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粉碎日伪军“聚而歼之”的阴谋,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所属第四、第五军主力开始了艰难的西征。两军的女战士共同组成了妇女团。
1938年深秋,东北大地已是寒气袭人。在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畔,河水因秋汛而汹涌澎湃。
被日伪军步步紧逼的八位东北抗联女战士,毅然决然地手挽着手,踏入了冰冷刺骨的滔滔江水之中。
为粉碎日伪军“聚而歼之”的阴谋,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所属第四、第五军主力开始了艰难的西征。两军的女战士共同组成了妇女团。
西征路途异常艰苦,部队屡遭日伪军疯狂围堵,损失惨重,被迫向原根据地回撤。此时,队伍仅剩百余人,妇女团也只剩下以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为首的8名女战士。
退入原始密林的他们,已断粮多日,只能依靠野果、山蘑艰难维系生命。十月的一天,部队抵达乌斯浑河畔,汹涌的河水挡住了去路。被敌人穷追不舍的战士们饥寒交迫、身心俱疲,只得决定在河畔休整一夜。
寒夜里,战士们点燃篝火取暖,却无意中将自身置于险境。
日伪军发现踪迹,集结上千兵力,气势汹汹地扑来。战斗瞬间爆发,异常激烈,抗联战士伤亡惨重。
突然,日伪军后方响起了枪声!
原来,这八位女战士当晚与大部队分开宿营,位置并未暴露。但她们做出了惊人的抉择:放弃隐蔽转移的机会,主动开火吸引敌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
指导员冷云果断将女战士们分为三组,在敌军侧后方隐蔽处开枪射击。果然,敌人被成功吸引,调转枪口向她们扑来。女战士们浴血奋战,成功牵制了敌人,为大部队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当已突围的战友发现女战士们身陷重围时,毅然回师接应。但敌众我寡,反击部队遭遇猛烈阻击,伤亡陡增。危急关头,河岸方向传来了女战士们清晰的喊声:
“同志们!冲出去!保住手中枪,抗日到底!”
为避免全军覆没,战友们只得忍痛含泪撤退。
此时,日军蜂拥而至,嚣张喊话劝降。冷云望向姐妹们,坚定地说:“同志们,我们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
“对!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女战士们异口同声。
她们拼尽全力扔出最后三颗手榴,手挽着手,高唱《国际歌》,义无反顾地走向河水深处……八位女英雄壮烈殉国。
她们中,年龄最小年仅13岁,而最年长也才23岁。
小战士王惠民,夜里睡觉还需依偎在姐姐战友身旁,在本应是被父母呵护的年纪,却早早拿起了枪。13岁的牺牲,令人心碎。
安顺福,是一位年轻的母亲。此前在执行运送缝纫机任务途中遭遇敌人,她亲眼目睹幼子惨遭敌人杀害,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丧子之痛。
冷云,这位被誉为“既有男子汉气概,又不失闺秀美德”的女战士,16岁便接受新思想,投身救国运动。她原是师范学校的才女,任教时最爱给孩子们讲民族英雄的故事,抵制侵略者的奴化教育。
她以教师身份为掩护,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父母曾为她定下婚约,对方是伪满警察孙汉奇。冷云几次试图ce反未果,反遭其暗中调查。
为脱离险境,她索性制造了与进步青年教师吉乃臣“私奔”的假象,背井离乡,投身抗联。为不连累家人,她将原名郑志民改为冷云,取自诗句“冷云虚水石”,寄托报国信念。后经组织同意,她与志同道合的吉乃臣结为夫妻。
然而,婚后数月,吉乃臣便外出作战。彼时已怀有身孕的冷云与他依依惜别。1938年夏,冷云收到了丈夫的遗物:一只口琴和一片写有绝笔的白桦树皮:
“…我已来不及见孩子一面,取名光复吧,孩子一定会看到祖国光复的那一天。永别了,我的爱人和孩子……”
为了毫无牵挂地投身西征,冷云将出生仅两个月的女儿托付给一位朝鲜族老大娘抚养。最终,在乌斯浑河边,她带领姐妹们,上演了这惊天动地、感泣鬼神的一幕。
她们本有生的机会,却用三次坚定的选择,诠释了何为牺牲与奉献:
第一次,放弃隐蔽,主动暴露,吸引火力;
第二次,拒绝战友回援,高喊“冲出去”,保护主力;
第三次,毁枪投江,宁死不屈,捍卫尊严。
据抗日将领周保中日记记载及战后勘察,她们当时确有生路可选,却坚定地选择了无私与无畏。“她们不是简单地投江,而是战死在乌斯浑河。”
她们的故事,感染了无数中国人。正是这种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支撑我们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如今,乌斯浑河畔矗立着“八女投江纪念碑”,常有人手捧鲜花,自发前来缅怀祭奠。
这些正值花样年华的女英雄,一定也曾很爱花吧。
请永远铭记这八位巾帼英雄的姓名:
指导员冷云,
班长胡秀芝、杨贵珍,
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
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她们不仅是战士,是女儿,是母亲,更是穿越时空的光束,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
乌斯浑河的波涛,或许早已抚平了当年的痕迹,但八位女英雄纵身一跃的身影,却永远定格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
她们用最宝贵的生命,践行了抗联战士
“永不屈服”的铮铮誓言,诠释了何为“民族脊梁”。
她们的牺牲,并非为了被铭记,但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铭记,民族精神才得以生生不息。
岁月长河,奔流不息;英雄肝胆,万古长青。八女英魂化碧涛,千秋万代仰风烈!
来源:阡陌文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