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农谚歌谣,是农家流传的一种“行话”。我国农谚歌谣流传区域特广,内容丰寡,历史长久,可算举世无双。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结晶,是宝贵的农业文明和珍贵的文学遗产。
从油印本《苍溪县农业志》中
感受农谚歌谣的魅力
吴中桦
前言:农谚歌谣,是农家流传的一种“行话”。我国农谚歌谣流传区域特广,内容丰寡,历史长久,可算举世无双。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结晶,是宝贵的农业文明和珍贵的文学遗产。
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中即载有“若要来年害虫少,冬天余去四边草”。《养农政全书》记有“一户不秋耕,万户遭虫殃”“霜峰到立冬,翻土冻虫虫”。西汉时的《盐铁论》中有“茂木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的记载。北魏《齐民要术》载有“稻无所缓,唯岁易为良”。
这些农谚歌谣都是我国农民用气节、物候和环境条件的变化总结出播种管理、耕作适期的古农谚歌谣,被人们认为是金科玉律,加以传诵。
在原苍溪县麻纺厂吴从宪收藏的聂成主编的《苍溪县农业志》一书中,我们再次感受到农谚歌谣的魅力。
《苍溪县农业志》(原苍溪县麻纺厂吴从宪 藏)
农谚歌谣的魅力
农谚歌谣如同深埋地下的根脉,串联起华夏农耕文明的千年记忆。这些凝结着汗水的短句,不是文人墨客案头的雕琢,而是农人仰望星空的喃喃自语,是手掌摩挲谷穗时的顿悟,是二十四节气轮转中提炼的生存智慧。当现代人用气象卫星丈量云层,用大数据预测收成时,农谚歌谣依然在田间地头生生不息,用最朴素的韵律诉说着土地的秘密。
《苍溪县农业志》部分页面(原苍溪县麻纺厂吴从宪 藏)
(一)土地孕育的诗歌美学
农谚歌谣的音韵之美,源自农耕文明的呼吸节奏。“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七个字里藏着平仄的律动,仿佛犁铧破土的韵律。“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叠字运用,与布谷鸟的啼鸣遥相呼应。这些短句在田间传唱时,常常配合着插秧的俯仰、收割的挥镰,形成独特的劳动号子,将重复的农事活动升华为诗意的劳作。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勾勒出金秋的画卷;“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描绘着麦浪的起伏。这些谚语不仅是生产指南,更是用最精练的语言完成的地理速写。当老农眯眼望着天际线念出“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水凄凄”时,他们其实在吟诵一首属于大地的诗歌。
(二)物候观测中的科学密码
“芒种芝麻夏至豆,秋分种麦正时候”这样的农谚歌谣,实则是千年物候观测的数据沉淀。农民发现,当槐树绽开第五簇白花时播种玉米最为适宜,这个经验被浓缩成“槐花五开,种玉茭不赖”。这种将植物候与农事对应的智慧,比现代物候学早了十几个世纪。
在四川盆地,“立夏小满正栽秧”的古老传统,暗合现代水稻栽培的最佳积温规律。农民通过观察蜻蜓低飞预判暴雨,根据蚂蚁搬家判断旱情,这些经验与现代气象学的流体力学原理、大气湿度变化惊人地吻合。当我们将“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翻译成气象云图时,看见的是先民对大气环流的朴素认知。
(三)自然规律的凝练表达
农谚歌谣是古人观察自然、顺应天时的经验总结,体现了对气候物候的精准把握:
气象预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通过云霞判断天气)、“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动物行为预示天气)。
农时指引:“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节气与种植关系)、“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精确播种时机)。
生态智慧:“山上光,年景荒”(强调水土保持)、“猪肥三层肉,地肥三层谷”(倡导有机循环)。
(四)农耕智慧的通俗传承
在没有现代科学仪器的年代,谚语是农业知识的“教科书”:
耕作技巧:“深栽茄子浅栽葱”(作物种植深度差异)、“锄头底下三分水”(中耕保墒原理)。
灾害预防:“霜打洼地,雪冻高山”(地形与霜冻关系)、“旱刮东风不下雨,涝刮东风不晴天”(风向与旱涝关联)。
丰收哲学:“三分种,七分管”(强调田间管理)、“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警示农时的重要性)。
(五)生活哲理的隐喻表达
许多农谚歌谣超越了农业范畴,成为处世哲学的载体:
勤俭持家:“一粒米,九斤四两力”(珍惜粮食)、“冬不节约春要愁,夏不劳动秋无收”(倡导未雨绸缪)。
人际智慧:“苗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家庭和谐的重要性)、“浇树浇根,交人交心”(交友之道)。
逆境心态:“雹打一条线,天灾年年变”(接受无常)、“歇地不如歇马,坐吃山也空”(反对懈怠)。
农谚歌谣
在逐步淡出百姓视野
原本耳熟能详、朗朗上口、深入人心的农谚歌谣,随着科技和时代进步,正一步步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主要原因可以理解为这几个原因。
一是农业生产方式变革。
科技替代传统经验:现代农业依赖气象卫星、智能传感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削弱了依赖自然观察的农谚歌谣指导价值。例如“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的天气预测功能,已被精准天气预报取代。
耕作模式工业化:规模化种植与化肥、农药的普及,使传统轮作、休耕等农谚歌谣知识(如“谷雨前,好种棉”)失去应用场景。
二是城乡人口结构变化。
农村空心化: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农谚歌谣传承断层,留守老人成为主要使用者,但缺乏传播对象。
代际认知隔阂:城市长大的年轻一代对农耕缺乏体验,农谚歌谣中的方言词汇(如“芒种忙,麦上场”)难以引发共鸣。
三是教育与文化传播转向。
教育体系偏向科学化:学校课程侧重现代农学知识,传统农谚歌谣被视为“过时经验”,未被纳入教材体系。
媒介形式更迭:短视频、直播等碎片化信息传播挤压了农谚歌谣的口头传承空间,其凝练的语言形式难以适应娱乐化内容的需求。
四是生态语境消失。农谚歌谣多基于特定地域气候与作物(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但气候变化与全球化种植打破原有生态节律,导致农谚歌谣适用性降低。
结束语
农谚歌谣的式微折射出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社会的碰撞,但其蕴含的生态智慧与文化基因仍具价值。唯有通过科技赋能、教育渗透与社区参与的多维策略,才能让农谚歌谣从“博物馆标本”转化为“活态文化”,继续滋养未来。
农谚歌谣传承并非简单复古,而需在承认其历史局限性的同时,提炼普适性智慧。例如“三分种,七分管”强调的管理意识可转化为现代农业精益管理理念;“稻要养,麦要抢”则隐含作物生长规律的科学性。通过赋予农谚歌谣新的解释框架,可使其在当代社会找到生存土壤。
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谚语,如同千年农耕文明的密码,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熔铸一体。它们不仅是农民的生产指南,更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微型史诗。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温这些谚语,或许能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找回那份敬畏天地、顺应四时的朴素智慧。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文/图:吴中桦(中铁隆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高级经济师,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人力资源管理师,民盟盟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地方志学会理事,四川省地方志专家)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