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候大家习惯了柔美女星,她的利落短发和中性风格,初看总觉得特别,现在才懂那份独特多难得。
长大后我才慢慢回过神,原来李宇春当年的出现,是种提前了20年的审美。
那时候大家习惯了柔美女星,她的利落短发和中性风格,初看总觉得特别,现在才懂那份独特多难得。
很多人对李宇春的第一印象,至今仍模糊又矛盾:她不是传统意义里的“美女”,没出过街头巷尾传唱的“神曲”,平时也很少露面;
但不管什么场合,只要她一出现,好像就是压轴,或是稳稳站在C位。
很多人对她的唯一印象,就是《下个,路口,见》这首轻松明快的歌。
但很少有人知道——
这首歌,其实是她正遭遇严重网络暴力时写的。
而当年,她被攻击的理由荒唐又单一,翻来覆去就一句“她不像一个女孩”。
好像女孩就该有固定模样,稍微跳出框子,就得被推到风口浪尖——那种铺天盖地的恶评、嘲讽,像潮水似的涌过来,换谁都得被压得喘不过气,几乎能把人彻底击垮。
但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一个采访里——
主持人问她:“你觉得自己哪里最像小女孩?”
李宇春想了想,回答说:“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像(女孩的地方)。”
就是这短短一句话的瞬间,让我忽然意识到,她身上其实藏着一种很超前的主体性。
对很多人来说,面对外界硬贴过来的标签、定义,要么急着解释,要么忙着反抗。
可李宇春的特别就在于,她从没把这些当回事,也几乎没被标签困住过。
在所有人都觉得“性感=被看见”的年代,她对性感的定义却是,“有主见”。仿佛在说,真正的性感从不是讨好别人,而是心里有主意、敢按自己想法活的劲儿。
在好多人把“嫁入豪门”当成人生捷径的年代,总有人觉得靠婚姻能少走弯路,她却看得通透,干脆地说:“只有建设我自己,才会被尊重”。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
还是她把一个沿用几十年的slogan从“你值得拥有”,改成了“我值得拥有”。
甚至那句被沿用至今的“女性的美在于不被定义”,最早也是李宇春提出来的。
这种完备又稳固的主体意识,放到现在看,依然超前。
你会发现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很多女性创作者的表达,往往带着过往的重量,是从压抑里挣脱、在困境里反抗出来的。
但李宇春却是少见的,她像是从自由、安全的环境里长出来,没被太多束缚捆住,自然而然生发出一个完整、自洽的自我。
她打小就生长在一个满是爱与自由的家庭里,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束缚。
高三那阵,别的孩子都在埋头冲刺高考,她爸妈却全力支持她办自己的独唱会,没觉得这是“不务正业”,反而把她的热爱当回事儿。
连爷爷给她取“宇春”这个名字,都藏着温柔的期许——就是希望她像宇宙的春天一样,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这份从小浸润的安全感,给了她一个很少艺人能有的起点:
不用靠外界的评价、别人的喜欢来确认“我是谁”,不用拼命迎合谁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她的自我认知里,从来没有“我要成为某个样子”“我要活成别人期待的模样”这种念头,反而带着股笃定的坦然:反正是我,我就是我本来的样子。
所以2005年《超女》舞台上,她带来的那种“轰动”,不只是因为比赛本身,更源于她让好多人第一次真切意识到:
原来一个人不被外界的标签、世俗的规训捆住时,能活得这么自信,这么率真,还这么松弛,连站在那儿都透着股“我就是我”的自在劲儿。
但我想,真正让她稳稳走到今天的,并不只是那幸运的起点。
更重要的是,是她身上那种整整持续了20年的定力——不被流量裹挟,不随波逐流换风格,还有始终在线的思考力,总能在热闹里守住自己的判断。
当你沉下心看李宇春的作品,会发现她真的把当年说的“有主见”,实实在在落实到了行动里。
在人人都想贴“女神”标签、把精致当唯一标准的年代,她偏写《女神经》,用戏谑的调子反讽,说这种单一审美像被曲解的道德经一样荒谬。
在口水歌扎堆的年代,她却反其道而行,推出实验性极强的电子乐专辑《流行》,直接把流行文化当成了反思的对象。
她的舞台,更是另一种层次的存在。
《一趟》的四面沉浸式舞台,灯光、舞美和音乐无缝融合,细节里满是巧思,水准惊艳得让人忍不住说句“够国际化”;
《周末愉快》像她悄悄写的疫情三年日记,旋律里藏着对普通人的牵挂,满是温柔的悲悯与实在的关怀,听着心里发暖;
而今年的《冬泳》,歌词里的那股韧劲儿,戳中了太多女性的心事,早就成了2025年无数女生心里的年度战歌。
你会看到,一个从最主流的选秀节目里走出来的“偶像”;
始终主动选择走在主流之外,却又一次次拓宽着主流的审美和边界。
我想,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李宇春能稳稳穿越20年的时间周期,依旧站在舞台中央。
因为20年里,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她始终能说:“反正是我”。
来源:切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