摘要:翻看历史,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些古代帝王的尊号,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繁”的发展变迁过程。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难道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惊天秘密么?
古代帝王尊号
翻看历史,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些古代帝王的尊号,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繁”的发展变迁过程。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难道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惊天秘密么?
三皇
一、帝王尊号“从无到有”:祖先敬畏与崇拜的结果
不知道你注意没有,在上古和原始社会里,哪些开天辟地伟大的超人或者部落首领,是没有尊号的,人们一般都是直呼他们的名字,好像他们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比如盘古有开天辟地奇功,伏羲一画开天发明先天八卦,女娲造人创造人类,炼石补天拯救苍生,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嫦娥奔月,仓颉造字,大禹治水,愚公移山。。。他们都创造了惊天伟业,造福于整个全人类,但他们却没有尊号,大家不觉得奇怪么?难道盘古、伏羲、女娲们这些大神不需要人们尊崇他们,还是他们“视天下苍生一律平等”,心中压根就没有被别人尊崇的需要呢?感觉这是个千古之谜。
后来就出现了“三皇五帝”的说法,“三皇”是指天皇伏羲、地皇神农、泰皇也叫人皇,一般认为是指伏羲或者燧人氏,也有说是有巢氏的,说法不一。当时人们认为:天皇统辖天上,地皇统辖大地,“泰皇”即“人皇”统制人间现实社会,所以认为“泰皇”即“人皇”是最尊贵的。“五帝”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并将“黄帝”排在“五帝”之首。需要明确的是“三皇五帝”中的“皇”和“帝”是后人给予他们的尊号,当时他们自己不这么称呼,也没人用这种称呼称呼他们。
三皇五帝
为什么会有“皇”和“帝”的尊称呢?在远古时候,“皇”和“帝”有不同的含义,又具有类似的意思。“皇”和“帝”也是分开用的,并没有将他们合在一起使用。“皇”的本义最初是“光明、光辉”的意思。比如《诗经·大雅·皇矣》记载:“皇矣上帝”。用来赞美上帝的光明、光辉。后来引申为“大、美”的含义,象征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伟大的品质。“帝”最初是指“花蒂”,有“根基、主宰”的意思,表示是万物的起源和主宰,具有掌控一切的力量。
古时候的人们,对自然和祖先怀有极高的敬畏与崇拜。他们把开创了伟大事业、具有卓越领导才能、为部落做出巨大贡献的首领称为“皇”,以赞美他们所拥有的上帝般的超凡力量和智慧,如同光明照耀万物一样,彰显他们的伟大和神圣。随着社会发展,部落联盟开始形成,领导众多部落需要建立秩序,掌控大局。于是人们就把拥有至高无上权利和地位的天才首领,神格化为如同拥有主宰天地天下人间能力的人,以表示崇敬和尊重,故而尊称为“帝”,心悦诚服地接受领导和帮助他们主宰一切。
自从有了“三皇五帝”的说法,定“泰皇”为“尊”,排“黄帝”优先在前,人们心目中这才有了“尊贵优先”意识。也就是说,社会发展到“三皇五帝”时期,人们才产生了“尊崇意识”的。在“三皇五帝”之前,人们心里根本就没有“对己对人”的尊重意识,大家都是一样的人,在人和人面前,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都是一律平等的。“皇”和“帝”尊称的出现,一是因为确实在远古时候,我们中华民族出现了一批能力非凡、智慧超群、领导卓越的伟大人物,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建立领导和管理秩序的需要。 这就是古代帝王尊号“从无到有”的发展轨迹和脉络。
秦始皇
二、古代帝王尊号“从有到专属”:尊号发展与变化
社会发展来到夏商周时期,部落、社会在发展,尊号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进步、与时变迁。尧舜时期称“尧王舜帝”,大禹经由舜禅让为王以后,传位给他的儿子启,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也即国家,社会政治政权“公天下”变成了“私天下”,夏启称“后”,“后”有君主的意思。商朝称“帝”,同时也有以天干命名的庙号,如太甲、盘庚等。周朝称“王”,周天子被尊为天下共主,“王”字象征着天地人之间的贯通,代表着最高的统治权力。东周末年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周天子掌控天下能力减弱,诸侯纷纷称王,“王”的尊号逐渐贬值。一些强大的诸侯试图通过称王来提高自己的地位,与周天子分庭抗礼,尊号开始成为诸侯们争夺政治权力的象征。
秦始皇执鞭扫天下,统一六国以后,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功绩和权威,他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于是就将“皇”和“帝”结合起来组成“皇帝”,自称“始皇帝”,幻想和希望自己的后代子孙千秋万代都作为“皇帝”。秦始皇把“皇帝”作为自己的专用尊号,表示主宰天下一切,拥有绝对权威和统治权力,以彰显卓越功绩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从此,“皇帝”成为了中国古代历代最高统治者的专属尊号。
武则天
三、古代帝王尊号“从有到繁”:多种因素综合发展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社会组织形式逐渐复杂、政治权力趋向集中、文化观念信仰变化和统治阶层需要,社会从原始部落发展到国家、政治首脑从部落首领到君主再到皇帝、文化观念从天地祖先崇拜到对神灵的敬畏、统治阶层彰显独尊地位区别民众,出于强力统治维持秩序、巩固强化统治、顺天应人祈求神灵保佑、彰显尊贵地位的考虑,古代帝王的尊号字数越来越多、种类类型越来越丰富、尊号也变得越来越尊贵。这是古代帝王尊号“从有到繁”发展的时代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反应。
从古代帝王尊号发展变化趋势轨迹看,唐朝是一个鲜明的转折点。唐朝以前,皇帝尊号相对简洁,字数比较少,一般用“文”或者“武”一两三个字,简洁地概括皇帝的主要功绩或品德。如秦始皇、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唐太宗、宋仁宗等,“始皇”表示第一个皇帝,“高祖”表示开国皇帝功高盖世,“文”、“武”赞扬皇帝文治、武功成就突出,“太宗”表示皇帝有重大功绩,“仁宗”表示施行德政仁政方面有重大功绩的皇帝等。唐朝以后,或许社会亦或许皇帝自身觉得这种简单的尊号,不足以也不能全面地评价一个帝王了,也或许考虑到现实统治的需要,所以臣子或者皇帝自己开始累加溢美尊号,不仅字数越来越多,尊号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不仅给去世的先皇先帝加尊号,也给在世的皇帝不断叠加尊号,后来还给皇后加尊号。
比如唐玄宗后期的尊号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证道孝德皇帝”,字数达到了16个字。“开元”既是唐玄宗前期年号,也体现他在开创盛世方面卓越功绩;“天地大宝”强调唐玄宗统治地位如同天地般尊崇,拥有世间宝贵资源和至高无上权力,彰显统治权威和国家昌盛;“圣文”表明唐玄宗推动文化艺术发展方面“文治”成就;“神武”体现唐玄宗在军事武功“武治”成就;“证道孝德”强调唐玄宗在道德修养与遵道治国和在伦理规范上坚持“以孝治国”的“孝德”方面的表率体现。这样看来,帝王的尊号虽然增多了加强了,但是对帝王表现的评价也变得更全面更具体了。
唐玄宗
有时候,皇帝需要参加比如祭祀、庆典等特殊活动,这时候有时候皇帝也加徽号、庙号,甚至年号等,这让皇帝的尊号就变等更加繁琐复杂了。皇帝在世时加尊号是从唐朝武则天开始的。武则天称帝后,先加尊号“圣神皇帝”,后来又不断累加“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尊号字数加到12个字 。
“天册”有“上天册封”顺应天命、上天赋予统治天下权力的意思;“慈氏”即“弥勒菩萨”,武则天以“慈氏”自称,暗示自己如同具有慈悲心怀和拯救众生使命的弥勒菩萨转世,为自己的统治披上神秘宗教外衣;“越古”有超越以往古代帝王功绩的意思;“金轮”在佛教中象征着佛法威力永恒。武则天“金轮”作尊号,寓意统治如同金轮般具有强大力量和不可动摇的稳固地位;“圣神”强调具有神圣品质和超凡能力,将武则天神化为上天选定统治者,以巩固统治地位;“皇帝”则明确武则天最高统治者身份。我们口头常说的“武则天”,本身“则天”就体现了她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乾隆皇帝
尊号加封比较长、比较典型的还要数清朝乾隆皇帝,全称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尊号23个字算是尊号字数较多和复杂的。“法天隆运”敬天法祖尊号,寓意乾隆帝统治顺应天意遵从天道,国家运势昌盛。“至诚先觉体元立极”属品德修养尊号,“至诚”体现真诚无伪,“先觉”表明先于常人觉悟,“体元”表示能体悟万物根本;“立极”表示到达顶峰;“敷文奋武”属文治武功尊号,“敷文”指施行文教,“奋武”指维护国家安定军事成就武备战力强大;“钦明孝慈神圣”属圣明慈爱尊号,“钦明”表示敬肃明察,“孝慈”体现孝顺慈爱,“神圣”强调有超凡品德智慧是臣民楷模。“纯”是对乾隆帝一生统治综合评价,寓意统治纯正无疵,达到纯粹完美境界。乾隆被称“十全老人”,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
汉高后吕雉
关于帝后尊号,也很有讲究。典型的比如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雉尊号为“汉高后”,赞赏和体现她在汉朝初期特殊地位和影响力;汉文帝刘恒皇后窦漪房尊号“孝文窦皇后”,“孝文”表明与汉文帝夫妻关系,“窦皇后”明确她身份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以贤德著称,尊号“文德皇后”,用“文德”赞赏体现其品德和才学;清顺治帝生母、康熙帝祖母、清太宗皇太极的庄妃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尊号“孝庄文皇后”,“孝庄文”是谥号尊号,“孝”体现为人品德,“庄”是生前的封号,“文”是对她一生功绩的褒扬与肯定。
当然,古代帝王皇后这些尊号很多多是臣下对皇帝的歌功颂德之词,也有的是皇帝本人自己加封的,目的都是彰显皇帝权威和功绩,维护封建统治正统性和合法性。不过,这些都是历史环境下的产物。
对古代帝王帝后加称尊号,不怎么看呢?
来源:智慧与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