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通林梓潮糕突然在央视财经频道火了。这款有着三百年历史的老味道,不仅勾起了无数人的童年记忆,更是在节目播出后一小时内卖断了货,当日销售额直接冲上两百万元,成了一款名副其实的“网红糕点”。
南通林梓潮糕突然在央视财经频道火了。这款有着三百年历史的老味道,不仅勾起了无数人的童年记忆,更是在节目播出后一小时内卖断了货,当日销售额直接冲上两百万元,成了一款名副其实的“网红糕点”。
很多人好奇,它到底是怎么红起来的?是真的靠实力,还是背后有推手?其实,仔细看下来,这儿面的门道可真不少。
南通的策略相当聪明。他们不仅讲工艺,更是把故事讲到了康熙年间,老手艺的代代相传一下子就把产品提到了文化高度;时间节点也选得巧妙,恰逢年货采买季,又赶上国潮复兴的热浪;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采用了“央视曝光+电商即时转化”的销售模式,观众一边看电视,一边就能扫码下单——流量一点没浪费。
如皋文旅局那边也透露,为了这次亮相,他们提前大半年就开始准备。不光反复打磨产品背后的故事,还主动去和央视节目组沟通对接。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在这件事上没少花心思,与其等着政策或者机会找上门,不如自己主动创造机遇。
有农业大学的专家点评说,这次南通的特产能出圈,不是因为运气,而是因为它精准抓住了当下消费者的心理:既要文化味,又看重品质,还愿意为情感共鸣买单。它的成功,其实给全国很多地方特色产品打了个样。
爆红之后,变化是实实在在的。糯米的种植户订单一下子翻了三倍,做糕的老师傅月收入能拿到两万以上。就连南通的旅游预订量也跟着大涨了一波,听说很多外地考察团已经组队前去“取经”了。
说到底,今天的产品要想卖得好,光靠质量远远不够。你得会讲故事、能共情,甚至成为某一种文化或生活方式的代表。地方特产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叙事方式,带来的不仅是销量,更是一次响亮的地域名片传播。
来源:星童文化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