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玩转新潮流 甘肃正宁“云端”绣出新市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1 10:41 1

摘要:创意、选料、裁剪、画图、走针、状物……4月8日,甘肃省正宁县山河镇董庄村香包刺绣产业实训基地里,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刺绣)代表传承人雷兰巧向央广网记者讲述一个香包从“头脑风暴”到走向市场的全过程。

央广网庆阳4月9日消息(记者魏晋雪 见习记者寇刚 实习记者王昭国)创意、选料、裁剪、画图、走针、状物……4月8日,甘肃省正宁县山河镇董庄村香包刺绣产业实训基地里,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刺绣)代表传承人雷兰巧向央广网记者讲述一个香包从“头脑风暴”到走向市场的全过程。

正宁香包作品《农耕传承》(央广网发 王昭国 摄)

庆阳香包是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刺绣珍品,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精湛娴熟的刺绣工艺、清新典雅的天然香料、七彩丝线手工精制而成。千姿百态的庆阳香包造型丰富、图案精美、淳朴典雅、芳香浓郁,表达着人们的图腾崇拜、趋吉避邪、祈求福寿平安、爱情幸福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董庄村,庆阳传统手工香包刺绣产品主产地之一,正宁香包刺绣产业发展的核心生产区。雷兰巧便是村子里香包制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一辆东风卡车都拉不完我做过的香包。”从事香包制作近40年的雷兰巧对自己做过的香包数量已经难以估量。从“照猫画虎”到自己设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创作的“六娃闹春”“虎头鞋”“老虎枕”“四季平安”等特色香包作品多次在省市级刺绣比赛中获奖。

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刺绣)代表传承人雷兰巧正在绣制香包(央广网发 王昭国 摄)

“以前‘单打独斗’的模式让我们很难形成规模,大家都是在家里制作,逢节假日上街摆摊,收益并不可观,制作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很大打击。”即便屡获大奖的雷兰巧也曾一度产生了自我怀疑。

随着正宁县大力发展特色传统香包产业,其商业化和市场化逐步提高,正宁县香包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对于董庄村来说,香包刺绣产业实训基地的落成,香包产业前景更加明朗起来,这个由天津市北辰区投资68万元建成的正宁县首家集香包刺绣、培训、加工、体验、展示、销售为一体的村级香包刺绣产业培训实践基地,实现了董庄村香包制作从个人分散小工坊向产业化集聚发展的转变。

正宁香包作品《五湖四海》(央广网发 王昭国 摄)

“我们还创办了庆阳香绣阁商贸有限公司,通过集体领办、能人指导的方式,建立起统一收购、统一定价、统一销售的全链条产销机制,吸纳了十余名省、市、县非遗传承人,培训妇女制作香包,带动180余名群众全年无休止从事手工刺绣,人均增收1.07万元。”山河镇人大副主席张娜娜说。

在销售端,除了传统式订单外,董庄村还创新了人人都是销售员的模式。“大家在制作香包的时候,都会打开直播间,有没有人看、有多少人看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大家的这种意识。”张娜娜介绍,如今在基地,哪怕是七旬老人,都能很熟练的操控手机进行直播。

“云端”开拓市场已屡见不鲜,但作为非遗传承人的雷兰巧却起了另外的“小心思”。“我每次制作香包的时候都会开启直播,除了‘带货’以外,我还想让更多的人看到香包是如何‘诞生’的。”雷兰巧说,碰到想要学习的自己都会一步一步耐心教学,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学会并爱上香包制作,也只有这样,这门手艺才能够永续流传下去。

来源:这里是庆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