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突袭视频播客,罗永浩陈鲁豫领衔,内容平台巨头激战正酣!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8 17:02 1

摘要:最近,内容圈里最火的,是B站突然发力的视频播客。罗永浩和李想那场4小时的深度对谈,不光B站播放量爆棚,各种精彩片段还迅速在抖音等平台刷屏,引爆了大家对“视频播客”的讨论。

最近,内容圈里最火的,是B站突然发力的视频播客。罗永浩和李想那场4小时的深度对谈,不光B站播放量爆棚,各种精彩片段还迅速在抖音等平台刷屏,引爆了大家对“视频播客”的讨论。

这让人好奇:眼下短视频市场如此火热,B站为啥选择了这条慢赛道?

过去几年,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碎片化、娱乐化的内容占据了用户大量空闲时间,算法推荐也让用户持续沉浸其中。但随着用户增长和使用时长的增速放缓,平台意识到仅靠“短平快”内容已难以维持用户黏性。

下一步的竞争重点,在于提供更有深度的内容,以延长用户停留时间。

对B站来说,这一问题更加迫切。其用户增长平稳但不够快速,广告收入也与头部平台存在较大差距。

在资本市场眼中,B站最具竞争力的指标是“人均观看时长”,这关系到它能否讲述更吸引人的发展故事。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B站月活用户达3.68亿,日均观看时长为108分钟。与短视频平台依赖海量短片堆砌时长的模式不同,B站的高时长主要来自纪录片、知识科普和深度解读类内容。

这表明其用户天然具备深度消费习惯,视频播客正好符合这一需求。

从商业层面看,B站广告规模仍然有限,要展现其在广告和会员业务上的潜力,需要开拓具有想象力的新增长点。视频播客的出现恰逢其时,既满足了用户对深度内容的需求,也为B站在资本市场的估值打开了新空间。

可以想象,一段三小时的深度对话,哪怕用户只是当作背景音播放,也能显著提升用户在平台的停留时长。而对B站用户来说,本就习惯于收看纪录片或UP主的深度内容,接受长视频播客并不困难。

更重要的是,借助弹幕和评论区,这种原本单向的输出变成了具有互动感和陪伴感的集体体验,有效消解了长内容本身的孤独感。

不过,制作高质量播客一直存在一定门槛,涉及录音、剪辑、选题等多方面投入。

为此,B站推出了一系列实质性支持措施:免费开放北京、上海的专业录制场地,提供全套拍摄和收音设备;还引入AI辅助工具,帮助创作者生成提纲、剪辑重点段落、自动生成字幕,显著减轻后期负担。这些举措大幅降低了创作难度,真正实现了“拎包入驻”。

同时,B站还吸引罗永浩、陈鲁豫、于谦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嘉宾入驻。这不仅有助于引流,更向市场传递出明确的信号:B站正努力将视频播客这一相对小众的形式推动为大众愿意消费的内容品类。

总体来看,B站发力视频播客的背后逻辑非常清晰:在用户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通过提升使用时长巩固平台价值;借深度内容强化用户黏性;再以资源支持和名人效应构建完整生态。换言之,B站不仅是在推播客,更是在打造一个面向资本和市场的“新故事”。

或许有人会疑惑:三四个小时的节目,真有人愿意听吗?事实上,很多人会听,只是不一定全程盯着屏幕——他们更多是在“伴随式收听”。

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播客听众习惯在通勤、做家务或运动时收听。播客并不需要观众全身心投入视觉,更像是一种背景声音或语音陪伴。

在国内,在线音频月活用户已超过5.8亿,其中超过一半有“边听边做事”的习惯。许多B站用户也表示,他们会关掉画面,把播客当作工作或学习时的背景音。

在长途出行中,视频可能因网络问题体验不佳,而播客凭借其连续、轻松的内容,成为一种更可靠的陪伴。用户不必一次性听完,可以随时中断和续听,非常灵活。

另一个关键点是“从短到长”的用户路径:很多人先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一段几分钟的精彩片段,被内容吸引,再去找完整版来听。这种方式既便于传播,也帮助长内容实现用户沉淀。

此外,视频播客还有两个显著优势:

一是名人效应,很多人会因为喜欢某位主讲人而收听,内容本身反而次要,IP本身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二是真实感,长时间的对谈很难完全修饰,语气、停顿甚至犹豫都显得更真实,容易建立信任。这种真实带来的公关价值,远高于传统宣传。

最后,播客内容也常成为社交话题。引用节目中有趣的观点或故事,能有效促进交流,形成共鸣。播客正是在利用用户的碎片时间,满足陪伴、学习和社交等多重需求,持续提供价值。

随着B站高调布局视频播客,其他内容平台也纷纷加入竞争,各自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小红书延续其轻量化和场景化的特点,推出随时随地视频播客话题,限制时长在15-20分钟,适配通勤、家务等碎片时间。参与者可获得流量激励,内容多为实用型主题,如“如何用AI节省会议时间”,贴合平台“种草”属性,容易实现传播和转化,但对深度内容的承载能力有限。

抖音依托算法和AI技术,推出可自动生成语音播客的工具,但机械感较强,难以建立持久吸引力。其优势在于“以短带长”:将长对话剪辑成多个短视频片段,通过精准推荐吸引用户观看完整内容,同时嵌入小程序和商品链接,实现流量变现。

视频号则发挥社交分发的优势,依托微信关系链推动内容传播。例如,梁文道的付费节目《八分半》通过熟人推荐,付费用户超5万,年收入超千万,展现出社交驱动的商业潜力。

在海外,YouTube早在2023年就将播客入口置于首页,并开设独立频道。平台利用算法推荐长内容,用户单次观看时长往往达几十分钟。成熟的广告分账模式也激励创作者持续产出。

Spotify则侧重“陪伴”与“场景”,通过收购相关公司整合制作、分发与变现环节,主要依靠订阅和广告实现盈利。其财报显示,播客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20%,已成为重要增长来源。

视频播客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B站能否凭借其长内容基础和扶持政策赢得市场?小红书、抖音、视频号又将如何应对?最终,真正理解用户需求、平衡内容与商业的平台,才能在这场竞争中占据领先。

正如中国古代“百家争鸣”一般,不同思想与模式各展其长,最终推动整个生态走向成熟与繁荣。

来源:奇闻观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