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7月,董事长王晓秋、总裁贾健旭带领的上汽集团新领导班子上任,外界都很想看看,临危受命的新团队如何带领上汽集团实现转型。
中国汽车市场这几年风云变幻,有不少临危受命的故事。
2024年7月,董事长王晓秋、总裁贾健旭带领的上汽集团新领导班子上任,外界都很想看看,临危受命的新团队如何带领上汽集团实现转型。
在蛰伏了将近一年之后,上汽集团在4月10日正式召开“懂车更懂你·2025上汽之夜”,这场以"平权驱动进阶,共创美好出行"为内核的战略发布会,展现了上汽打破行业壁垒的决心。
在我看来,目的只有一个:回答好“上汽接下来怎么办”这个拷问!
01、上汽之夜有哪些干货?
这次的上汽之夜,上汽集团邀请到了10多个重磅的合作伙伴,可以说相当高大上了。
在技术和产品层面,上汽集团大招不断。
首先,上汽集团正式发布整车安全3.0技术,从1.0时代的“不怕撞”,2.0时代的“不会撞”,进化至3.0时代的“放心开”。
如何做到?
简单举一个例子:上汽的新技术可以在乘员躺姿状态下预感知碰撞,自动调整座椅姿态并束紧安全带,让头部加速度降低31%,腹部压缩量降低32%、腰椎压力降低45%。
其次,上汽总裁贾健旭宣布,上汽首款全固态电池“光启电池”将在2027年落地。
第三,全球知名汽车设计师约瑟夫·卡班携两款荣威概念车登场亮相,包括一款SUV和一款加长豪华轿车,预计将在4月23日的上海车展发布。
上汽总裁贾健旭表示,今年上汽还将推出十余款新车型。
02、如何修炼内功?
作为一名职业生涯伊始便浸润在上汽体系的人,我深知:汽车制造是一门讲究“内功”的领域,原因很简单,随便一个造车平台投资就上百亿,没有内功是Hold不住的,也是玩不起的!
上汽集团在中国汽车集团销量冠军的位置上坐了18年,当然也是因为“内功”,这个“内功”除了先进的生产工艺、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等因素之外,还包括对行业变化的深刻观察。
这次上汽之夜,董事长王晓秋在开场致辞中,24次提到“用户”这个词;整场发布会下来,人们也几乎看不到冰冷的数据,因为在我看来,上汽的主要动作是向消费者、合作伙伴阐明自己对新能源汽车的看法。
首先是智能驾驶。
上汽认为:智能驾驶的确势不可挡,也的确需要“平权”,但平权的底线是2个字:安全。
为此,上汽从顶层设计概念入手,融合软硬件能力,在五星安全标准的基础上,实现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的全域融合安全。
在这方面,全链路、全打通、全开放的自研优势起了很大作用。
其次是智能座舱。
上汽的目标是,把旗下车型变成一台大号的移动手机,它自主研发的银河全栈座舱3.0全面接入鸿蒙、安卓和IOS三大手机系统,同时还融入AI大模型,让每一款车型都“懂你”。
从技术研发的角度来讲,要把这些理念全部都快速实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上汽总裁贾健旭此前就说过,上汽必须要构建自己的能力和体系。
所以,自上任以来,上汽集团便进行了全面的变革,比如将乘用车、研发总院、零部件等板块整合为“大乘用车事业群”,推行“一个目标、一个预算、一张表”的管理模式,构建从产品定义到全球销售的全链条能力。
客观来说,目前上汽在新能源方面的表现与它庞大的体量并不相符;但它实现“绝地反击”的基础越来越稳固。
譬如,到目前为止,上汽手中已经拥有银河全栈座舱3.0、第一代VMC线控底盘、银河全栈4.0电子架构、热效率突破46.3%的DMH混动专用发动机等一系列核心技术与装备。
我此前就有讲过,小看上汽这种巨型传统厂商是一种错误,大象转身固然不容易,但转型一旦成功,其势能也非寻常动物可比。
03、如何携手生态伙伴?
在中国的大型国产厂商中,上汽颇有点与众不同,它在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非常丰富,旗下拥有延锋、华域两大头部零部件供应商。
不过在上汽集团看来,这还远远不够,它还需要携手更多的合作伙伴。
以目前热门的智能驾驶为例,上汽在智驾领域的布局相当灵活。
一方面,它坚持自研,另一方面,它又与“地大华魔”(地平线、大疆、华为、Momenta)进行合作,打造可兼容的全栈式架构。
用户喜欢什么,上汽就提供什么。
在对外合作方面,上汽与华为的合作可以说是个典型案例。
2025年2月21日,上汽与华为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宣布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展开全面战略合作。
贾健旭给这种合作立下了基调:跪着学习。
与华为的合作项目开始后,上汽派遣大量的年轻人才常驻上汽华为合作项目。
而双方的合作,也并不限于零部件领域,而是采用鸿蒙智行模式。
华为提供的,是智能座舱、ADS 3.0智驾系统以及其它相关的核心零部件;而上汽拥有的,则是完整的造车平台以及三电技术底座,同时还有覆盖全球的供应链网络。
贾健旭曾经公开表示:上汽有能力帮助华为把它们的智能化能力装进20万以下的车型。
这显然不是“华为赋能、另外一方躺平”的那种模式,而是一种真正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用贾健旭的话来说就是“优势互补、生态共建”。
双方合作的首款车型尚未推出,但已经初见成效。根据贾健旭的介绍,双方的首车研发周期仅15个月,比行业平均时间缩短40%。
余承东也公开表示:上汽的效率,高得像是一家私企。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合作过这么多的车企之后,这应该是余承东第一次讲这样的话。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04、上汽的转型能否成功?
关于大型传统厂商在新能源时代的生存状态,不少媒体曾经夸张地表示,它们像是进了ICU。
不过,ICU也是能自救的。
根据此前上汽发布的业绩预告,2025年第一季度上汽集团预计将视线归母净利润30-30亿元,同比增加10%-18%;而2024年全年,上汽集团净利润预计仅为15-19亿元,同比暴跌87%-90%。
可以这么说,上汽已经有一年没有见过“喜报”了。
这似乎可以证明,上汽集团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当然,与抢走自己冠军地位的比亚迪相比,上汽无论是销量还是利润都有差距;不过,上汽是一艘掉头难度相当大的船,它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它需要更强的动力。
用一个词来形容上汽目前的转型,那就是“蓄势”。
所谓蓄势,就是你用肉眼不易察觉,但它强势反弹的动能正在快速累积。
外界对上汽的信心来自于,它并不缺少转型成功的必要条件。核心技术、产业链、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生态链建设、渠道建设,上汽都不缺,它真正缺的,可能就是时间了。
可以预见的是,上汽在2025年实现华丽转身的可能性并不太大,它的主要任务仍是“企稳”。
上汽与华为合作的尚界项目虽然进展神速,但仍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大规模贡献销量。
而上汽正在进行的“刮骨疗毒式”的自我改革,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逐步推进。
如果在这期间,如果有一款像当年的比亚迪汉,或者小米SU7这样的车型问世,上汽接下来的转型就会进入快车道。
结束语
看完这次大会,我的感慨很多,最大的感触就是,上汽真的很认真,这一点,我的感受与余承东是相同的。
此前上汽董事长王晓秋也说过,建设汽车强国和质量强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而此次"懂车更懂你"的品牌主张与"平权驱动进阶,共创美好出行"的战略路径,恰恰印证了这种使命落地的诚意——从技术平权打破智能电动车的价格门槛,到用户共创搭建出行生态的底层架构,上汽正在用体系化的变革回应时代命题。
宏大的历史使命,必然是历尽艰辛。
任何的自我革新,其实最缺的都是时间,所以我觉得,对于上汽的转型不必过于心急。技术和品牌的积淀都相当困难,但蓄势越久、越充分,未来反弹的动能也就越强。
中国新能源市场远没有到“大结局”的时候,或者说,有上汽这样的巨型厂商坚定转型,是可以影响行业格局。
不妨,静待如何?
来源:二师兄玩车官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