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例!公立二甲医院撑不下去申请破产,医生10个月没发工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7 17:16 1

摘要:“公立医院还能破产?”当梅州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社交媒体晒出“停诊通知”和“10个月工资未发”的截图时,评论区里最多的表情是“震惊”。2024年10月,这家拥有70多年历史、编制床位400张的公立二甲医院正式贴出告示:除急诊保留窗口外,门诊、住院

“公立医院还能破产?”当梅州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社交媒体晒出“停诊通知”和“10个月工资未发”的截图时,评论区里最多的表情是“震惊”。2024年10月,这家拥有70多年历史、编制床位400张的公立二甲医院正式贴出告示:除急诊保留窗口外,门诊、住院全面停诊;合同制员工限期离职;银行账号已被冻结。11月,梅州市卫健局工作人员向媒体确认:医院资不抵债,正在走破产清算程序。

消息像一颗石子砸进深潭,涟漪迅速扩散。过去,在公众认知里,“公立”二字等同于“财政兜底”,即便经营不善,也不至于发不出工资,更不可能关门。然而,当“第一批00后”还在调侃自己“不敢生病”时,第一批“公立医院倒闭”已悄然到来。

“2019年以前,我们日门诊量还能冲到1800人次,去年跌到600。”一位已离职的检验科医生说。患者“用脚投票”,涌向40公里外的梅州市人民医院——这家三甲龙头2023年门急诊量突破220万,手术量6.8万台,双双创下新高。

一边是患者出走,一边是疫情后体检、牙科、眼科等高利项目锐减;再加上药品零加成、耗材集中采购,昔日“以药养医”的红利瞬间消失。医院收入下滑30%,而人员工资、水电、设备维保却刚性地每年上涨5%—8%,裂缝就此变成深渊。

2016—2019年,嘉应附院曾豪掷1.2亿元新建16层住院大楼,资金80%靠银行贷款,本息合计需还1.8亿元。彼时,医院领导算过一笔账:只要床位使用率保持在85%,日均住院病人320人,3年就能回本。

人算不如天算。大楼投入使用即遭遇疫情,住院量不升反降,2023年床位使用率仅45%。贷款却像雪球越滚越大,仅利息一年就要支出900万元,占医院全年业务收入的12%。“我们给银行打工。”一位总会计师自嘲。

2022年,广东全面推开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简言之,医保对每种病只给“打包价”,超出部分医院自己贴。

以“阑尾炎伴穿孔”为例,过去按项目收费,平均1.2万元;DRG标准给8600元。嘉应附院由于外科技术力量薄弱,术后感染率高,实际成本仍要1万元,做一例亏一例。半年下来,外科亏损280万元,科室主任无奈选择“少收、转院”,陷入“越亏越不收、越不收越没病人”的死亡螺旋。

中国社科院贺滨研究员表示,2010年以前,公立医院属于“全额或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政府托底,银行敢无限借贷,职工也相信“工资永远有人发”。

2012年后,国家逐步淡化事业单位“编制”概念,强调“政府投入责任边界”,实质是把医院推向市场。然而,配套退出机制却一直缺位,导致“半计划半市场”畸形运行:赚钱的项目被砍掉,亏钱的社会责任要背,债务却按企业规则偿还。

“僵尸医院”就此诞生——病人少、负债高、政府不兜底、社会资本不愿接,最终只能走《企业破产法》的“清算”程序。嘉应附院不是第一家,也绝不是最后一家。

国家卫健委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1.18万家公立医院,其中二级医院7022家,约60%分布在县域。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医疗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测算,在这7000多家二级医院里,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高达43%,其中又有1/4已连续三年亏损。

“它们普遍面临与嘉应附院一样的困境:区位被三甲虹吸、学科无特色、扩张有债务、DRG亏钱。”贺滨判断,未来五年,全国或将有200—400家二级医院陆续破产、改制或重组,“医疗行业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洗牌’才刚刚开始。”

医院停诊当天,68岁的刘奶奶拎着一袋子病历站在门口不知所措——她做了三年血液透析,如今要转到70公里外的县城医院。“以后每周多花100块车费,还不知道人家收不收。”

更焦灼的是800多名职工:326名编内人员由政府“托底”分流,但473名合同制员工只能领取“N+1”经济补偿,平均每人被欠8.7万元工资、3.2万元公积金。一位儿科护士说:“35岁了,再找工作谁要我?而且整个梅州就这么大,其他医院也超编。”

“任何行业都有生老病死,医疗也不能例外。”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家咨询委员李玲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公立医院退出机制”:

政府明确“保基本”边界,对承担公共卫生、急诊急救、传染病防控的机构兜底;对资不抵债的医院启动“医疗特殊破产”,职工债权优先受偿,防止社会事件;引入央企、险资、县域医共体整体接盘,把建筑、设备、人员打包重组,避免资源闲置;推动分级诊疗落地,让不同层级医院各归其位,而不是一味“做大”。

只有当“退出”通道顺畅,市场才会真正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患者也才能在竞争里获得更高质量、更合理价格的服务。

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大门已经贴上封条,但中国公立医院的“大考”才刚刚发卷。对于管理者,是继续“借新还旧”拖延,还是壮士断腕改革?对于医生,是苦等“铁饭碗”,还是主动提升技术、拥抱市场?对于患者,是依旧“大病小病都去三甲”,还是给基层医院一个信任?

风暴来临,没有人能置身事外。第一家公立医院的破产,像一声清脆的上课铃——提醒所有人:医疗行业的“计划经济时代”彻底结束了,接下来,请用市场的规则答题。

来源:大卫行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