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黄河安澜 奏文化强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1 10:11 2

摘要:在华夏大地上,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它的每一朵浪花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每一寸堤岸都铭刻着岁月的痕迹。如何让黄河工程在守护黄河安澜的同时延续历史文脉,担负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任?

文丨王静琳 刘杨闻笛

在华夏大地上,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它的每一朵浪花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每一寸堤岸都铭刻着岁月的痕迹。如何让黄河工程在守护黄河安澜的同时延续历史文脉,担负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任?

2025年2月,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院(以下简称黄河设计院生态院)承担编制的《黄河工程与文化融合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和《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宣介图册正式发布,奏响了新时代保护黄河的文化强音。

肩负弘扬文化使命

当你沿黄河大堤前行,映入眼帘的是数不清的兼具防洪效益和文化内涵的黄河工程,黄河变得更美、更值得一看了。

近年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指引下,相关法律法规日臻完善,黄河工程与文化融合建设蓬勃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明确要求将黄河文化融入城乡建设和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黄河文化、流域水景观和水工程等资源,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统筹利用文化遗产地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教育基地、水工程等资源,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系统展示黄河文化。

水利部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印发《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2021年)和《“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2022年),构建从战略部署到具体实施的政策体系。

春风浩荡满目新,奋楫扬帆正当时。作为黄河保护治理的主力军,黄委立足治河实践,在黄河两岸精心打造了200余处规模不等、风格多样的文化展示场点及展馆。黄河花园口险工、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兰考东坝头险工等6处工程入选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名单,成为展示治黄智慧的文化地标。

为持续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黄河工程文化建设水平,黄委制定标准,塑造品牌,提升工程文化品质,擦亮“黄河文化”金字招牌。黄河设计院生态院黄河水文化创新团队承担了重要工作。

团队调研位山引黄闸文化主题园

黄河设计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设计院主要领导叮嘱团队:“要全面展现黄河文化,展示黄河设计院的优势与实力。”

2023年9月,项目启动,团队人员压力陡增。团队负责人、生态院副总工赵楠坦言:“黄河文化博大精深,如何系统整合、立体展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为此,团队人员奋力攻坚。他们实地踏勘晋陕豫鲁四省,与省、市、县三级河务部门对接,全面掌握工程文化建设现状;强化政策文献研究,系统梳理相关制度、规范,建立专题资料库;横向对标,研究黄河、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思想,借鉴经验。通过历时半年的“文化寻根”,团队最终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梳理出治黄历史脉络、文化传承体系及工程遗产资源,为项目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7月,团队完成《指引》初稿。初稿围绕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建设,着力打造“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黄河水文化品牌。黄委多次组织召开专题论证会,黄委办公室征求各方意见,修改十余次,最终成果于2024年12月通过审议,2025年2月面向全河印发。

“这两项成果立足‘大黄河’概念,格局宏大、特色鲜明,兼具文化属性与河地融合理念,在水利系统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值得大力推广。”水利部专家给予高度评价。

擘画黄河文脉蓝图

翻开《指引》和《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宣介图册,让我们一同探寻其中的独特之处。

《指引》提纲挈领,为黄河工程与文化融合建设划定航标。

首先,《指引》从宏观上回答了“怎么建”的问题。一、依法依规、安全可控。在保障水利工程功能完整、运行安全、面貌优良的基础上,依法依规开展建设,实现兴利除害和文化弘扬多赢。二、守正创新、科技赋能。在保留工程特色的前提下,实现治理文化理念、内容和形式创新,实现工程与文化深度融合。三、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深入挖掘黄河治理文化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形成“整体有序、各有特色”的建设格局。

其次,《指引》从细节上详细解答了“如何建好”的问题。《指引》生动解析了堤防、枢纽、涵闸、文化场馆、培训演练场所、办公生活区等设计要点。此外,还阐述了雕塑、标识、户外家具等专项设施的设计细节。标识系统设计了类型多样、功能多样、材质多样、尺寸多样的标识标牌。赵楠介绍,这样的设计,有助于使用者理解《指引》内容。

此外,《指引》还专门列出12条负面清单,划出建设“红线”,既杜绝“贴标签式”的文化堆砌,也为基层单位提供了清晰的“避坑指南”。

基层河务职工小李在阅读《指引》后,由衷地赞叹:“有了《指引》,我们知道劲儿往哪里使,工作思路明晰多了。”

《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宣介图册是系统展示黄河文化资源的百科全书。它串联起晋陕豫鲁四省丰富的治河历史、工程遗产、历史经纬等元素,构建“一带驱动、四区支撑、核心引领、多线串珠”的总体架构,打造安澜文化线、科技治河线、红色传承线、黄河记忆线等十大主题线路,展示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

图册封面

品牌标识

十大线路内容丰富且有代表性,全面展示了黄河治理文化的各个侧面。大河之治,始于安澜,安澜文化线以黄河中下游流路为主线,串联起三门峡、小浪底、花园口等重要水利工程,系统展现了人民治黄的历史成就。页面以图表形式列出安澜文化线部分典型资源点,并配以水利工程图片。文化展馆(厅)是展现治黄历史的重要载体,黄河记忆线串联起黄河文化、治黄历史、红色文化、廉洁文化等主题展馆(厅),全面诠释“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的深刻内涵。

十大线路编排精心,设计装帧考究。图片涵盖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等,兼具艺术价值与感染力。十条线路背景色彩与对应主题形成意象关联,如历史经纬线以褐红色为基调,象征厚重大气的历史底蕴;廉洁文化线选用淡青色铺陈,体现治河历程中的廉洁基因。设计师巧妙地将水利工程、文化展馆、地理标志和历史遗迹等串联在一起,彰显了高超的审美水准。这种形象化的设计,使读者如临其境。

此外,图册系统展示了“河美山西”“河汇秦川”“豫见幸福黄河”“河润山东”水文化品牌体系。

网友“游客是你”游览郑州马渡险工后感叹:“马渡险工真是一个宝藏级的去处。在这里,我深切感受到黄河的壮观与辽阔,还学到了‘泥马渡河’的历史典故。下次,我要沿着黄河骑行。黄河,给郑州人民带来了太多惊喜。”其实,马渡险工只是黄河沿线众多景点之一,《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图册中推荐了500多处文化资源点,每一处都值得品味和探究。

深耕专业铸就卓越

短短一年多时间,生态院黄河水文化创新团队便交出上乘答卷。成功密码何在?除凝心聚力之外,还源于日积月累、久久为功。

生态院长期致力于黄河文化、水文化、水景观规划、设计与研究,将水利工程与水文化、水景观高度融合,拥有扎实、丰富的实践经验,获得多项设计奖项。

早在2010年,生态院便承担了吴忠黄河文化园景观设计。该文化园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金岸品牌工程,是生态院开展的首个文化设计项目。近年来,黄河文化园作为宁夏“黄河文化游”“回乡风情游”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相继承办了宁夏黄河金岸国际马拉松品牌赛事、“我在黄河岸边等你”庆典等一系列大型文体活动。

2017年,生态院完成的《河南三门峡市城市生态水系规划》,以“七湖七泊化万变 九水梦圆润崤函”为文化意象,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赋予河湖水系文化灵魂,形成绿地相连、青山为屏、湖河为带、园城一体的美丽画卷。《河南三门峡市城市生态水系规划》的发布实施,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与品位、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而且拉动了旅游消费、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文化为魂的三门峡城市生态水系规划空间格局

2023年,生态院匠心打造的郑州市贾鲁河综合治理生态绿化工程圆满收官。该项目以千年水脉文脉为魂,创新构建“一河串六韵”时空景观体系。该体系自上游至下游依次布局六大文化主题区,将治水史诗、漕运风华等历史脉络融于滨水廊道,绘就百里生态人文画卷,为市民打造了一条“步步见历史、段段有风情”的城市休闲新地标。

贾鲁河

在安徽省霍山县乡村振兴项目中,生态院针对河道淤积、防洪标准低等问题,采用复合笼袋技术将工程废弃土转化为生态堤坡,实现低成本生态治理。同时,结合河流特点和周边环境,将治理措施与自然生态深度融合。这种基于地域特点的技术创新和绿色设计理念,为黄河工程与文化融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这些项目的成功经验,为编制《指引》和打造“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水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赵楠介绍,黄河水文化创新团队的成员都是各专业领域的骨干。在《指引》的编制过程中,文化研究人员负责梳理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工程设计人员根据黄河工程特点,制订合理的方案;艺术创作人员运用三维模型、实景照片、意向图等视觉语言,梳理工程与文化的关系,将《指引》和图册内容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团队。在推进“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水文化品牌项目建设过程中,团队展现出坚韧不拔的工作态度与追求极致的专业精神。大家不辞辛劳,深入一线,实地考察记录资源点;反复研究、论证、修改,最终确定了科学合理的十大主题线路;积极与基层河务部门沟通,逐项查找工程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大量查阅资料,整合资源,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匠心耕耘结硕果,赢得千帆竞渡潮。当前,生态院凭借“文化引领工程”的产品特色及行业优势,在各类文化项目承接中取得突破。

标准编制方面,主编的河南省地方标准《水利工程水文化建设导则》进入河南省市场监督局评审环节;参编的水利行业标准《水利工程水文化建设设计导则》进入送审阶段;作为第一参编单位编制的中国水利学会团体标准《水利风景区水文化建设指南》于年初发布实施。

科研创新领域,重点推进《“术学理道”治黄哲学理念研究》自立课题,目前,已完成部分内容;参与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黄河画传》产生了显著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

文化传播方面,《黄河保护治理画册》科普读物正在精心编制中。该画册面向大众,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水情沙情等篇章,系统展示黄河保护治理的壮阔历程,风格有趣易懂,内容丰富新颖。

工程唯有注入文化之魂,方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生态院以文化为墨、工程为纸,绘就新时代“工程文化融合”壮阔长卷。这既是黄河人对千年文脉的守护传承,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作答。

未来,这条承载华夏文明基因的“三千里长堤”,将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浪潮中绵延向前。生态院将深耕专业领域,以创新驱动持续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