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先跟大家说个实打实的事儿——2025年9月1号起,那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正式开始算,这玩意儿一出来,不少老板最近都有点坐不住了,尤其是那些以前总爱“随便开人”的企业,现在辞退一个员工的成本,比以前翻了一倍都不止!
咱先跟大家说个实打实的事儿——2025年9月1号起,那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正式开始算,这玩意儿一出来,不少老板最近都有点坐不住了,尤其是那些以前总爱“随便开人”的企业,现在辞退一个员工的成本,比以前翻了一倍都不止!
不是我吓唬人,就拿常见的情况说:以前老板要是违法辞退个员工,顶多按工作年限给双倍补偿,也就是咱们常说的2N。比如员工月薪1万,干了3年,顶天赔6万也就完事了。但现在不一样了,要是员工较真儿,要求继续履行合同,老板除了给2N,还得补上从辞退那天到法院判下来这段时间的全额工资——要是仲裁加诉讼拖个1年,光工资就得补12万,加上之前的6万,一共18万,这不就是成本翻倍了嘛!
今天就跟大家掰扯清楚,这新规到底改了啥,那些已经栽了跟头的企业是咋回事,不管你是老板还是打工人,都得拎清楚这里面的门道。
一、先搞明白:新规到底改了哪几条?每一条都戳中老板的钱袋子
可能有人觉得“法律条文太绕,看不懂”,没事,我用大白话给你拆解开,重点就三条,每一条都直接关系到企业要花多少钱。
(一)违法辞退:从“只给2N”变成“2N+全额工资”,时间拖得越久赔得越多
之前不少老板觉得,就算辞退错了,大不了给点补偿金,反正有上限。但现在不行了,只要法院认定是“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员工要是要求补工资,老板就得把从辞退到判决期间的工资一分不少补上。
我前阵子听说深圳有家科技公司,今年5月份辞退了个叫王某的员工,理由是“绩效考核末位”。老板觉得“末位淘汰”很正常,没当回事,也没给人培训或者调岗。结果员工一仲裁,法院说“末位不等于不能胜任工作”,直接判公司违法。这员工月薪1万,仲裁加诉讼走了6个月,最后公司不光给了6万的2N补偿,还得补6个月工资,一共12万——你看,就因为没搞懂“末位淘汰不算合法理由”,平白多花了6万。
(二)“自愿放弃社保”彻底没用了!补社保还得加滞纳金,老板别再心存侥幸
这两年总有些老板跟员工说“咱别交社保了,我多给你点钱”,员工一时贪便宜同意了,还签了“自愿放弃协议”。但新规明确说了,这协议就是废纸一张,员工哪怕过了好几年,照样能找老板补社保,还能要经济补偿。
广州有家做外贸的小工厂,去年被10个老员工一起告了,理由是没交社保。老板拿出来当初的“自愿放弃协议”,结果仲裁委根本不认,最后不光要补5年的社保,还得交20%的补偿金,加上滞纳金,一共花了30多万——这钱够给员工发大半年工资了,早知如此,当初何必省那点社保钱?
(三)关联公司“混着用工”?现在要一起赔钱,别想靠换公司躲责任
有些老板精明过头,比如开了家母公司,又搞了家子公司,让员工跟子公司签合同,实际却在母公司干活,想万一出了事,就让子公司扛着。但新规堵死了这个漏洞:只要法院认定是“混同用工”,母公司、子公司得一起承担责任。
杭州有家MCN机构就是这么干的,让主播跟旗下的“文化传播公司”签合同,工资却由母公司发,管理也归母公司管。后来有个主播被辞退了,直接把两家公司都告了。法院查了工资流水、打卡记录,最后判两家公司一起给28万赔偿金——老板本来想让子公司“背锅”,结果把自己也搭进去了。
二、这几个真实案例,老板看完别再犯同样的错!都是真金白银的教训
光说条文不够直观,咱再看几个2025年刚发生的案例,每一个都是老板“踩坑”的典型,看完你就知道哪些事绝对不能干。
(一)互联网公司:以为“业绩不达标”就能开人,没留证据赔了12万
深圳有家做APP的公司,今年3月辞退了产品经理李某,理由是“连续两个月KPI没完成”。但员工说“公司没给我明确的KPI标准,也没给我培训”,仲裁的时候,公司拿不出KPI的书面文件,也没有培训记录,结果法院直接判违法解除。
李某月薪2万,干了2年,2N就是8万,加上仲裁期间3个月的工资6万,一共14万——老板后来跟人吐槽“早知道当初把KPI写清楚,给她培训一次,也不至于赔这么多”。
(二)制造业小厂:员工工伤没缴社保,30万赔偿差点让厂子倒闭
东莞有家做五金的小厂,今年1月有个员工在操作机器时伤了手,算工伤。但老板没给员工缴工伤保险,只能自己承担赔偿。最后仲裁委判下来,光是工伤待遇差额、一次性就业补助金就有30万,加上律师费5000块,全得老板自己掏。
这老板后来跟我说“厂子本来利润就薄,这30万一下去,差点连房租都交不起了”——所以说,社保这东西,千万别省,不然出了事就是“大出血”。
(三)餐饮行业:9个员工没签合同,一下赔了24万,老板悔得肠子都青了
深圳南山有家连锁餐厅,去年招了9个服务员,觉得“服务员流动性大,签合同麻烦”,就一直没签书面劳动合同。结果今年4月,这9个员工一起告了餐厅,要求给“双倍工资差额”。
仲裁委最后判下来,9个人的双倍工资差额一共15万,加上其中3个被违法辞退的赔偿金9万,总共24万。餐厅老板说“早知道签合同不费啥事儿,当初就不该偷懒,现在这24万够招好几个服务员了”。
三、老板必看:想少赔钱?这三个雷区千万别踩,合规才是省钱的办法
其实很多老板不是故意违法,就是没搞清楚规矩,最后才栽了跟头。给老板们提三个实在建议,照着做,能少走很多弯路。
(一)辞退员工别“拍脑袋”,证据链得攒够,一步都不能省
首先,辞退必须给书面通知,别口头说“你明天不用来了”,理由、法律依据都得写明白,还要让员工签字确认,不然员工说“老板没通知我”,你都没辙。
其次,证据得留好。比如员工违纪,要写书面的违纪记录,让员工签字;绩效考核,得有明确的标准,没完成的话,得有沟通记录、改进计划;要是培训,得有签到表、培训内容——这些东西平时看着麻烦,真到仲裁的时候,都是“救命的”。
最后,能协商就协商。要是觉得员工确实不合适,先跟人好好谈,比如给点额外补偿,签个“协商解除协议”,把丑话说在前面,别非要闹到仲裁,费时又费钱。
(二)社保别再“钻空子”,全员参保是底线,不然补钱又挨罚
不管员工说“我自愿放弃社保”,还是老板觉得“员工干不长,没必要交”,都别这么干。新规之下,这就是“定时炸弹”,员工啥时候想告你都能告赢。
建议老板每月核对社保缴纳名单,员工入职当天就办社保,离职了及时停缴,别漏缴、少缴。要是员工真的不想交,你可以跟他说“社保是法定的,我必须给你交,不然我违法,你以后看病、买房也受影响”,大多数员工其实也能理解。
(三)关联公司别“混用工”,合同、工资、社保得一致,别给自己挖坑
要是有多家关联公司,千万别让员工“跨公司干活”。比如员工跟A公司签合同,就必须在A公司干活,工资由A公司发,社保由A公司缴,别让B公司管着,不然很容易被认定为“混同用工”。
要是确实需要员工去关联公司帮忙,得签个“借调协议”,写清楚劳动关系还在原公司,工资、社保谁负责,借调多久,避免以后扯皮。
四、打工人必看:你的权益要自己护着!这几点拎清楚,别吃哑巴亏
不光是老板,打工人也得知道自己的权益,不然被欺负了都不知道怎么维权。
(一)仲裁时效就1年,过了这村没这店,别拖着
从你知道自己权益被侵犯那天起,1年内必须去申请劳动仲裁,超过1年,法院就不受理了。比如老板欠你工资,你知道后拖了1年半才去告,那大概率要不回来了。
所以要是觉得老板违法了,比如没签合同、没交社保、违法辞退,别犹豫,赶紧去当地的劳动仲裁委咨询,早维权早拿到钱。
(二)赔偿金怎么算?别被老板“忽悠”了,这些细节要注意
首先,工资基数不光是基本工资,还包括奖金、津贴、补贴,比如你月薪8000,每月还有2000奖金,那计算补偿的时候,基数就是1万,不是8000。
其次,要是老板故意伪造理由辞退你,比如明明是想裁员,却说你“违纪”,你可以要求3倍赔偿,而不是2倍。
还有加班工资,2025年法定节假日已经涨到13天了,这13天加班,老板必须给3倍工资,不能用补休替代;周末加班,要么给2倍工资,要么安排补休,工作日加班给1.5倍工资——这些都得记清楚,别让老板少给了。
(三)证据要自己留好,胜诉全靠它,别等需要了再找
平时要把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辞退通知书这些东西保存好,最好扫描一份存在云端,万一原件丢了还有备份。
要是老板口头跟你说辞退,或者跟你谈补偿的时候耍赖,你可以偷偷录音,注意别让老板发现;工作邮件、聊天记录(比如跟老板谈工作的微信记录)也别删,这些都是证据。
要是案子复杂,比如涉及金额大、老板态度强硬,别舍不得花钱,找个懂劳动法的律师,律师能帮你梳理证据,争取更多赔偿。
五、最后说句实在话:2025年了,合规才是企业的“护身符”
可能有些老板觉得“新规太严,日子不好过”,但换个角度想,这其实是在倒逼企业规范用工。2025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子有43.6万件,比去年多了40%还多,这说明打工人越来越懂维权了,再也不是以前“老板说啥是啥”的时候了。
对于老板来说,与其等着被员工告了再花钱摆平,不如平时就把规矩立好:比如定期请人来公司讲劳动法,让HR和管理层都懂规矩;建个“劳动争议预警机制”,比如员工有不满的时候,及时沟通解决,别等小事变大事;还可以找第三方机构来查一查,看看有没有合规漏洞,早发现早整改。
说到底,员工不是“成本”,而是帮老板赚钱的“伙伴”。你把员工当回事,员工才会好好干活;你要是总想着“怎么少给点钱、怎么随便开人”,最后只会因小失大,赔了钱还伤了人心。
2025年这波劳动仲裁新规,其实就是给所有企业提了个醒:合规经营才是长久之计,别再想着走捷径了,不然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来源:生活观察家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