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水果,价格高得离谱,大家嘴上喊着“割韭菜”“智商税”,网上都是一片嘲笑,但扭头一看,还是有大量的人争先恐后地去买,不买还不行。
有些水果,价格高得离谱,大家嘴上喊着“割韭菜”“智商税”,网上都是一片嘲笑,但扭头一看,还是有大量的人争先恐后地去买,不买还不行。
这到底是为什么?
下面就来说说这5种被称为“割韭菜大王”的水果,即便如此,心甘情愿被割的还是有很多。
一.夕张王甜瓜
夕张王甜瓜来自日本夕张市,是一种改良的哈密瓜品种。
改良过后,外形接近完美地圆,表面的网纹均匀细密。
果肉是橙色的,据宣传所说,香气浓郁,甜度极高,口感细腻。
夕张王甜瓜可以说是顶级水果中的顶级,经常出现在拍卖会上,拍出天价都不稀奇。
普通的夕张王,价格也高得吓人,通常按对卖,一对3000元,品相好1万元。要是单个卖,价格还要翻几倍。
一个甜瓜卖一万块,这还能叫水果吗?价格完全脱离了食物本身的价值。
到底贵在哪里?搞营销的都说什么产地品种稀缺,标准严格,品控很好,味道顶级之类的,可问题是,这几点做到顶级,真的至于让一个水果卖上万元吗?
可还是能见到,全世界的人都往日本夕张跑,为了一个甜瓜,又花时间又花钱。
一个瓜的成本不过几十块出头,其余的都是品牌溢价,购买的人追求的早就不是水果的味道,而是商品标签带来的社会效应,追求虚荣和形式主义。
二.凸顶柑
也是大家常听到的“丑橘、丑柑、不知火”这类水果,是橘子和橙子的杂交品种。最明显的特征,是顶部有一个凸起的部分,所以也叫凸顶柑。
优点很突出,皮很好剥,几乎不费力,果肉是无籽的,甜度也高,酸度刚刚好,味道浓郁。
虽然国内种得也很多了,但是品质好的,有品牌的,通常是进口凸顶柑,价格比普通的橘子、橙子贵得多的多。
进口的凸顶柑,按个卖,一个二十几块,或者一斤几十块,柑橘类水果里的天价了。
虽然确实好吃,但其价值有虚高,很多优质的普通柑橘,比如我们的赣南脐橙,价格只有他的三分之一不到。
凸顶柑的高价,很大一部分是商家的营销,会反复强调“好剥”“无籽”“黄金糖酸比”,给打造成一个完美柑橘的形象。
有多少人为了这个标签,趋之若鹜。
相比之下,性价比就低了,如果只是想吃个橘子,花这个钱,还是有点亏。
三.指橙
指橙原产澳大利亚,是野生的柑橘。不像我们熟悉的一个个圆圆的果子,反而像人的手指头,所以叫它指橙。
颜色也是五花八门,红的黄的绿的黄的颜色都有。最有意思的是,指橙的果肉,也不像一般柑橘那样一片一片,而是一粒一粒,一颗一颗晶莹剔透的小珠子,很像鱼子酱,所以指橙也叫:“水果鱼子酱”。
指橙价格不便宜,一斤在300块左右,这个贵倒是也有道理,因为指橙产量少,采摘运输都很难,而且通常不作为主要食物,都拿来做高档菜肴、甜点、鸡尾酒的点缀,所以价格很贵。
说白了,指橙主要价值就是猎奇,形状奇特,颜色多样,还是橙子,很多人没见过。你要说它有多少实用价值,那就很有限了。
它本身味道不咋样,很酸,花这么多钱,买回来就是用来看,还看不了多久就变质了。很多时候,是网红主播用作摆拍使用,或者高档场合,装点场面。
四.妮娜皇后葡萄
又是一个日本的高端葡萄品种,发现了吗,近些年的溢价水果,十有八九都来自日本,上一个天价葡萄,也是日本的阳光玫瑰葡萄,现在又到妮娜皇后葡萄了。
这个品种是红葡萄,果粒非常大,也很甜,据说有20度的甜度,还有一股酒香气,这股香气,成了他跻身高档葡萄的资本。
在阳光玫瑰葡萄跌落神坛后,妮娜皇后葡萄又走了上去,成为了新一代割韭菜大王,目前一串的价格,往往在300块以上,甚至有时还买不到。
和当初一样,高价的原因在于“新”和“少”,新品种,刚引进,种植面积小,产量低,又有日本进口货的“血统”加持,直接被市场一路炒价炒高。
明明都知道,在我们的种植育种技术上来之后,妮娜皇后葡萄也很快就变成白菜价,但现在价格那么高,仍然不断有人购买。
这吃的不是水果,而是一份优越,一份猎奇。这也是商家为何心安理得抬价的底气所在了。
五.猫山王榴莲
榴莲被誉为“水果之王”,而猫山王被商家宣传为榴莲里的“王中王”。
这个自不用说了,可能在你我家的楼下,可能都有水果店卖猫山王榴莲,这种榴莲价格太动人了,一份冷冻的猫山王榴莲肉,一小块,没有100块你都拿不下。想买一整个,没有1000块,你都不敢动买的念头。利润如此高,水果店嘴也笑歪了。
买猫山王的人,主要是榴莲爱好者,他们对榴莲有很高的热情,普通的金枕、干尧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口味了,必须得是味道醇正的猫山王才是真理。更多的还是不明所以,被品牌宣传所吸引的吃瓜群众,“吃水果就吃榴莲,吃榴莲吃猫山王”这样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人们不得不为商家的宣传效果买单。
现在依然有争先恐后的架势了,每年榴莲的季节,猫山王的库存总是一空,很是疯狂。
无法否认猫山王的品质,但这其中有多少是真实价值,有多少是炒作的泡沫呢?值得深思一番。
买这些“割韭菜大王”的水果,反映了现在市场的消费心理。
水果商可以用信息不对称、稀缺性、品牌效应来定价,消费者一开始的需求可能只是想吃水果,但被不知不觉引导,开始稀里糊涂跟风追求品牌和虚荣,早把最开始的需求抛到脑后了。
其实偶尔买买这些高价水果,尝尝鲜,也挺好,但更多时候可以想象,这价格到底值不值,我又没有被引导偏离了我的需求,我买的是水果还是附加的东西?
想清楚,才能不会被水果个割韭菜。
来源:阿驰的农事乡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