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街“黄金时代”落幕,如何涅槃重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1 16:38 3

摘要:近六年间,华夏基金、国寿、泰康等核心机构陆续撤离,标志性楼宇空置率飙升至15.2%,租金较历史高点折价超35%,跌幅远超同期学区房(12%)。更严峻的是,撤退者尚未被新势力填补——2024年金融街新入驻机构中,资产管理规模超千亿的仅占3%,而2019年该比例达

文章综合来源自:券商中国、北京西城、商办互联等

北京金融街,这个中国金融业的地理坐标,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涅槃和重生。

近六年间,华夏基金、国寿、泰康等核心机构陆续撤离,标志性楼宇空置率飙升至15.2%,租金较历史高点折价超35%,跌幅远超同期学区房(12%)。更严峻的是,撤退者尚未被新势力填补——2024年金融街新入驻机构中,资产管理规模超千亿的仅占3%,而2019年该比例达22%。

2024年金融街新增广告位出租率不足30%。北京市交通委数据显示,金融街地铁站2024年日均客流量较2019年下降显著,晚间20点后打车订单量锐减。与此同时,金融街餐饮业态替换率陡增。

“如今金融街的租金下降得厉害!可就算如此,我们公司还是租不起,老板说准备迁址,你们说惨不惨?”金融从业者的一句话,也道出了金融街当下的困境。

2025年3月10日,扎根金融街通泰大厦20余年的公募巨头华夏基金,宣布迁至亚奥商圈的北辰中心,成为近三年最受关注的“出走者”。除通泰大厦外,华夏基金在金融街的月坛中心还有一处写字楼。其原办公室面积近1.5万平方米,腾退后加剧了区域空置压力。

再往前,2024年,国寿、泰康等险资企业也做出了搬离的决定。中国人保财险撤销金融街营业部,叠加过去五年超1万家保险分支机构退出市场,业务缩编直接推动机构外迁。

银河证券、长城资产、东方基金等曾以金融街为总部的企业,早在2021年便转向丽泽商务区。同年搬走的还有方正证券,迁到了朝外商圈的兆泰国际中心。

更早的2020年,著名外资金融机构摩根士丹利也从金融街迁出,搬到了安定门外中粮置地广场。

近十年来,有不少基金公司和华夏基金一样陆续搬出金融街。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截至2025年3月14日,在北京有办公总部的基金公司一共有37家,但只有4家位于金融街,分别是工银瑞信基金、建信基金、惠升基金和国寿安保基金。

至于金融企业为何迁出,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主要是成本和市场倒逼的结果:

一是租金压力增大。金融街在过去十几年(2023年之前)的时间里,一直保持在写字楼最贵租金前五的位置。2023年前租金为亚奥商圈的2-3倍。以华夏基金为例,其原租金达16元/平方米/天,迁至北辰中心后有效租金降至3.5元,降幅超75%。

二是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调整。险资分支机构缩减,投行收入“腰斩”、并购重组成主流,企业更倾向在成本更低、政策更灵活的区域布局。数据显示,2020年-2024年,退出市场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分别为971家、2197家、2966家、2060家、2013家。由此可知,过去5年,已有超1万家保险分支机构退出市场。

三是新兴商圈崛起的竞争。丽泽、亚奥、城市副中心等区域通过低价策略(如免租期、装修补贴)和产业配套(金融科技、财富管理)吸引企业。例如,丽泽商务区2024年入驻率达75%,均价仅4-6元/平方米/天。

金融街当前的困境,本质是经济增速换挡与城市多中心化趋势下的必然结果。

截至2024年末,金融街甲级写字楼空置率较2021年上升10个百分点,英蓝大厦等标志性楼宇租金跌幅远超同期学区房。仲量联行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甲级办公楼租金同比下降16.1%,金融街子市场部分业主甚至以低于平均价40%的条件招租。核心商圈租金收入缩水,连带周边商业、酒店等配套业态经营承压,形成“空心化”连锁反应。

背后核心原因需要从自身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考量。

一方面,金融街母公司现金流紧张,长期依赖高杠杆扩张,2023年末有息负债达721.97亿元,现金净流出32.03亿元,流动性紧张制约物业升级投入。传统“重资产持有”模式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导致资产回报率持续下滑。

与此同时,政策性优势也在下降。以往,金融街不仅分布着全国性银行总部、头部券商、保险资管等机构,形成了完整的资金链和销售网络,还是证监会等监管部门所在地。基金公司选址于此,对机构业务来往、代销渠道合作、监管机构对接等方面大有裨益。

近些年由于租金成本等因素,部分基金公司陆续搬出金融街,聚集地朝东城和朝阳靠拢。但对华夏基金等已具有足够规模、渠道等资源护城河的老牌公募而言,搬离金融街并不会影响其行业地位和发展战略。

再加上金融机构正在构建新的集聚生态。从城市战略发展层面来看,金融街正在与其他商圈联动互补,但在垂直办公租赁领域视角来看,金融街商圈的原有客户正向其他区域分散。

例如新兴金融企业占比超90%的丽泽商务区,正在成为承接外溢需求的核心区域。截至2024年底,丽泽金融类企业达484家,其中新兴金融企业445家,占金融企业的91.9%。在机构层次构成上,涵盖了证券、保险、资产管理、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包括银河证券、长城资产、中信证券资管、Thunes易付达、路孚特等国内外金融企业均已入驻。

而另一边的城市副中心,正着力打造“全球财富管理中心”。截至2025年1月,城市副中心已连续四年保持千亿级投资强度,注册金融及关联机构累计超过460家,金融业增加值连续三年占GDP比重超10%。

除了这两个区域外,由“动批”升级而来的“金科新区”,以及产业结构日趋成熟的亚奥商圈,未来的市场竞争力都不容小觑。

作为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聚集度最高、人民币资产流量最大、税收贡献最为突出的区域,金融街的金融资源集聚特征及其辐射带动效应,不仅提升了北京对其他生产要素及市场主体的吸引力与服务能力,而且增强了对全国金融市场的服务辐射能力,从而推动完善提升首都北京的城市功能。

有关数据显示,金融街以全市0.02%的面积,贡献了全市近40%的金融业增加值,创造了全市70%的金融业三级税收贡献。区域内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超过150万亿元,约占全国三分之一。金融业从业人员20余万人,其中三分之二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聚集了大量高级金融管理人才。

近五年,金融街新入驻金融机构共243家,注册资本金5247.14亿元。新入驻机构中一半以上为新兴金融业态,三分之二以上为国家金融改革衍生的重要机构,区域业态结构持续优化,服务国家金融改革发展能力更加突出。

事实上,金融街及西城区这两年采取了很多自救措施,从流量激活、财政激励以及扩大市场化空间等方面发力。

比如升级金融街论坛。以年度国际论坛为支点,扩大分论坛覆盖领域,吸引全球资本关注。2024年论坛期间,西城区政府联合金融机构推出“金树街美食节”“走进西城”等配套活动,试图通过软性服务增强区域黏性。

在招商引资创新方面,西城区政府推出“金融科技企业租金补贴计划”,对入驻指定楼宇的区块链、量化交易企业给予40%租金返还,单家企业年度补贴上限500万元。政策实施半年已吸引36家Fintech企业入驻,消化空置面积2.3万平方米。

楼宇改造方面也配套了相应的财政激励。比如通过“城市更新专项基金”对实施绿色改造的业主给予30%成本补贴;英蓝国际大厦获2800万元补助完成光伏幕墙改造,年节电达320万度;国企大厦利用补贴将电梯等候时间从90秒压缩至35秒,租户满意度提升22个百分点等。

另外,市场化的空间优化也在积极探索。如租金探底与灵活租赁方面,2024年金融街甲级写字楼租金同比下降16.1%,部分楼宇新租极限价低于市场均价30%。业主甚至推出“报价降40%锁定客户”的激进策略。还有混合业态引入方面,在核心区保留金融机构总部,外围区域引入律所、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形成“金融+专业服务”生态圈,缓解单一业态依赖。

在推动区域扩容方面,落实西城区政府规划的“金融街东扩”及地下空间联通计划,缓解交通瓶颈,拓展高端商务配套。同时加快空间价值重构,从“租金高地”转向“功能高地”,通过文化、科技等元素提升空间附加值。

正如金融街LED屏上依然闪烁的标语“中国的金融街,世界的金融街”,这座承载中国金融改革记忆的街道,正站在十字路口。它的转型,不仅关乎区域经济命运,更折射出中国金融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深层变革。

参考资料:

《近6年搬离金融街的知名金融企业盘点》,商办互联

《"老十家"公募搬离金融街!基金公司"门面"背后藏有"密码"》,券商中国

《降债之后,金融街为转型铺路》,观点新媒体

来源:金融八卦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