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阳光玫瑰葡萄被视为水果界的奢侈品,标价动辄上百元,甚至高达300元一斤,被冠以“葡萄中的爱马仕”的美誉。如今,它却陷入了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曾经闪耀水果界的“绿宝石”,如今却堆积在街头巷尾的水果摊上,价格低至惊人。阳光玫瑰葡萄这场价格暴跌的背后,是一场农业盲目扩张的经典案例。
曾几何时,阳光玫瑰葡萄被视为水果界的奢侈品,标价动辄上百元,甚至高达300元一斤,被冠以“葡萄中的爱马仕”的美誉。如今,它却陷入了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在济南市场的多家水果店,阳光玫瑰的主流零售价已低于5元/斤,部分甚至低至2.99元/斤。种植端的降价更为明显,品相一般的阳光玫瑰地头价已跌至0.7元/斤。
回顾阳光玫瑰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可谓大起大落。这个从日本引进的杂交葡萄品种,凭借其好看的外形、玫瑰香气、高甜硬脆等优点,在国内市场一举成名。
市场上常见的“晴王”其实是日本冈山县为当地产的阳光玫瑰申请的地理标志商标。在2016年前后,阳光玫瑰的价格达到顶峰,地头价可达每斤四五十元,客户排队刷卡抢购。
如今,阳光玫瑰的价格不仅一路跌至历史最低价,甚至低于其他常见葡萄品种。在济南市历下区一家水果店内,红宝石与玫瑰香的促销价为7.9元/斤,而阳光玫瑰的普通果仅卖3.9元/斤。
一些水果店主表示无奈:“要不是考虑到店铺的齐全性,真的不太想进阳光玫瑰,能卖多少算多少吧。”更令人惊讶的是,即使价格如此低廉,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也并不高涨。
阳光玫瑰价格“跌跌不休”的背后,首先是种植面积的急剧扩张。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站长刘伟介绍,2015年前后,全国的阳光玫瑰总种植面积不到15万亩,其中四川仅在攀西地区分布1万多亩。
如今,全国的阳光玫瑰种植面积估算达200万亩,增长超过10倍。以四川为例,目前全省60余万亩葡萄园中,超过15万亩为阳光玫瑰。
这种盲目扩张的模式,正是阳光玫瑰价格崩盘的首要原因。看到阳光玫瑰有利可图,各地在布局乡村特色产业时,往往把阳光玫瑰作为首选品种。
如果只是供应量增加,阳光玫瑰或许不会陷入如今这般困境。品质普遍下滑是另一个关键因素。
消费者普遍反映,如今的阳光玫瑰虽然甜到发齁,但是葡萄原有的香味却消失殆尽了。很多吃起来非常寡淡,没有了起初的香味。
阳光玫瑰属于技术密集型品种,种植标准极为严苛。但很多种植户为追产量、赚快钱,不舍疏穗,将每亩产量从3000斤左右的标准提高到5000甚至8000斤。
为抢占市场,部分果农提前采摘未成熟果实或使用催熟剂,使果皮增厚、口感发酸,失去原本脆甜多汁的特点。这些短视行为彻底毁了阳光玫瑰的口碑。
消费者的观念也在转变。年轻人更看重性价比,不再盲目追捧“网红水果”。在社交媒体上,“避雷阳光葡萄”的测评视频播放量超千万。
有网友调侃道:“以前吃它是炫富,现在吃它是服毒”。许多家长直言:“宁可给孩子吃普通葡萄,也不敢碰阳光玫瑰了”。
随着价格暴跌,种植户的处境日益艰难。在成都周边承包400多亩地种植阳光玫瑰的赵柳算了一笔账:按每亩2500斤的果子算,亩产值约5000元。
而每亩阳光玫瑰的年种植成本在5000元以上。眼下每斤2元左右的地头价,想保本都很勉强。一些种植户甚至考虑遣散摘果工人,因为果实烂在地里也比请人采摘更划算。
不少种植户选择弃种。济南市商河县种植户王吉虎今年投入了四五万元的本钱,只收回了三四千元。他所在的村种植面积已从1000多亩减至600亩左右。
面对困境,种植户的应对策略出现分化。有些人选择延伸产业链,加工葡萄酒;也有人创新销售模式,通过高端礼盒和体验采摘等形式,稳销量、保价格。
一些产区则选择打上市时间差,争取价格空间。云南产区最早,4月上市;南方产区及河北等地8月底9月初集中上市;山东等部分产区则于9月底10月初错峰上市。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姚玉新认为,农业发展要做好统筹谋划和科学规划,杜绝无序扩张,避免同质化竞争、粗放型经营。
阳光玫瑰的价格下跌并非终点,而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契机。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刘波表示,阳光玫瑰之所以好,不仅仅是因为品种,更是因为它有一套系统完整的培育种植体系。
这启示我们,只有建立系统、完整的种植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品牌化与高端化。业内人士预测,随着一些种植户选择砍树换种,明年阳光玫瑰的价格有望扭转连年下跌态势。
消费者们发现,曾经高不可攀的“葡萄爱马仕”如今已堆满街头巷尾。云南产的阳光玫瑰还能卖到6-7元/斤,而嘉兴产的批发价只要2-3元/斤。
有些商家甚至推出200克仅售0.99元的促销活动。市场正在无情地筛选着优胜者,而那些坚持品质的种植者,最终将在这场洗牌中存活下来。
来源:光年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