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事件还没完!21元馒头掀开西贝老底,于东来也难逃舆论漩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7 18:17 1

摘要:一个价值21块钱的馒头,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在西贝这里,它不仅成了一场舆论海啸的风眼,更像一块试金石,不偏不倚地砸在了中国餐饮业最敏感的神经上。

|啾啾鹿鸣

编辑 |月亮湾探险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一个价值21块钱的馒头,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在西贝这里,它不仅成了一场舆论海啸的风眼,更像一块试金石,不偏不倚地砸在了中国餐饮业最敏感的神经上。

罗永浩的犀利炮轰不仅扒光了西贝的“底裤”,更让“良心企业家”于东来也意外“翻车”,人设崩塌,甚至引爆了整个餐饮业。

这已经不是一个食物本身好不好吃的问题了。它成了一个关于价格、信任和“良心”的复杂代表。是消费者被蒙蔽,还是行业潜规则浮出水面?

争议的火药桶明面上是价格。罗永浩那天在西贝的遭遇,被他自己浓缩成了简单粗暴的几个字:“又贵又难吃”。他形容某些菜品让他感到“作呕”,羊排和烤鱼里甚至吃出了“隔夜味”。

而那个售价21元的“古法戗面馒头”,则瞬间成了舆论的靶心。网友们很快就扒出来,就连一些米其林或黑珍珠级别的餐厅,一份用料讲究的海参猪肉包,售价也不过28元。一个白面馒头凭什么卖那么贵?

这背后是对“价值构成”的根本分歧。在消费者看来,高价应该对应着手工、现做、真材实料,对应着一种值得尊重的“诚意”。但西贝董事长贾国龙的反击,却巧妙地绕开了这一点。

他非但没有解释馒头的成本,反而把罗永浩当天的消费清单打包成了“网红菜单”进行推广。这一招试图将产品的价值从“品质”偷换到“热度”上,把定价权和品牌流量捆绑在一起。仿佛在说你买的不是食物是话题。

罗永浩其实说得很清楚,他并非不能接受预制菜,他反对的是用工业化流水线的成本,去收取“手工现做”的价格。

消费者也感觉自己被耍了,他们支付的高价,买到的不是期望中的匠心,而是信息不对称的代价。

如果说价格是导火索,那么“预制菜”的定义之争,就是真正的战场核心。

谁来定义“现做”

贾国龙坚称西贝不是预制菜,声称西贝的厨房是“明厨亮灶”,所有菜品符合国家标准,根本没有预制菜。这是一种典型的企业视角,一种基于法律和技术标准的定义。

在他们看来,只要是中央厨房统一加工,而不是从第三方公司采购成品,就不算预制菜。

但消费者不这么看。罗永浩和广大网友的定义朴素而直接:只要不是厨师在餐厅后厨从原始食材开始一步步烹饪的,就是预制菜。

这种心理和体感上的定义,显然更有群众基础。罗永浩甚至引用了人民网的报告,指出西贝这类连锁品牌的预制菜品占比可能高达八成以上。

为了夺回话语权,贾国龙做了一个看似聪明的决定:直播后厨,让大家亲眼看看。结果这场“自证清白”的大戏,成了一场史诗级的公关灾难。

直播镜头下,没有人们想象中烟火缭绕的炒锅,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电磁炉。所谓的食材,是保质期长达18个月的袋装腌制肉品,还有被网友戏称为“两岁高龄”的冷冻西兰花,其包装袋上赫然印着24个月的保质期。

那锅号称精心熬制的鸡汤,锅里连一块鸡骨头都找不到,全靠一种叫“膏汤”的浓缩汤料包兑水而成。厨师们的工作更像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核心技能是拆包和加热。

而很快更打脸的事情就发生了,西贝一直宣传使用的非转基因油,被发现仅仅用于儿童餐,其他菜品用的还是转基因油。

而那个引发争议的馒头,在直播中揭开锅盖的一瞬间,其貌不扬的外观,和街边几块钱一个的并无二致。

这场直播等于亲手把定义“预制菜”的权力,拱手交还给了公众。

它用无可辩驳的画面告诉所有人:消费者看到的“明厨亮灶”,或许只是一个精心布置的舞台,真正的烹饪过程,早已在中央厨房的包装袋里完成了。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罗永浩拿来当正面案例的老乡鸡。他们大方承认使用预制菜,反而赢得了市场的理解。

这恰恰说明危机并非源于预制菜本身,而是源于宣传与现实的巨大裂痕。就在罗永浩和西贝打得不可开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入场了。

在事情发生没两天,以“良心企业家”形象著称的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抖音发声。他发文力挺西贝和海底捞,称其为“相对放心可口”的选择,甚至特意加粗了“西贝”两个字。于东来解释自己的动机是出于“正义”,觉得做企业很不容易。

他试图用自己积累多年的商誉,为西贝的商业行为背书。然而他显然低估了舆论的力量。网友们的情绪瞬间被点燃。评论区充满了质疑,认为他“站错队”、“同流合污”,背叛了自己一直以来“代表消费者利益”的公众形象。

更有人翻出他的“历史案底”,比如曾经夸赞后来暴雷的恒大,力挺之后掉粉百万的李佳琦,调侃他简直是“反向指标”。

公众用行动表明他们心中“良心”的定义,是永远和消费者站在一起,而不是去“体谅”一个被指责欺骗消费者的企业家。

面对汹涌的舆论反噬,于东来的反应极其迅速。不到一天时间,他删除了相关视频,关闭了评论,甚至将自己的抖音账号设置成了私密状态。

这一套“三连操作”,并非简单的认怂。这更像是一种精明的商业考量,是在舆论压力下避免“引火烧身”的风险控制。

他放弃了公开辩解,实际上是默认了在这场关于“良心”的定义战中,最终的裁判权掌握在公众手中。

这件事也残酷地揭示了一个事实:在今天这个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任何企业或个人精心构建的“良心”人设,都脆弱不堪。

每一次站队都是一次信用抵押,一旦与公众的认知相悖,曾经积累的声望就可能迅速崩盘。

结语

回过头看,西贝的这场风波,本质上是一场由消费者自发掀起的,旨在夺回对产品价值、生产过程和商业伦理“定义权”的运动。

贾国龙的“硬刚”,输就输在他试图用企业内部的技术标准,去对抗消费者朴素的心理认知。而于东来的“闪退”,则恰恰体现了对公众定义权的敬畏,尽管这种敬畏是被动的。

这个时代最高的公关技巧是透明,最稳固的品牌形象是真诚。企业们必须放下那种高高在上教育消费者的傲慢,主动将“定义权”的一部分交还给市场,坦诚地沟通,真实地呈现。

否则无论请来多少名人站台,无论公关稿写得多漂亮,都无法撑起一个已经从根基上开始坍塌的信任地基。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消费者的信任才是商业世界里最汹涌的潮水。

来源:月亮湾探险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