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素对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突触传递的体外影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8 11:22 1

摘要:背景缺口中医临床用大黄治疗“癫狂”“中风”逾千年,现代动物实验显示其醇提物可缩小 MCAO 梗死体积,但分子靶点与作用环节不详。谷氨酸兴奋毒性是脑损伤共同最后通路;若能“上游”抑制突触前 Glu 释放,既可保留生理传递,又可降低毒性,概念上优于 NMDA 受体

一、论文信息速览

期刊:Neuropharmacology, 2005 Jul;49(1):103-11
DOI:10.1016/j.neuropharm.2005.02.003
PMID:15992585
作者:顾建文
研究类型:Original Research(电生理 + 神经药理学)

二、故事缘起——把“中药神经保护”从经验拉到突触前

背景缺口中医临床用大黄治疗“癫狂”“中风”逾千年,现代动物实验显示其醇提物可缩小 MCAO 梗死体积,但分子靶点与作用环节不详。谷氨酸兴奋毒性是脑损伤共同最后通路;若能“上游”抑制突触前 Glu 释放,既可保留生理传递,又可降低毒性,概念上优于 NMDA 受体拮抗剂。科学假设
大黄素(emodin)通过干预突触前机制 → 减少 Glu 释放 → 减轻兴奋毒性,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三、实验策略——“一块切片,三套刺激,四组拮抗”

脑片制备(原文 Methods 第 1–2 段)动物:Sprague–Dawley 大鼠,14–21 d,雌雄不拘,共 78 只。切片:振动切片 400 µm,32 °C 孵育 ≥ 1 h,ACSF 成分 (mM):NaCl 124, KCl 3, KH₂PO₄ 1.2, MgSO₄ 1.3, CaCl₂ 2.4, NaHCO₃ 24, glucose 10,持续通 95 % O₂/5 % CO₂。记录模式玻璃微电极 3 M NaCl,阻抗 2–5 MΩ;置于 CA1 锥体细胞层,记录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双极钨丝刺激电极置于 Schaffer collateral/commissural 纤维,刺激强度调至诱发 40–50 % 最大 fEPSP 斜率,0.033 Hz 维持。给药与洗脱大黄素浓度梯度:0.3、1、3、10、30 µM(0.1 % DMSO 载体)。拮抗实验:
① 8-CPT 1 µM(A1 受体选择性拮抗剂)
② Adenosine deaminase (ADA) 1 U/ml(降解腺苷)
③ DNQX 50 µM + AP5 100 µM(阻断 AMPA/NMDA 受体,用于孤立 IPSP)观察终点fEPSP 斜率(mV/ms)双脉冲易化(PPF):50 ms 间隔,第二峰/第一峰比值微小 EPSP(mEPSP):0.5 µM TTX 灌流,记录 5 min,MiniAnalysis 软件计数频率/幅度单突触 IPSP:在 DNQX+AP5 背景下记录,排除 Glu 成分

四、结果逐图拆解
图 2A:浓度-效应曲线

30 µM 大黄素灌流 15 min,fEPSP 斜率降至 45 ± 5 %(n=8,PIC50 ≈ 5.2 µM(Hill slope=1.1),提示低微摩尔即可起效,远低于细胞毒阈值(>100 µM)。

图 2B:PPF 增强

对照 PPF 1.25 ± 0.04 → 30 µM 大黄素 1.68 ± 0.07(P理论框架:若药物增加 PPF,则作用位点为突触前(释放概率 Pr ↓);若降低 PPF 或不变,则可能 Postsynaptic。结果支持“突触前抑制”。

图 3:mEPSP 频率 ↓,幅度不变

频率:4.2 ± 0.3 Hz → 2.1 ± 0.2 Hz(−50 %,P幅度:0.95 ± 0.03 mV → 0.96 ± 0.04 mV(P>0.05)经典解释:频率下降 + 幅度不变 = 囊泡释放概率降低,而非 Postsynaptic 受体密度/亲和力变化。

图 4:IPSP 不受干扰

在 DNQX+AP5 背景上,30 µM 大黄素对单突触 IPSP 斜率 102 ± 6 %(P>0.05)。表明药物选择性作用于兴奋性末梢,不干扰 GABA 能抑制性传递,避免“过度抑制”带来的副作用。

图 5:机制验证——A1 受体介导

8-CPT 1 µM 或 ADA 1 U/ml 共灌流,可完全阻断大黄素诱导的 fEPSP 抑制(恢复至 98 ± 3 %)。说明大黄素并非直接作用于 Ca²⁺通道,而是通过“增加胞外腺苷水平 → 激活 A1 受体 → Gi/o 蛋白 → 抑制 N/P 型 Ca²⁺通道 → 囊泡释放概率 ↓”。

五、机制深化——腺苷能刹车系统

腺苷 A1 受体信号通路
A1-Gi/o-AC↓-cAMP↓-PKA↓-N型Ca²⁺通道关闭→囊泡融合概率↓。
大黄素可能作用环节:
① 抑制腺苷再摄取(ENT1/ENT2);
② 抑制腺苷脱氨酶(ADA);
③ 变构增强 A1 受体与 G 蛋白偶联效率。
作者后续实验(J Pharmacol Sci 2007)证实①为主。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联
AD、PD、ALS 患者脑内腺苷水平下降,A1 受体密度减少;
大黄素作为“腺苷增敏剂”可恢复“生理性刹车”,区别于完全阻断 Glu 受体的“暴力刹车”。

六、研究局限与后续进展

局限仅体外脑片,缺乏在体电生理及行为学;未直接测定 Ca²⁺成像或囊泡池动力学;未区分 N/P/Q 型 Ca²⁺通道亚型;未评估星形胶质细胞腺苷代谢酶(CD39、CD73)贡献。后续 20 年追踪2007 J Pharmacol Sci:大黄素抑制 ENT1,↑胞外腺苷 2.3 倍。2008 J Neural Transm: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黄素改善 PCP 诱导的前脉冲抑制缺陷(A1 依赖)。2019 Biosci Rep:SH-SY5Y 细胞,大黄素阻断锌诱导神经毒性(腺苷/Nrf2 双通路)。2021 Front Pharmacol 综述:大黄素被列为“天然缺血性脑损伤保护剂”第一梯队。2024 Transl Stroke Res:大黄素纳米胶束靶向缺血区,AQP4/NLRP3 双抑制,梗死体积↓42 %(mNSS↓,A1 受体 KO 小鼠无效)。

七、临床转化视角

剂量窗
大鼠 50 mg/kg 灌胃,脑内峰浓度≈15 µM,高于 IC50(5.2 µM),提示口服可达活性剂量。
人体等效剂量(HED)≈8 mg/kg,即 480 mg/60 kg,处于《中国药典》大黄日剂量 3–15 g 下限,安全性良好。制剂改良磷脂复合物提高亲脂性,脑靶向系数提升 3.4 倍;纳米晶体解决水溶性差、光敏降解问题;与 ENT1 抑制剂双靶复方,降低剂量、延长半衰期。适应症扩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保护)、癫痫持续状态(抑制过度兴奋)、阿尔茨海默病(恢复腺苷能 tone)、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

八、可立即落地的课题设计

在体电生理:小鼠海马 CA1 局部场电位(LFP)+ 自由活动,验证大黄素对癫痫点燃模型 theta/γ 节律的保护作用(A1 受体 KO 对照)。钙成像:GCaMP6f 转基因小鼠,双光子记录突触前 Ca²⁺瞬变,明确 N 型 vs P/Q 型通道贡献。行为学:Morris 水迷宫、新物体识别,检测大黄素对脑缺血后认知障碍的改善(A1 受体拮抗剂阻断)。结构-活性:合成 12 种大黄素衍生物,测定 ENT1 抑制活性与 A1 受体变构增强活性,申请专利。临床前 PK/PD:Beagle 犬脑微透析,建立 IC50-Ca²⁺抑制-fEPSP 保护三层次 PK/PD 模型,为 IND 申报准备。

九、一句话总结
大黄素以“温和上调腺苷-A1 受体刹车”的方式,选择性降低突触前谷氨酸释放,为“精准下调兴奋毒性”提供了首个植物来源、低毒、可口服的先导分子,也为中药神经保护从“经验”走向“突触前靶点精准干预”奠定了可复现、可拓展、可转化的电生理与分子基础。

来源:医学顾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