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 2025长江文明论坛开坛论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8 11:03 3

摘要:长江在中国被称为生命之源,它从雪山而来,宕落高原,蜿蜒于群山、平原之间,流域地貌多样、资源丰富,古老的中华文明随之生生不息、灿烂生长。岁月如水,弦歌不断。奔涌不息的长江,如何与四海对话?今天,2025长江文明论坛在渝开幕,以“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为题,开坛论道

长江在中国被称为生命之源,它从雪山而来,宕落高原,蜿蜒于群山、平原之间,流域地貌多样、资源丰富,古老的中华文明随之生生不息、灿烂生长。岁月如水,弦歌不断。奔涌不息的长江,如何与四海对话?今天,2025长江文明论坛在渝开幕,以“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为题,开坛论道。

这一盛会,今年已经是第三届。相比往年,本届论坛首次迈向“国际化”。来自多国的专家学者,把尼罗河流域、古代西亚两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大河文明的智慧,带到了重庆。如同百川归海,将碰撞新的浪花。一个高端文化论坛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这背后,深意明显:论坛不单“论道文化”、更要“共谋发展”,文明不仅照鉴自身、更要交流互鉴。今日聚焦,一起去聆听长江之畔的“大河之音”。

“国际化”对话

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

“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今年长江文明论坛的主题在主旨演讲的环节,得到生动的体现。先说跨越江海,8位嘉宾作主旨演讲,其中有5位是外国嘉宾。再看文明互鉴,发言嘉宾中,有研究希腊罗马史的中国学者、有研究汉学的法国专家。今天,他们齐聚中国长江上游的重庆,说着不同的语言,分享不同的文明。可以说,此时此刻,孕育出人类灿烂文明的世界大河,在重庆交汇了。

英国利物浦大学考古学、古典学和埃及学学院教授 马格努斯·维德尔:

“改变世界的伟大创新都诞生在大河之畔,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黄河和长江,同样见证了类似且辉煌的文明曙光。”

埃及本哈大学教授 萨维·萨维·艾哈迈德:

“我曾多次到访中国,亲眼见证并切身感受到长江流域的文明。尽管中国的长江与埃及的尼罗河相距遥远,但两条河流所孕育的文明,同为世界上最古老 、最著名、最璀璨的文明体系。”

今天的盛会上,专家学者还分享了长江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真诚对话、相互启迪。而走出会场,文明的对话还在延伸。来自长江流域的800多件非遗精品,拼接出长江千年文脉的新图景,记者看到很多参会嘉宾们都在驻足、观看、拍照、体验。从门内思想的交流,到门外文化的触碰,长江文明论坛正在为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更多的重庆智慧、提供精彩的中国方案。

如果说 “国际化” 是本届论坛的广度,那么 “综合主题” 就是深度所在。本届论坛的主题,将围绕长江,拓展出多维度,深度融合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时代命题。翻开地图,这条绵延万里的大河,覆盖了中国近五分之一的国土,长江经济带也是中国辐射区域最广的“流域经济带”。2024年,长江经济带的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9.85万亿元,这一数字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45.3%,,足见其重要地位。重庆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正加速重构长江经济带的开放版图,也在不断绘就长江文明的新图景。

综合主题“话长江”

跨越江海拥抱世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中华文化近代转型中,长江流域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大舞台。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成为内陆最早的通商口岸。今天的重庆,江海巨轮直达,“雄奇山水 新韵重庆”绽放出无限魅力。重庆广电第1眼制作的论坛主题宣介片《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以重庆为起笔,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勾勒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图景,延续着跨越江海的对话。

巴西驻成都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卡拉·切洛蒂说:“视觉上非常震撼,我认为它很好地概括了这个地区的发展过程。”

“它还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和文明的联系,这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柬埔寨王国驻重庆总领事馆领事代理人索瑟塔告诉记者。

长江师范学院宣传部部长向从武认为,特别是关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以及共创长江文明的愿景,很好地表达了人们的心声。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重庆精神文明研究院副院长肖朗表示,要以这次对话为起点,继承和发扬中华长江文明的优秀基因,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文明脉络从史前时期一直涵盖至今。今年,一份基于长江流域13个省区市的“大数据”报告,核定出:长江流域的文物资源,共计231563处。作为长江的标志性河段,三峡是长江上游人类文明的重要源头。重庆三峡库区出土的“可移动文物”,已超过18.3万件。另外,包括白鹤梁与尼罗尺联合申遗等在内,这些都是长江文明论坛开出的花、结出的果。当学术研究与现实发展之间深度互动,不断双向赋能,不断创新表达,赋予文化新的生机和活力,在传承和传播中,连缀起文明的脉络。

激活资源 创新场景

万古文脉千秋传

长江在重庆奔流了691公里、横贯全境。流域文明滋养的渔猎烟火、田园牧歌,在重庆演绎了千年万年。江河就像是一条时空通道,把我们引向历史: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址、铭刻在石头上的印记,无不记录着从未间断的文脉。不断发掘的长江文物,也在不断延伸着长江文明的历史轴线。

长江畔,是古人类的摇篮、文明的发祥地。从200余万年前的“巫山人”,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再到100万年前的郧县人……文化链内涵丰富、脉络明晰。流域之内,不同地貌、不同地域的文化,在长期互动中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文明图景。文脉与发展血脉交融,赋予重庆深厚的底蕴和巨大的机遇。仅以赋能文旅产业为例,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452.7亿元,年均增长10.6%;旅游业实现增加值1401.3亿元,年均增长9.3%。“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已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江河万古,文脉千秋。长江文明磅礴的生命力和厚重的时间印记,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中传承。本届长江文明论坛,从单一场景向综合场景转变,在学术研讨之外,一系列专题活动,包括:文化采风、非遗交流、石窟展览、“新韵重庆”无人机灯光秀、大河歌会等,让更多人读懂江岸生活的礼乐浪漫,让文明交流从“专家对话”延伸至“全民参与”。当文明可感可触,当人们沉浸其中,每一个人,也都成为了文明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传承长江文明、办好长江文明论坛,会带来什么样的城市新动能?记者采访了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蓝勇。他说:“以长江文明论坛为基础,我们相关的学术研究,实际上跟社会发展是互动的,相应的学术研究深入以后就会促进文明。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文化中心,这种精神,实际上在我们重庆精神里面至今仍有体现。这种精神对我们重庆的城市塑造和未来的经济发展都是有好处的。重庆主办长江文明论坛,从第三届今年开始,强调它的国际性。我们要把这种长江文明,逐渐转换成自身的一种发展的路径,或者说一种动力。要从国外学习其他流域文明的优秀,同时又把我们自己优秀的亮点宣传出去。关于长江文明的研究和它的资源发掘,既是我们增强文明自信的一种路径,同时也是我们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长江文明论坛不断在创新,每一次新的尝试,都是在探寻“长江文明”价值转化的新边界。从一次次的开坛论道中,寻找新的方法论,让文脉不断生长,让文明滋养的我们,从中得到启思。在世界的和声中,跨越江海。在文明的互鉴中,照见未来。

来源:华龙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