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辣椒产业是遵义的重要产业,遵义素有“世界辣椒之都”的美誉,是中国最早种植和食用辣椒的地区之一,也是贵州辣椒的主要产地。近年来,新蒲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围绕全市打造“一心两翼”辣椒加工产业集群,全力加快“世界辣椒加工贸易基地”建设,为推动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新区
辣椒产业是遵义的重要产业,遵义素有“世界辣椒之都”的美誉,是中国最早种植和食用辣椒的地区之一,也是贵州辣椒的主要产地。近年来,新蒲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围绕全市打造“一心两翼”辣椒加工产业集群,全力加快“世界辣椒加工贸易基地”建设,为推动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新区力量。
新蒲新区辣椒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新蒲新区是遵义辣椒产业的核心承载区,先后属原遵义县、红花岗区,曾荣获“全国辣椒产业十强县”“中国优质辣椒产区”等称号。20世纪80年代,现新区所辖乡镇新舟、虾子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辣椒产业示范区”。
新区拥有400多年的辣椒种植历史,常年种植辣椒约10万亩,年产鲜椒约14万吨,产值约5亿元。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造就了“虾子辣椒”“山堡辣椒”等区域品牌,以及“遵辣9号”“遵义朝天椒”等自主良种,其中“遵义朝天椒”荣登全国“十大名椒”之首。
新区形成“一城三园”发展格局——即中国辣椒城和辣椒加工园、辣椒物流园、辣椒智慧产业园。现有辣椒加工企业46家,年加工量18万吨,产值达12亿元;家庭农场160余户。其中,“中国辣椒城”,2024年销售干椒35万吨,销售额达70亿元。在新区辣椒产业的发展中,辣椒企业的主体作用日益加强。如“贵三红”深耕辣椒食品领域20余载,开发出6大系列上百款产品,年产值突破亿元,推动“地方味道”变为“国际产品”,影响力和知名度日益扩大。
新蒲新区辣椒文化底蕴深厚
贵州是中国食辣最早的省份之一,对辣椒的称呼丰富多样,如“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还有番椒、狗椒等称呼。辣椒不仅富含维生素C和辣椒素,具有开胃祛湿、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且在新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辣椒文化。
新区百姓对辣椒的运用多种多样。香辣、麻辣、糟辣等各种口味融入日常三餐,泡辣椒、糊辣椒等各种辣椒制品丰富多样,真正做到了“无辣不欢、无菜不辣和无辣不成席”。围绕辣椒食品生产,新区培育了贵三红、辣三娘等众多品牌企业,涌现出刘光科、胡广芬等一大批新时代辣椒人。
辣椒产业发展的有力举措
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换种工程。近年来,新区共安排预算9000多万元用于辣椒产业发展。2019年启动辣椒“换种工程”,推广“遵辣9号”“黔辣10号”“卓椒8号”等品种,使抗病性大幅提升,为产业升级添加了“加速器”。同时,一大批辣椒经纪人积极构建“飞地”种加销产业链,做强“虾子辣椒”地域品牌。
数字赋能产业发展,形成辣椒集群效应。新区还持续推进“辣椒云”平台建设,连续举办了10届贵州国际辣椒博览会。中国辣椒城里的“贵州辣椒文化产品体验馆”、虾子服务区的“辣椒雕塑”等,都见证了辣椒产业的发展历程。
如今,中国辣椒城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辣椒专业批发市场,从事与辣椒贸易相关的商铺有200多家、企业26家、合作社38家,辣椒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中国辣椒、虾子定价、买卖全球”。
品牌效益日渐扩大,知名度显著提升。中国辣椒城作为全国唯一的单品(干辣椒)“国家级遵义辣椒市场”,凭借其在辣椒产业的突出贡献,荣获“2023年度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干调类)十强市场”称号,虾子镇荣获“世界辣椒特色小镇”称号,山堡村因辣椒种植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同时,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山水间的家》《三餐四季》等多个精品节目走进新区,宣传新区辣椒,辣椒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推动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2025年,贵州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省级层面重点打造肉牛、茶叶、辣椒三大产业。针对当前新区辣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高位推动不够、综合服务欠账、品牌活力不足等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立足资源特色,强化产业发展。坚持“政府指导、企业主导、部门配合”原则,恢复辣椒办(科)并加大经费预算。充分发挥省市农科院、检测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等优势,深化品种选育、科研转化等工作,培育优质辣椒品种,加强种源保护。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设立农业保险基金,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大户、协会、经纪人作用,加快推进辣椒产业链建设。结合“五库联动”和“十五五”规划,加大项目储备,加快生产机耕道、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辣椒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和科学化水平。
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品牌建设。利用买辣网、运营中心等平台,建立健全辣椒种加销标准体系,打造虾子、山堡辣椒“遵香、遵辣”IP优质公共品牌。联动播州、绥阳等地组建“辣椒加工集团”,构建“中国辣椒产业共同体”。征集辣椒相关资料和实物,加强命名、雕塑和文创产品开发,盘活闲置资源,建设“农耕文化陈列馆”,助推“中国辣椒城3A级景区”和“中国辣椒文化陈列馆”建设,打造“遵义辣椒、新区样板”。
坚持文化振兴,强化科技文化赋能。围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充分发挥辣博会、辣椒专委会等作用,挖掘虾子羊肉粉等特色饮食文化。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发展生态椒、有机椒。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辣椒重点村建设,规划建设永乐、山堡“中国有机辣椒第一镇(村)”和“有机辣椒核心基地”。
树立久久为功理念,加强文旅融合发展。以“辣椒+”等为载体,开发辣椒时尚食品和衍生产品,实现产品特色化、多元化。立足新蒲等地的特色老街和美食街,开发“全辣宴”,建设“辣味美食街”,规划打造辣椒文化体验研学团建一条街,推动“辣椒+生态+种加销+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史料抢救工作。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利用“线上+线下”进行宣传推介,将辣椒文化与红色文化等有机结合。建议新区相关部门牵头,征编《遵义辣椒文化》等文史资料,推动市级部门适时征编《遵义辣椒史》《遵义辣椒志》等书籍,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作用。
作者 陈运洪
编辑 王其伦
二审 杨柳
三审 唐正平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