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超级夏晚”沉淀成长期资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7 16:28 1

摘要:在《天下》第一段副歌结束的间奏,秦腔演员安万走到台前,低沉的念白仿佛将千年风骨搬上舞台;下一秒,电吉他的强劲和弦轰然响起,新生代歌手希林娜依·高以高亢的声线接力,将全场气氛推至沸点。

文 | Smaltalk

在《天下》第一段副歌结束的间奏,秦腔演员安万走到台前,低沉的念白仿佛将千年风骨搬上舞台;下一秒,电吉他的强劲和弦轰然响起,新生代歌手希林娜依·高以高亢的声线接力,将全场气氛推至沸点。

这是8月30日晚,在成都高新体育中心上演的“2025快手超级夏晚”的高光一幕——传统戏曲与流行摇滚在同一个舞台交织,碰撞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

然而,比起这些震撼的舞美和豪华的阵容,更值得关注的是:为什么在晚会扎堆、玩法日益内卷的当下,快手的首次尝试就能让“超级夏晚”成为热门IP?在用户规模增速放缓、暑期晚会“群英逐鹿”的背景下,快手的真正差异,不在于“多大牌”,而在于它如何把一场晚会做成了一个巨大的社交场。

洞察年轻用户:

一场“社交晚会”的必要性

在用户规模趋于稳定的当下,短视频平台的竞争焦点已从“拉新”转向“留存”——也就是对用户粘性的争夺。快手作为植根下沉市场、以强社交氛围见长的平台,一直有深厚的社交基础。表面看,这样接地气的社区氛围与高规格、大制作的晚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一个土生土长的平民社区,如何对接明星云集、舞美宏大的盛典舞台?但事实恰恰相反——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结合,体现了快手对用户洞察的深度拿捏。

年轻一代互联网用户的注意力和消费习惯,近年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兴趣广泛却碎片化:既追逐一时流行,也愿意深耕小众圈层。在同一晚上,他们可能一边刷短视频、一边参与直播弹幕互动,随后又去看某位创作者的长视频或长文分析。这样的多模态内容消费习惯,意味着年轻用户对内容形式并不设限,但更在意“内容是否与我相关”胜过“是不是大牌制作”。他们更愿意在熟悉的圈层里获得认同感,而不满足于被动接受千篇一律的大众节目语言。

同时,这代人普遍具有多重身份标签:可能既是二次元圈的资深爱好者,也是独立音乐圈的半专业评论者。这使他们对参与感共创性有更高期待——能让他们二次创作、能和朋友一起玩的内容,远比传统那种“看完点个赞”更容易留下情感记忆。他们还追求真实,对表面迎合潮流的东西相当敏感;但一旦内容能触及他们内心的兴趣点或身份认同,他们也愿意投入时间、注意力,甚至真金白银去支持。

基于这些洞察,快手选择在2025年暑期打造这样一场“社交的晚会”,正是看准了用户兴趣与社交需求的变化:将一场传统的大型晚会,升级为贴合圈层文化、人人可参与共创的社区狂欢。

真诚创意与多元玩法:全面激活用户参与

洞察清楚“为什么做”之后,快手在“怎么做”上也下足了功夫。首次举办的“超级夏晚”,快手并非简单照搬电视晚会的模式,而是围绕用户习惯,设计了一套真诚而巧妙的全链路参与玩法,驱动用户、创作者和平台的多方共赢:

第一,多阶段、多场域运营

早在8月中旬,快手就启动了预热——达人、明星轮番直播为夏晚造势,举办线下彩排探班直播,拉近粉丝距离。此外,站内的门票玩法也得到了许多粉丝用户的积极参与,用户基于组队赢门票玩法、晒门票、晒座位、组队应援等全链路形成大量的ugc自来水内容。

8月30日当晚,线上同步推出主会场直播+竖屏专享+第二现场+预热派对多路内容:用户既可以在主舞台横屏观看盛典,也能打开竖屏视角跟随艺人视角,更有第二现场看达人与明星做游戏、聊幕后。这种“前-中-后”多阶段加“主-短-副”多场域的立体链路,把一次晚会拆解成多个可参与的节点,迎合了用户碎片化注意力和偏好:有人热衷直播弹幕互动,有人刷竖屏片段的高光时刻,还有人被第二现场的花絮圈粉。

三层内容联动,全流程覆盖,也更符合短视频平台快节奏、高互动的内容消费习惯。

第二,内容与阵容的广谱覆盖:节目单的设计可谓老少咸宜、雅俗共赏。

同一场晚会里,既有青年演员成毅献唱主旋律推广曲《敢当》,以热血正能量点亮全场;又有希林娜依·高×安万这样的戏曲+流行跨界合作,致敬传统文化的同时玩出新潮;还有热门影视CP同台合唱、知名动漫IP“喜羊羊与灰太狼”惊喜亮相,为青少年和二次元观众送上惊喜。

这样的广谱内容矩阵,满足了年轻用户既想圈层认同、又渴望多元探索的双重需求——追星族能为爱豆首秀刷屏,摇滚迷和戏曲粉也能在意想不到的联动中找到共同话题。快手把各种兴趣元素尽可能铺开,就是要让每个圈层的用户都能从夏晚找到“属于我的点”。当晚会成为多圈层的内容入口,圈层壁垒就被打通,节目内容也更容易被用户自发裂变传播

第三,明星+创作者同台,构建内容生态:这次超级夏晚的主持和表演嘉宾阵容中,不仅有张震岳、谢娜等大咖和鞠婧祎、刘雨昕、程潇等新生代偶像,也特别安排了十多位快手平台成长起来的达人创作者登台。他们中有戏曲匠人、草根歌手,也有搞笑达人、舞者等等,与明星在同一舞台各展所长。这种“星素同台”并非噱头,而是在快手生态里早有土壤——平台明星和老铁达人们平时就经常互动连麦,彼此积累了真实“铁粉”关系。有别于传统晚会的一锤子买卖,明星+创作者的组合更像是持续内容供给机制:用户看完晚会不过瘾,可以继续在快手关注这些艺人和达人接下来的动态——比如直播复盘当晚点滴、发布幕后Vlog、和粉丝合拍挑战等。由此,当晚节目高光内容变成晚会后源源不断的新内容,整场活动的影响力在站内持续发酵,强化了平台黏性。

第四,社交玩法嵌入核心体验:快手深知年轻用户早已不满足当“观众”,于是干脆把社交玩乐做到台前幕后一体。在超级夏晚现场和直播间里,用户不仅能发弹幕、评论,还能加入群聊同屏互动——线上线下的观众通过手机组队“找铁友”、许下心愿,由主持人在台上实时回应。明星嘉宾在节目间隙也会拿起手机直播问候“你在干嘛”,直接对话粉丝。更别出心裁的是千人大合唱、全场齐跳舞等桥段:当观众席本身成为舞台,每位参与者都切实体会到“互动即高潮”的参与感。快手将原本附属于直播平台的弹幕、合拍、群聊等功能融入晚会流程,设计出“看—玩—创作—再玩”的闭环体验。

可以说,参与本身即沉浸对于品牌而言,这样的设计也提供了全新思路:如果选择赞助或合作,不再只是买断晚会某几分钟的露出,而是可以深度嵌入用户互动环节,与用户共同完成一段难忘体验。品牌存在感由此更自然,触达深度和后续讨论热度也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系列玩法背后贯穿着两个字:真诚。正如快手创始人程一笑所说:“快手的每一位创作者都有独特禀赋,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快手有自己独特的社区氛围和用户特质,拥抱这些特色,做到极致,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换言之,快手始终坚持它那份烟火气、人情味的社区底色,不因为办晚会就舍弃接地气的调性。从明星在快手发布短视频、开直播,到登上晚会舞台表演,始终透着一股人间烟火味——没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更多的是明星也成为“老铁”一员的亲近感。这种真诚的风格,同样体现在快手对创作者生态的始终反哺:在夏晚结束后,平台在站内给予所有登台的明星艺人和草根达人大量推荐和曝光机会,让他们涨粉、出圈,实现实实在在的收益和成长。这一系列举措,无不表明快手是从用户视角出发,用洞察驱动玩法设计,打造出了符合平台调性的圈层内容新范式。

差异化竞争:

夏日内容大战中的快手路径

近几年,各大内容平台纷纷打造自己的晚会IP,用以展示内容生态实力、强化品牌形象、拉近与用户的联系。今年暑期更是群英逐鹿:除了快手超级夏晚,我们看到了有的平台持续投入城市嘉年华和主题晚会,把线下演出+线上话题+直播电商串成一套“话题发动机+商业闭环”模型;有的平台则深耕自己的Summer毕业歌会等活动,更注重服务小众圈层、强化社区认同感和用户自发创作,让黏性转化为长尾价值;传统电视台和芒果系卫视则依托“大制作+上星播出”优势,打造老少皆宜的合家欢晚会,争夺主流舆论场的注意力。相比之下,快手的超级夏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差异化之路

快手的思路可以概括为在“社交”与“规模”之间架桥:既发挥自己社交运营的深耕能力,又借力主流媒体实现破圈传播。具体而言,快手并未把超级夏晚仅当作一场秀,而是当作平台生态的一个关键运营节点来看待——通过北京卫视的合作上星直播,快手扩展了活动的话语权半径,让这场盛会不仅“圈内热闹”,更进入大众视野。

截止目前,#快手超级夏晚# 话题在站内播放量突破32亿次,微博、抖音等平台上相关内容也被用户自发分享热议,明星节目片段频频登上热榜,成为全网讨论的焦点。这种“圈内深耕 × 圈外扩散”的双向价值,是很多纯短视频平台活动过去难以达到的高度。

更深层看,快手把一次晚会提升为内容生态的展现。它充分调动了平日积累的创作者资源和区域运营能力:上游有源源不断的达人与内容供给,下游有地方政府和线下场景的支持。夏晚从前期预热内容生产,到当晚粉丝经济爆发,再到后续创作者变现和地方合作,都串成一条可滚动的链路。一场活动不仅是一夜的流量高峰,更成为创作者和平台持续获益的契机。快手在近期光合创作者大会上公布的创作与变现数据也证明了其生态的厚实基础——当有上百万活跃创作者和稳健的变现体系作支撑,这样的内容IP才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坚实土壤可以反复耕耘。

从一次热度到长期资产:

IP的长期价值考题

站在更高的战略视角,快手将“超级夏晚”作为IP来打造,寄望的不只是一次惊艳,而是长期价值的复利。对此,快手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多重收益指标:

首先,快手看重用户资产的激活:一次成功的活动,不仅要有播出当晚的声量,更要看是否提升了平台的用户黏性和创作者产能。比如,通过超级夏晚,平台上是否涌现更多优质二创内容?用户互动和回访率有没有提高?有多少粉丝为支持创作者而付费打赏?这些都比简单的次日热搜更能衡量一场“社交晚会”的价值。

其次,IP合作的破圈效应:与北京卫视合办让快手突破了纯网生态的局限,也为日后继续与更多主流渠道、甚至跨界资源合作打开想象空间。这次尝试在解决短视频平台“圈内红火但难出圈”困境上迈出一大步,可视为快手品牌升级、影响力升级的重要里程碑。

第三,链路化商业机会:随着超级夏晚IP的持续成熟,其为平台带来的想象空间无疑是巨大的,不但有可能卷入广告赞助,实现深度的商业化,还有可能进一步撬动地方文旅、演出经济,打通线上线下的闭环生态。

最后,要让这一IP真正长青,制度化和可复制性是关键。快手需要将今年探索出的成功经验提炼成标准流程:包括创作者激励机制(如何奖励参与晚会的达人并吸引更多新人加入)、品牌合作玩法包(让广告主以更低门槛融入互动环节,而非简单贴Logo)、线下执行SOP(如何与各地政府、场馆、媒体合作办活动)。只有把这些沉淀为方法论,快手才能在未来快速复用,将“超级夏晚”IP拓展到更大规模。

从目前看,快手超级夏晚已迈出扎实的第一步——用户的口碑和数据反馈相当亮眼:线上直播间人气飙升,线下场馆座无虚席;演出过程中的群聊弹幕嗨翻,全场几度“破防”尖叫;演出结束后,现场观众纷纷用快手发布实拍片段,线上观众则自发剪辑节目高光片段上传B站、微博,形成二次传播热潮。舞台不再落幕,狂欢仍在继续:大量网友在快手上二创改编节目内容、模仿明星桥段,“超级夏晚”相关话题持续登上站内外热榜,热度延绵数日。

可以说,快手成功地把一场晚会变成了一次用户大联欢、创作大爆发的节日。这正印证了快手的初衷:舞台只是起点,真正精彩的是之后无数用户接力创造的“记忆片段”,它们将沉淀为平台的内容资产,源源不断地吸引用户回流,激发更多创作热情。

结语:

舞台即社交,IP长青之道

“这young的我们”——2025快手超级夏晚的主题,点出了“属于我们”的亲密关系和年轻态度。

快手用一场沉浸式狂欢,证明了舞台可以成为社交场,每个观众都能变成参与者、创作者。对于品牌和平台来说,这次超级夏晚带来的启示是深远的:当内容不再以“大牌”定义成败,而是以“与我相关”赢得人心,当一次活动不追求转瞬即逝的曝光高峰,而是着眼于用户行为的长线转变,它就有机会从一瞬的热度成长为长久的IP资产。

当然,要让舞台真正成为社交的常驻触点而非年度秀场,快手面前还有新的挑战:如何让这些成功玩法固化为机制,并在明年、后年持续迭代?如何吸引更多品牌心甘情愿地深度参与,而不是停留在赞助层面?如何保持内容的新鲜感,继续捕捉下一代年轻用户的兴趣图谱?这些都将是快手在“超级夏晚”IP化道路上需要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但无论如何,快手已经用这场别开生面的超级夏晚,打响了将社交融入内容、以社交驱动规模第一枪。当我们回看这场夏末盛会,不难发现它留给行业的价值远超当晚的绚烂烟花——它为短视频平台探索出一条以用户为核心、以真诚为底色、以互动为灵魂的内容IP之路。在泛娱乐时代,这或许正是内容营销和社区运营走向双赢的新范式。

来源:Morketin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