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蕾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主任编辑、纪录片导演,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理事,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城市传播研究院研究员,河北大学战略传播与中国智慧创新团队研究员,河北新型智库•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作者简介】孙蕾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主任编辑、纪录片导演,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理事,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城市传播研究院研究员,河北大学战略传播与中国智慧创新团队研究员,河北新型智库•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本文转载自《北方传媒研究》2023年第2期)
摘要:数字时代,面对新媒体冲击之下观众审美与收视习惯的变化,如何生动阐释考古文化、提升传播效能,促使考古文化从精英主义的意识形态转向大众化的文化普及,是一个极具现实性的传播议题。面对文博类节目普遍存在的“同质化”困境,电视媒介需要找到新的特色模式和表现手段,提高节目内容的可感知性、体验性、互动性,并充分运用前沿技术与多元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创新。一些节目利用前沿技术进行了数字化、场景化、沉浸式的传播创新,增强了体验性、互动性、趣味性,为文博类电视节目生产提供了新的视听创新路径。
关键词:文博类电视节目;公共考古传播;传统文化;沉浸式传播;场景化呈现
近年来,文艺创作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创作出一批精品佳作。由央视创作的《国家宝藏》《中国国宝大会》《中国考古大会》《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电视节目,以客观理性的历史视角、深厚的文化价值、震撼的思想力量以及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方式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以史育人的作用,为如何进一步让经典“活”起来,提供了全新的启示。然而,长久以来,文博类电视节目却面临着一个传播壁垒,那就是难以将抽象的历史知识转换成具象化的视听语言。那么,应当如何将枯燥艰涩的历史知识、抽象复杂的文化系统进行场景化还原与具象化呈现?这些都需要创作者充分运用前沿电视技术和多元化的视听语言对公共考古内容与形式进行传播创新。
一.多维度提升考古文化的内容阐释与传播效能
公共考古主要是指考古研究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与沟通,主要解决的是文化遗产保护、公众考古教育等文化资源管理问题。电视进入数字化转型之后,面对新媒体冲击之下观众审美与收视习惯的变化,创作者该如何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与前沿技术深入浅出地阐释考古文化,提升传播效能,促使考古文化从精英主义的意识形态转向大众化的文化普及,是一个极具现实性的传播议题。大众媒介在进行公共考古传播时应做到通俗易懂,努力提升内容阐释的易读性。在保障公共考古内容科学性的基础之上,应加强阐释方式的通俗性与趣味性,综合运用各种丰富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制作出让观众看得懂的考古文化节目。
(一)注重现实性和当代价值的挖掘,进行多种形式的融合传播
在节目的内容挖掘上,要注重公共考古的现实性和当代价值。不仅要从时空的维度展现文物、文化遗产的价值信息,还要穿越厚重的历史遮蔽与意义隐藏,与当下现实进行关联性挖掘;注重在社会转型和话语变迁的视角下,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与时俱进的解读和重构,从而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促进公众与文化遗产的有效沟通,实现大众的文化认同感。
在表现形式的创新上,应注重历史性与现代性相结合、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艺术元素相结合,充分运用多元艺术形式,创作出更加符合当代大众审美情趣的节目样态。近年来一些火爆出圈的精品节目正是扎根于传统文化沃土,融入富有当代特色的艺术形式,对历史题材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表达,比如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春晚舞蹈节目《只此青绿》等,以歌舞的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时尚化、潮流化再造;总台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则立足AR、裸眼3D、全息影像等前沿技术,用高科技赋能舞台呈现,将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相结合,把诗词、画作转变成了让人惊艳的梦幻世界;总台2022大型端午文化系列节目《古韵新声》则以追思先哲、爱国为民的文化内涵为基调,以技术和国风为笔,从“文物”切入,让观众触摸到了端午文化的历史传播轨迹。该节目以“文物展演+文化访谈+古风乐舞”的结构对节庆主题节目进行了模式创新,在歌曲、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态兼容混搭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挖掘彰显端午意义的文物,通过专家对文物内核的解读,对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缅怀屈原、艾草祛病等节俗进行了阐释,从而唤醒公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营造出沉浸式的视听体验。
(二)提高文博类节目的可感知性、体验性、互动性
公众考古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分享考古发现和成果,提升公众的考古学认知水平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因此,文博类电视节目的传播目的不应仅局限于对大众进行简单的知识教育,而应着重培养公众对历史学、考古学的科学意识与认知能力。实现公共考古长足发展的关键,在于调动公众主动参与考古文化阐释与传播的积极性。文博考古类节目应当努力降低知识鸿沟,积极调动公众参与考古文化阐释与传播的积极性,从内容编排到场景设计都应围绕提高受众参与度与互动性进行策划。
首先,要注重考古现场的真实性还原,顺应数字化潮流,积极利用新技术优势,结合实体舞台布景、影视纪录片等视觉艺术形式,还原出具有“原真性”的考古工作现场。以“身临其境”讲考古、“眼见为实”观历史的具象化方式,充分调动受众的感官感知,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为观众营造出一种沉浸式、在场性的“原真性体验”,进而将保护文物与文化遗产转变为公众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从而达成保护与继承文化遗产的社会共识。
其次,要注重考古环节的可感知性和体验性。例如,《中国考古大会》在模式设计上设置了“手工制作+模拟体验”的环节,在首期良渚古国的节目中,为展示良渚先民以燧石雕刻人兽面像的微雕工艺,节目组特意邀请了一位玉器雕刻师,对微雕技艺进行直观形象的现场演示,大大提升了传统工艺的可感知性,增强了观众的体验感。
(三)考古文化的内容阐释还应当深入挖掘资源,加强深层次引导
目前,“文化热”带动下的一些文博类节目也存在着同质化的问题,制作模式较为程式化,偏重于知识点的说教讲解,体验性与互动性尚欠缺,还没有真正形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生性力量。文博类节目的创新与突围,应努力避免节目模式上简单的“复制粘贴”,敢于打破大会比赛模式在表现形式上常用的“竞技”“知识问答”等套路,找到新的特色模式和表现手段。
当下各类文博节目的内容设计主要集中在模拟考古、修复、古代生活体验及古代设施等主题范围内,还局限在模仿古人的穿着和娱乐活动、模拟考古现场遗物的发掘与清理、还原铭文拓片的制作过程、体验陶瓷器制作工艺一类的表现形式上,未来还需进一步发挥主流媒体文化类节目在科普与传播价值上的优势,在通俗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公共考古内容阐释的深度。比如以考古发掘“物”为切口,深度解读其背后蕴藏的历史现象、历史发展脉络及持续性影响,进行专题报道,深耕细作。可以围绕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史、古代兵器史、古代航海史、古代绘画艺术史等主题进行设计与编排,从而系统化、立体化、全景式地梳理与呈现历史文化知识,使公众建立科学史观与文化认同。
二.文博类节目的模式创新:以《中国考古大会》为例
元宇宙浪潮下,沉浸传播逐渐成为未来媒介的传播形态及社会互动的主要方式。具身沉浸是未来媒介传播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虚拟现实、虚拟仿真技术在电视媒介大众传播中的探索应用,主流媒体在阐释和传播考古文化时也开始积极构建沉浸式传播的新模式。《中国考古大会》第一季以十二个遗址为主线索,精选了良渚、三星堆、海昏侯墓、周口店、唐长安城等中国十二大考古遗址,分别邀请了十二位“考古推广人”进行文物解读,通过创新运用时空探秘、专家解读、实景纪录等形式,讲述遗址背后的故事,使观众对考古遗址、文化遗产产生交互性体验,真切感受到其中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
(一)强调悬念化情节化的叙事策略
《中国考古大会》以考古工作的流程和方法为基础,采取“剧本推理”的模式,对考古过程进行了情节转化和视觉呈现。节目以“发现发掘、整理阐释、保护传承”为叙事线进行结构设计,设置了“考古推广人”“考古推广团”等角色。“考古推广人”在领取任务之后,带领队友组成“考古推广团”,之后多人步入数字技术打造的虚拟场景中,共同穿越“时空隧道”,开启探秘之旅,以对话和体验的形式传播文史知识点。
作为首档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尝试了一种诠释文物的新手法,从物证、影像、体验三个维度,重构了中华考古文明的影像索引。为提升考古的可感知性与体验性,《中国考古大会》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了“探秘空间”这一虚拟场景,由“考古推广团”进入“探秘空间”,以虚拟场景结合真人互动的方式完成探秘任务。其中,围绕“探秘空间”展开循序渐进、抽丝剥茧的探索和揭秘,是主创团队运用悬念叙事策略设计出的一个特色环节。该环节层层推理、环环相扣的悬念化设计,充满了意外、冲突、逆袭、情感等各种戏剧性元素,使观众有观看探案剧之感,从而形成沉浸式的观赏体验。比如在三星堆遗址这期节目中,节目组模拟网络游戏场景对“探秘空间”进行了视觉效果设计,并为队员们设置了找出三个兽面的相同点,寻找文物大立人手持的物件仿制品,以及复原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杖上的纹饰等互动任务,凸显了节目的体验性与互动性,提升了考古节目的内容阐释与传播效能。
(二)突出场景化呈现与沉浸式传播
作为一档大型考古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最富创新之处在于将考古文化进行了可视化、场景化、沉浸化的数字展现。比如在良渚古国这期节目中,节目组运用前沿技术手段对良渚古国的历史风貌和日常生活进行了复原,打造出一幅生机盎然、万物灵动的“良渚数字化全景图”。制作人员用虚拟技术和动画特效技术将古城面貌的俯瞰图制作成虚拟三维地图,展现在专家脚下。配合着专家的讲解,虚拟三维地图上的宫殿区、内城、外城等对应区域还会自动亮起,使观众对良渚古城的结构布局一目了然。节目现场,考古专家和“考古推广团”还借助三维沙盘模型的方式,对良渚的水利工程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演示。
《中国考古大会》制作团队组还充分利用AI+VR、裸眼3D等技术特长,营造出类似考古主题XR沉浸式游戏的视觉效果。节目组通过AI动作捕捉技术、物体跟随空间定位技术以及扩展现实制作系统,打造出“视+听+触”多维融合的立体舞台。针对12个考古遗址的不同特点,主创团队设计了不同的AI+VR内容,为每个遗址量身打造了不同的“探秘剧本”,以“场景塑造+任务闯关”的模式推进考古探秘过程,让观众置身于一幅幅充满未来感与科幻感的视觉奇观之中。当舞台灯光亮起,360度圆环状灯网与起伏自如的地屏交相辉映,实现了主舞台与XR空间副舞台等虚拟元素之间的沉浸式互动,为观众营造出一种“虚实合一”的临在感。
在演播室设计和舞台效果上,《中国考古大会》则充分发挥场景化呈现的优势,凸显具有考古特色的主题元素。环屏包裹下的主舞台和XR空间副舞台双重配置一起发挥着作用,以“虚实结合”的方式还原营造出一个个颇具“原真性”的考古场景。在主舞台的搭建上,制作团队从中国古代“礼天礼地”的传统中汲取灵感,借鉴了考古工作中“关键柱”的理念;在副舞台区域,不仅有XR(扩展现实)打造的“梦幻”特效,还有真实置景和道具加持。一半虚拟地面、一半实体地面的设计,逼真还原了田野考古的场景和大地的质感。
《中国考古大会》的XR舞台
真实布景的考古“探方”
地面和石头是真实的,墙壁是虚拟的
三、结语
2016年年初,讲述“匠人精神”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一场特殊的职业体验之旅,陪伴观众叩开了博物馆厚重的大门;2017年年末,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璀璨面世。三季以来,那句“让国宝活起来”的霸气宣言,一次次澎湃了“古老正青春”的文化自信;2018年,《如果国宝会说话》横空出世,以“萌”制胜,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传播的轻骑兵”;2021年,《中国考古大会》首开舞台化呈现考古空间探秘的先河,创新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实现了考古节目的模式创新......短短六年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科技赋能艺术,通过文艺创新的方式探寻古老中国背后的文明密码,让国宝从博物馆走进寻常百姓家,用切实的文化引领力彰显了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魅力。《中国考古大会》借助技术赋能模式创新,以互动体验的方式解读文物信息,为公共考古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视听创新路径。它所引领的场景化、沉浸式传播新样态生动阐释了考古文化内涵,为文博类电视节目树立起新的标杆。然而,目前的考古文博类节目大多关注于舞台场景和视觉效果呈现,侧重于沉浸感的营造,而较少展现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互动性仍不足。总体说来,文博类节目对互动性的开发远低于对沉浸感的开发,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还应进一步提升观众的互动程度,挖掘个体情感,实现与观众的深度共情。
注释
1 张婧文.公共考古学视角下考古文化的阐释与传播[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78-85.
2 殷乐,申哲.创新构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J].新闻战线,2021(05).
3 张婧文.公共考古学视角下考古文化的阐释与传播[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78-85.
4 喻国明,耿晓梦.元宇宙:媒介化社会的未来生态图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3):110-118+2.
来源:纪录片人陈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