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盐边县传承多彩非遗之美 绘就民族团结锦绣篇章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1 11:12 1

摘要:傈僳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精神。近年来,盐边县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非遗保护为抓手,以非遗文化为纽带,积极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为文化创新、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傈僳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精神。近年来,盐边县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非遗保护为抓手,以非遗文化为纽带,积极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为文化创新、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非遗文化激活时代创新活力。盐边县深入挖掘傈僳族服饰精神内核,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深度融合,运用激光切割、数码印花等技艺,将火草麻布、羊皮褂刀痕、太阳花图腾等文化符号转化为T台上的“流动史诗”,积极拥抱时代变革,以创新为引擎,为傈僳族服饰非遗注入全新活力,让傈僳族的生态智慧与审美哲学惊艳国际时尚界,更以创新实践证明了非遗文化的当代生命力,为传统民族服饰的国际化传播开辟新路径。傈僳族服饰荣获2023年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双料荣誉,《喜事》纪录片第二集傈僳族的婚礼“爱向曙光”英文版在CGTN面向139个国家播出。

非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盐边县以非遗保护为抓手,打造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本,积极向上争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10万元)用于民族手工艺展示销售网点建设,通过深挖傈僳族服饰、苗族蜡染等非遗资源,构建“非遗传承—创意设计—市场运营—反哺乡村”全链条,深耕46项非遗项目文化富矿,开发民族文创产品50余类,围绕“非遗一枝花”创新实施“非遗+”融合战略,全域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先后建设2个非遗传习中心、7个非遗工坊,开发傈僳族服饰、苗族蜡染等文创产品,同时积极引导盐边羊肉米线、盐边油底肉等非遗美食产业健康发展,探索建立“滋味盐边”新兴产业体系,助力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

非遗传承凝聚民族团结力量。盐边积极开展傈僳服饰文化体验活动,民族团结与民族文化生动共融。非遗工坊与当地学校、社区以及旅游机构合作,沉浸式体验傈僳服饰的制作乐趣,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了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非遗传承人贺正芬携手刘冠华、姜植元等青年设计师,跨越代际与民族界限,将传统刺绣技艺与全球设计语言交织创新。高校学子以现代视角重构傈僳族文化基因,非遗工坊培育300余名各族手工艺人,共同推动苗族蜡染、傈僳服饰等文创产品走向市场。社交媒体上,非遗四川·百城百艺话题阅读量超千万,00后青年身着民族纹样服饰的照片引发共鸣,彰显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凝聚力,为民族团结注入鲜活动能。

来源:同心四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