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末秋初,微风拂过黔北大地。遵义市播州区第十一小学的塑胶跑道上,孩子们的笑声与奔跑的身影交织成跃动的音符。这片占地1.3万平方米、功能齐备的运动场,不久前还是一块荒草丛生的闲置地,如今已成为4200余名学生释放活力的乐园。阳光洒在红绿相间的场地上,映照着孩子们
夏末秋初,微风拂过黔北大地。遵义市播州区第十一小学的塑胶跑道上,孩子们的笑声与奔跑的身影交织成跃动的音符。这片占地1.3万平方米、功能齐备的运动场,不久前还是一块荒草丛生的闲置地,如今已成为4200余名学生释放活力的乐园。阳光洒在红绿相间的场地上,映照着孩子们红扑扑的脸庞,更折射出一场始于民声、成于实干的教育民生蝶变。
这份蝶变,源于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播州区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学习教育中,不流于纸面文章,将目光锁定在教育这块最大的民生基石上。痛点与难点不在办公室,而在群众的心声里。区委、区政府敞开大门:调研座谈的深入交流、意见箱的默默守候、“12345”热线的不间断连接……基础设施滞后、城区学位紧张、困难学子求学维艰——这些“纸上清单”迅速转化为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案头最紧迫的“攻坚令”。一场以“点题问需、领题攻难、破题见效”为抓手的教育攻坚战,就此在播州大地铺陈开来。解题的关键,在于“点”得精准、“领”得坚决、“破”得彻底。
点题:荒芜地变乐园 回应群众急盼
播州区第十一小学的运动场难题,曾是横亘学校发展道路上多年的“拦路虎”。土地闲置、建设迟缓,导致数千名孩子的大课间活动长期受限,家长的焦虑、学校的无奈,是“点题问需”清单上最刺眼的条目。面对这块“硬骨头”,决策者开出“硬处方”:推行“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机制,实行专人负责、跟进督促、倒排工期、倒逼落实,如同钉钉子般一锤接着一锤敲。
汗水浇灌终见花开。昔日荒草丛生之地,如今蜕变为活力四射的运动场。这片空间的拓展,更是播州决策者直面历史欠账、回应民生关切的生动注脚——点题,点的是群众最急切的呼声;解题,解的是发展最现实的桎梏。9155.5万元资金的注入,如同甘霖,滋养着全区教学设施改善的希望之苗。
领题:破学位困局 撑起求学蓝天
盛夏的播州,骄阳似火,城区校园工地上的建设热潮更胜烈日。挖掘机轰鸣、钢筋碰撞、工人挥汗,共同奏响“学位攻坚战”的激昂乐章。“城区孩子入学难!”这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老大难”问题。面对这份民生考卷,播州没有退路。
破局之道,在于“建、改、调”三管齐下。
新建扩容量:马桥小学破土动工,区二小扩建稳步推进,市二十三中学教学楼拔节生长,钢筋水泥的建筑正化为未来教育的坚实基石。
内部挖潜力:区十二小等11所中小学通过改造整合,新增教室46间,补足2530个宝贵学位。
调配优布局:播州区统筹规划,新建、改扩建学校4所,新增教室117间、学位6435个,推动教育资源在流动中更趋均衡。
“这下城区学位没那么紧张了,不用再为孩子入学犯愁!”区教体局负责人的朴素感慨,道出了万千家庭的心声,也为学子撑起了安心求学的天空。
破题:暖寒门学子 普照公平阳光
播州区教体局聚焦“改进作风、服务群众”核心,将困难学生资助作为民生实事的关键落点,以精准化、人性化举措破解求学路上的“急难愁盼”。政策宣讲不再坐等上门,而是主动出击、送“暖”入心。
遵义市第五十四中学学生吴语欣(化名),便是这束“暖阳”的受益者。这个农家女孩凭努力考上理想大学,却因高昂学费陷入困境。就在全家一筹莫展时,助学政策宣讲老师主动上门,详尽解读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如同穿透乌云的阳光,瞬间照亮她的求学路。“听到孩子能贷款读大学,我眼泪都下来了。”父亲的哽咽里,是重压释放的轻松,更是对未来的感激。
为了让温暖传递更广、更便捷,播州主动前移服务窗口:深入高中开展6场专题宣讲,覆盖2000余名高三学子;在原有3个办理点(区教体局、团溪镇、鸭溪镇)基础上,将助学贷款窗口“搬”到紧邻车站的区政务服务中心。这一“沉”,沉到了群众心坎上——办理时长平均缩短40%,效率的提升意味着希望的加速抵达。2025年春季学期以来,2777.61万元助学贷款资金,如同汩汩暖流,精准浇溉37965名学子的梦想田园。每一笔贷款都是一份承诺,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每个角落,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来源:遵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