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了电,气泡还在冒?西湖大学电解水反应新发现|光锥读论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7 15:09 1

摘要:初中物理课上的电解水实验,将两根电极插入水中,通电后,阴极产生氢气,阳极产生氧气,水中冒出咕咕气泡。这个看似简单的反应,如今正成为绿色能源转型中的关键技术——通过风电与光伏电力电解水制备“绿氢”,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初中物理课上的电解水实验,将两根电极插入水中,通电后,阴极产生氢气,阳极产生氧气,水中冒出咕咕气泡。这个看似简单的反应,如今正成为绿色能源转型中的关键技术——通过风电与光伏电力电解水制备“绿氢”,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如果在电解过程中,电源忽然没了,会发生什么?

按照常规认知,反应就会停止。但西湖大学理学院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颠覆了这一观点。张彪彪实验室与孙立成实验室合作发现,在特定镍基催化剂的作用下,即使断电后,氧气仍能持续生成。该项成果于9月15日发表在《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上。

跨越两百年的科学难题

自1800年英国科学家尼科尔森首次实现电解水以来,这一反应已成为电化学研究的基础。尤其在绿色氢能备受关注的今天,通过电解水制备“绿氢”被寄予厚望。然而,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显示,目前全球仅有不到1%的氢能来自电解水等低碳方法。

究其原因是电解水中的“析氧反应”(OER)远比析氢反应复杂:它涉及多个电子与质子的转移,速度慢、能耗高,成为制约整个制氢效率的瓶颈。科学家通常使用催化剂来加速该反应,其中镍基材料因资源丰富、成本低廉,成为工业常用选择。

在实际反应过程中,镍催化剂会转化为一种称为羟基氧化镍(NiOOH)的活性物质。而NiOOH存在多种结构形态,其中γ-NiOOH因富含高价镍(Ni⁴⁺),被认为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但由于其结构复杂且不稳定,γ-NiOOH的具体工作机制一直难以窥清,如同一个未被打开的“黑箱”。

意外发现:断电之后,气泡还冒

2021年秋天,博士生崔鑫在完成一次常规电解实验后,断开电源,却意外发现阳极仍在持续释放气泡。“这太反常了”,崔鑫回忆。通过严谨的对照实验,他排除了残余氧气逸出的可能,确认这是一种此前未被报告的“自发放氧”现象

镍活性相的自发放氧现象

为捕捉这一转瞬即逝的反应,研究团队迅速将样品投入液氮冷冻,再利用真空冻干保留其活性状态。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放置数月后,该样品在水中仍能明显产生氧气。

工况电解水阳极NiOOH活性相的分离过程

揭示自发放氧的三步机制

为探究氧气来源,团队使用重氧水(H₂¹⁸O)结合在线质谱进行追踪。结果显示,最初释放的氧气(¹⁶O₂)来自催化剂自身的晶格氧,随后产生的氧气(¹⁸O₂)则源于水分子的氧原子。

O的来源和放氧路径

研究表明,这一自发放电过程由γ-NiOOH中的Ni⁴⁺驱动,其内部存在一种稳定的过氧结构(Ni–O–O–Ni²),虽不直接成氧,却可维持镍的高价态、协助电子转移,促进氧-氧键的形成。

基于实验与理论计算,共同第一作者崔鑫和丁云轩博士最终揭示了自发放氧的机理:

晶格氧释放:断电后,催化剂内预先存在的晶格氧结合形成氧气;

镍位点再氧化:电子内部迁移,表面镍被重新氧化为高价态,实现“自我充电”;

水持续氧化:积累足够Ni⁴⁺后,催化剂继续催化水分子中的氧结合成氧。

随着Ni⁴⁺逐渐耗尽,催化剂转变为结构更稳定的β-NiOOH,反应渐止。

Ni活性相的自发放氧机制

为绿色能源研发打开新视角

该研究不仅首次揭示了镍基催化中“自发放氧”的完整机制,也为高效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提高活性位点比例和优化体相储荷能力,可进一步提升电解效率。

更有意义的是,这一机制与自然光合作用中放氧中心(锰簇)的蓄能-释氧过程高度相似。张彪彪表示,“这项研究或许也能为揭示天然光合作用机理提供启发。”

正如中心主任孙立成教授所指出:“这道法自然、学习自然,进而尝试超越自然,正是我们从事‘人工光合作用’研究的核心方向。”

编辑:吴欧

论文信息

发布期刊Nature Chemistry

发布时间2025年9月15日

论文标题 Reserved charges in a long-lived NiOOH phase drive catalytic water oxidation

(DOI:https://doi.org/10.1038/s41557-025-01942-5)

来源: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