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燃气涨价图!南宁网民被拘7天:当AI谣言盯上“民生痛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1 10:41 2

摘要:“刚收到小区群消息说天然气要涨到3块多!”近日,南宁的李阿姨盯着手机屏幕,满心狐疑,赶忙翻出上个月的燃气账单仔细核对。这条附带“官方调价截图”的消息,短短1小时内便在全城传得沸沸扬扬。

“刚收到小区群消息说天然气要涨到3块多!”近日,南宁的李阿姨盯着手机屏幕,满心狐疑,赶忙翻出上个月的燃气账单仔细核对。这条附带“官方调价截图”的消息,短短1小时内便在全城传得沸沸扬扬。

南宁网民郑某在某AI对话工具里输入“南宁燃气价格2025年会不会涨”。随后,工具自动生成一张“南宁市发改委调价通知”截图,上面显示居民用气第一阶梯从2.77元/立方米涨到3.09元。郑某压根没向燃气公司或发改委核实,就直接把截图发到了5个小区微信群里。这一行为不得了,消息累计传播超10万次,导致多个营业厅出现居民排队囤气的混乱场面。

结果,郑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依法行政拘留7日,还被处以500元罚款。这可是广西首例因传播AI生成谣言而受处罚的案例,那么这种事件是个例吗?当然不是!

在2023年11月的北京,网民王某利用AI生成了一份“北京地铁调价方案”,宣称“通勤月票取消,单次票价上涨至10元”。这张伪造的“交通委文件”截图,在早高峰期间刷爆朋友圈。当天地铁客流骤降18%,不少市民转而选择自驾出行,使得早高峰的拥堵状况愈发严重。

地铁运营公司迅速行动,调取AI生成记录,发现王某曾多次用类似关键词进行测试,最终挑选了“最具冲击力”的版本进行传播。经警方调查,王某是因为对地铁限流政策心怀不满,所以故意编造涨价信息来发泄情绪。最终,他被处以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同时还要赔偿地铁公司50万元的经济损失。

小编认知的AI谣言:它利用民众对民生政策的信息差,通过模仿“官方文件”“数据表格”等形式来伪装自己,普通民众仅仅凭借肉眼,很难辨别其真伪。就像北京网警在通报中所讲:“当AI学会‘模仿权威’,我们更得坚守‘核实底线’。”

面对AI谣言不断升级的严峻形势,杭州警方在2024年率先建立起“AI谣言监测系统”。同年6月,某小区群里流传一张“自来水被污染需抢购矿泉水”的AI生成图片。该系统从三个关键维度迅速识破谣言:

格式校验方面,官方文件必定会有发文字号,可这谣言图片却缺失“杭水发〔2024〕XX号”等关键信息;逻辑上也存在漏洞,夏季本就是用水高峰,文件却称“因检修停水”,这与供水规律明显矛盾;数据溯源上,系统调用市水务局实时数据,确认水质监测全部达标。

与此同时,警方联动供水公司发布“谣言拆解视频”,用生动的动画演示AI生成谣言的常见套路,还开放了“谣言举报小程序”。数据显示,该系统投入运行后,杭州AI谣言的平均处置时间从2小时大幅缩短至8分钟,市民自主核查率提升了40%。杭州市公安局网安支队队长李明表示:“应对AI谣言,不仅要用技术这把‘矛’去戳穿,更要用科普这面‘盾’来防御。”

-传播速度飙升:中国互联网协会2024年报告指出,AI生成的谣言传播速度比传统谣言快3倍,平均2小时内就能达到百万级传播量,其中涉及“物价、医疗、教育”的民生类谣言占比高达68%。想想看,过去传统谣言传播还需要一些时间和条件,而AI谣言就像坐上了火箭,瞬间就能在网络世界里扩散开来,迅速引发大众关注和恐慌。

-识别难度升级:复旦大学舆情研究中心测试发现,高达82%的普通人无法区分“AI生成的官方文件”与真实文件,尤其是带有公章、数据表格的图片,误信率竟然达到75%。这意味着,大多数人仅凭自己的肉眼和经验,很容易就被AI生成的看似逼真的谣言所迷惑,难以察觉其中的破绽。

-法律成本明确:自《网络安全法》实施以来,全国因传播AI谣言被行政处罚的案例超过2300起,其中32%涉及“故意编造民生政策”,最高单案罚款达到10万元。这表明,对于利用AI造谣的行为,法律绝不姑息,一旦触碰红线,必将付出相应的代价。

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当AI被别有用心地用作“造谣工具”,它伤害的不仅仅是正常的公共秩序,更是在侵蚀人与人之间宝贵的信任基石。

那么,您是否收到过“AI生成的谣言”呢?您认为该如何提高普通人对AI谣言的“免疫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经历。如果您认同“技术无罪,用者有责”,请点赞转发,让更多人警惕“AI谣言陷阱”!关注我,持续为您揭秘网络安全那些事儿!

来源:史海拾贝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