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2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人民法院的一间办公室里,七旬老人苏和(化名)紧紧攥着执行法官的手:“谢谢法院,孩子们的生活费有着落了!”身旁的小孙女脸上漾起了久违的笑容。看到女孩的笑容,法官深感欣慰。
8月12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人民法院的一间办公室里,七旬老人苏和(化名)紧紧攥着执行法官的手:“谢谢法院,孩子们的生活费有着落了!”身旁的小孙女脸上漾起了久违的笑容。看到女孩的笑容,法官深感欣慰。
这温暖的一幕,源自库伦旗法院“守望者”执援基金的帮扶——一项为困境青少年撑起成长蓝天的司法创新。八月的库伦,荞麦花开,希望的种子悄然生长。在这片孕育着生机的土地上,“守望者”的故事一直在持续。库伦旗法院用这样的创新实践证明:司法的正义,不仅要写在判决文书里,更要走进群众心里,守护每一名“他们”的明天。
库伦旗人民法院在执行工作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为援助对象发放援助金。
困境里的追问:“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们?”
5月的一天,同样在这间办公室,苏和老人领着小孙女来询问其孙子和孙女申请执行母亲索要抚养费案件的进展,脸上满是焦灼。
交谈中,执行法官得知这个家庭所遭遇的不幸:孩子的父亲阿某,这个曾独自支撑家庭的顶梁柱,不久前突发精神疾病,彻底失去了劳动能力。阿某与前妻离婚四年,独自抚养着上大学的儿子和上小学的女儿。家里耕地少,收入微薄,两个孩子的学费、老两口的医药费早已让家庭入不敷出。如今,阿某不仅无法养家,还需要专人照料。
“法官,孩子的妈离婚后就没给过一分钱,现在我儿子这样,我们老两口也病着,两个孩子下学期的生活费还没有着落呢。”苏和流下焦急的眼泪。执行法官耐心地安抚着老人,可更残忍的现实摆在眼前:经调查发现,孩子的母亲早已改嫁,刚生下小儿子还在哺乳期,名下没有任何可供执行的财产,连维持自己的生活都捉襟见肘。按照程序,这起案件只能以“终结本次执行”结案。
一旁的小女孩始终沉默,直到法官轻声问她学校的事,她才抬起头,用无辜又落寞的眼神问:“我妈妈连抚养费都不给我们,是不是不爱我们呀?”这句话像针一样扎在法官萨仁心上。作为母亲,她懂这声追问背后的委屈与失落;作为法官,她更清楚,抚养费对孩子而言,不仅是生活保障,更是父母关爱的象征。
相似的困境:那些“等不起”的成长
与苏和老人一家相似,另外两起抚养费案件让执行法官同样揪心。申请执行人包某是名职业中专学生,父亲离婚后不久去世,她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奶奶靠养猪和低保勉强供她上学,蹒跚的身影在猪圈里忙碌的样子,让走访的干警红了眼眶。包某的母亲改嫁后生活拮据,经法官反复调解,才分期支付了部分抚养费,剩余部分实在无力承担。可这个懂事的女孩没抱怨过一句,只说“理解妈妈”,最大的心愿是“快点长大,让奶奶享福”,女孩的懂事与坚强让人心疼。
14岁的初中生秦某正处于青春期,他申请执行母亲支付抚养费的案件于2024年立案执行,可在执行过程中,秦某的母亲下落不明,执行干警多次到其原户籍所在地走访,都未能找到她的踪迹,其名下也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案件最终也只能终结本次执行。而秦某这边,因为家庭变故,学业一落千丈,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孤僻。父亲为了方便照顾他,放弃了农村的耕地,搬到学校附近打零工,每月3000元的工资要支付房租、水电、伙食费和秦某的生活费,常常捉襟见肘。秦某看着父亲日渐憔悴的面容,再看看同学崭新的文具和漂亮的衣服,难免感觉自卑。
三起案件,三个在困境中挣扎的家庭,折射出同一个难题:在农村地区,部分离婚家庭中,被执行人因就业困难、重组家庭负担重等原因,无力支付抚养费,案件往往因“无财产可供执行”而以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结案。这样的结果对孩子来说,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因为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抚养费代表了父母一方的关爱。若抚养费得不到及时给付将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教育权益保障。因此,抚养费是成长的“刚需”,他们的童年“等不起”。
当法律的判决因被执行人“暂时性失能”而难以执行,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陷入困境时,法官们深知: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法律的公正,更是一份能解燃眉之急的温暖。
时任库伦旗法院执行局局长(现任库伦旗法院副院长)的跟胡陷入沉思:“一般案件可以等被执行人有能力了再执行,但孩子的成长等不起。我们得做点什么。”
守望者的诞生:用基金搭建希望的桥梁
如何才能在法律框架内,为这些亟待帮助的他们多做一点事?如何更好守护青少年的成长?
经过反复讨论、调研和筹备,执行局决定发起成立执援基金,通过向案涉青少年发放公益基金,暂时垫付抚养费,缓解短期困境,既彰显人民法院在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案件中的主动作为与司法担当,更以实际行动传递司法温度,生动诠释司法的正义与关怀。
“守望相助”是基金成立的初衷。“守望相助”一词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基金被命名为“守望者”。
5月28日,“守望者”执援基金正式揭牌成立。成立当天,阳光格外明媚。在简单而庄重的仪式上,首批6名困境青少年收到了共计11000元的援助资金。
截至目前,“守望者”执援基金已发放三批援助资金,共计18500元,11名受助对象从中受益,其中包括9名困境青少年和2名残疾人。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暂时卸下的重担,是一张张重新绽放的笑脸,是“守望者”们用行动践行的承诺——守护每一名在困境中的“他们”。
规范与温度并存:每一笔善款用在“刀刃上”
“守望者”执援基金的设立,并非一时的善意冲动,而是一套兼顾温度与规范的长效机制。为了保证每一笔善款都用在“刀刃”上,基金从诞生之初就建立了严格的运行管理办法,确保“全流程规范管理、专款专用、精准援助”。
每一笔援助金的发放,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流程:首先由工作小组对申请人的家庭情况、经济情况、案件执行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形成详细的调查报告;然后将调查报告提交领导小组审议,领导小组根据调查结果和基金余额,集体研究决定是否给予援助及援助金额;最后由工作小组负责发放,并做好登记备案。为了确保公开透明,基金还定期向社会公布募集、使用和管理情况,设立了专门的举报电话和邮箱,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更值得一提的是,基金采用“滚动使用”模式,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就是说,申请执行人获得援助后,案件并不会停止执行,执行法官会继续跟进。一旦后续执行到款项,且受助人的生活困难已经大幅缓解或消除,就会从中扣除已发放的救助金,回笼到基金账户,用于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种“循环造血”的模式,让“守望者”的力量能够持续传递。
希望在生长:那些被温暖改变的故事
“守望者”执援基金的意义,远不止于经济援助。它让孩子们感受到法律不仅有尺度,更有温度;社会不仅有规则,更有关怀。那些曾因抚养费缺失而黯淡的童年,因这份守护重新有了光彩。
苏和老人孙子女的抚养费案件,并未因基金的援助而画上句号。执行法官始终没有放弃对孩子母亲的追踪,几个月后,他们了解到孩子母亲的哺乳期已结束。法官立刻将她传唤至法庭,耐心地向她释法说理,讲述苏和老人的不易、孩子们的期盼,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在一次又一次的耐心沟通后她开始联系亲属,筹措了4000元支付抚养费,并与苏和老人达成协议:剩余拖欠的抚养费每月支付1000元,直至清偿完毕。
领取案款那天,苏和老人特意带着小孙女来到执行局。小女孩比之前开朗了很多,她笑着说:“阿姨,妈妈说以后会给我寄生活费了,谢谢你们。”看着孩子脸上洋溢的笑容,法官们想起第一次见到她时那个落寞的眼神,心中充满了欣慰。
执行干警对援助对象进行回访。
包某在收到援助金后,学习更加刻苦了。她的奶奶身体好了许多,不用再没日没夜地操劳。法官们去看望她们时,包某说:“我以后想考法律专业,像法官叔叔阿姨一样,维护公平正义,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
秦某的变化也很大。他的父亲说,孩子现在会主动跟他分享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周末还会帮着做些家务,有了稳定的生活费,他不用再为钱的事情焦虑,性格渐渐开朗起来,成绩也稳步提升。
来源:人民法院报·6版
文/图:萨仁格日乐 红霞
责任编辑:王银胜 | 联系电话:(010)67550709 | 电子邮件:wangyinsheng@rmfyb.cn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