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今天的乡村路口,映入眼帘的常常是这样的景象:破旧的瓦房斑驳,青石板路上杂草丛生,偶尔走过的,都是步履蹒跚的老人。
站在今天的乡村路口,映入眼帘的常常是这样的景象:
破旧的瓦房斑驳,青石板路上杂草丛生,偶尔走过的,都是步履蹒跚的老人。
曾经热闹的村口,不再有孩童的嬉笑声,不再有年轻人推着板车赶集的喧嚣。
剩下的,只是一群六七十岁的老人,在门口摇着蒲扇,望着远方。
这就是“乡村空心化”的现实。
这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过程。
年轻人外出务工,城市有更多机会和收入,农村留下的只有老人和孩子;教育资源不均衡,家长希望孩子能在城里读书,逐渐就把家安在了城市;土地价值下降,机械化、集约化让小农经济式微,年轻人觉得“种地不如打工”;婚姻压力,很多农村青年因为条件有限,在村里难以找到对象,干脆彻底留在城市。于是,农村越来越空,乡土社会的结构也在快速崩解。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时代发展了,农村被淘汰是必然的,何必留恋?
但事实并非如此。
乡土社会承载的,不只是居住,而是中华文明的根基。
如果乡村彻底“空心化”,我们不仅失去土地,更失去文化的根脉。
只有创造就业机会,乡村才能有人气。
比如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电商直播……这些新兴产业,能让年轻人看到希望,愿意留下。
道路、医疗、教育、养老,这些是乡村能否吸引人的关键。
很多人不是不爱乡村,而是回去以后发现“看病难、上学难、挣钱难”,才不得不离开。
每一个村庄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
比如修复祠堂,保留节俗,开展村史馆建设……这些举措能让人们记住“我是谁,从哪里来”。
未来的乡村,并不一定非要守着土地种田。
它可以与城市相连,成为城市人的“第二居所”,成为养老、休闲、康养的理想去处。
我们要接受一个现实:
乡村回不到过去那个热闹的样子,但它依旧可以有新的生命力。
只要我们愿意投入资源,乡村就不是“被抛弃的角落”,而是可以重新焕发生机的土地。
梁漱溟说过:“中国在根本上是一个乡土本位的社会。”
乡土不是简单的地理,而是心灵的根,是我们血液里无法切断的东西。
乡村空心化,是一个时代的必然;
乡村如何重生,则是我们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
让老人安度晚年,让年轻人看见希望,让孩子拥有乡愁——
这,才是乡土社会真正的未来。
来源:狼窝一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