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联甘青 一驿系同心——同心快递服务驿站里的民族情与共荣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7 09:28 1

摘要:“民族走廊”是特定地理通道,是多民族迁徙、交融的独特空间,因地理位置关键,成为不同族群迁徙的“十字路口”。各族在此共处,语言、习俗、文化相互渗透,既保留本族特色,又孕育新的文化形态,是民族互动与文明共生的鲜活见证,更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缔造

“民族走廊”是特定地理通道,是多民族迁徙、交融的独特空间,因地理位置关键,成为不同族群迁徙的“十字路口”。各族在此共处,语言、习俗、文化相互渗透,既保留本族特色,又孕育新的文化形态,是民族互动与文明共生的鲜活见证,更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辉煌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缩影。

河西走廊作为重要的“民族走廊”,向来是多民族混居交往、联系密切之地。历史上,走廊门户天祝县的特殊地缘,让这里形成半农半牧的灵活生计模式,人口流动频繁,各民族逐渐以开放包容态度共处。草原牧歌与农田号子交织,藏式酥油花与汉族花馍馍在节庆共现,跨越千年的交融共生,早已在各族群众心中种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种子。

甘青邮路连亲情

大通河,流经青海和甘肃两省,隔开了两省的版图,却隔不断两岸群众早已融入血脉的情谊。在这条跨省界的河岸边,名为“同心”的快递服务驿站,如一棵大树扎根乡土,枝叶伸向两省烟火,接住每一份跨越山河的“牵挂”。

清晨五点半,同心快递服务驿站负责人赵生瑞洗漱完毕。走进厨房时,妻子唐登梅正弯腰搅动锅里的奶茶。“今天预报有小雨,山路滑,你早点走。”

赵生瑞是青海互助县甘禅村人,唐登梅是天祝县天堂镇的姑娘,2016年经人介绍相识,成为“跨界亲情”的又一例证。在大通河天祝天堂镇与青海互助县交界地带,跨省联姻家庭还有很多,他们的生活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逢年过节时,大家总会跨河走亲访友,用脚步丈量“共同家园”的温度。

六点整,货车准时驶出天堂镇,车灯划破晨雾,在蜿蜒山路留下两道暖黄。这条路赵生瑞太熟悉了,每一道弯、每一处陡坡的位置都烂熟于心。车窗外,大通河在山谷间波光粼粼,河对岸青海互助县的轮廓清晰可见。

抵达华藏寺镇快递中转站时,相熟的同事笑着迎上来:“生瑞,今天青海的件特别多。”包裹里,有儿女给父母寄的药品,有衣物水果,还有网购的生活用具。

八点半,驿站准时亮灯。唐登梅早已将营业厅打扫干净,货架上分类摆放着待取快递。刚整理完,藏族姑娘李蓉就笑眯眯地走进来,不到5分钟便完成取件扫码。

“以前各个快递公司的站点散布全镇,有次取‘双十一’的包裹,跑了好几趟才取完。”李蓉的感慨,道出了驿站未整合前的不便。

小小驿站连民心,千里快递传温情。同心快递服务驿站承接中国邮政、顺丰、中通等所有在天堂镇设站点的快递公司服务,每年收发27.5万件快递,其中近三成来自青海互助县群众。尤其在春节期间,两地群众走亲访友、购置年货的需求激增,快递收发量也随之大幅上升,来自青海互助县的快递收发量占比更是接近一半。

这些跨越省界的包裹,让“共同生活”不再受山河阻隔,也让“休戚与共”的情谊在一次次收发中愈发深厚。

党建破解快递难

驿站的故事,要从2021年说起。

彼时,在南方务工的赵生瑞和唐登梅为了孩子上学决定返乡,正巧做快递生意的亲戚打算转行,夫妻俩便接下了这个摊子。

“刚开始,驿站就在街面的商铺里,地方小、货架少。”唐登梅回忆说,“每天运来的包裹越来越多,只能密密麻麻地堆在地上、墙角,甚至门口的过道里。”无论天寒酷暑,乡亲们来取件,要在“快递山”中翻找,有时候找一件快递得花上半个多小时。

还有天气的“刁难”。一到下雨天,雨滴顺着缝隙砸下来,不仅打湿地面,还会浸湿堆放在低处的包裹。看着那些被雨水泡得发软的包装盒,夫妻俩既心疼又愧疚。那里面装着的,可能是农户急需的种子化肥,可能是学生盼了许久的课外书籍,也可能是外出务工人员给家里寄回的生活用品。

“那时候我们就天天琢磨,要是能有个像样的驿站就好了。”唐登梅说,“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让大家取件不用再费力翻找,不用再担心包裹被雨雪淋湿。”

取快递难看似日常小事,背后却关乎着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天堂镇和青海互助县加定镇、巴扎乡等地的农牧民群众,长期面临着取快递难的困扰。急需的生活用品迟迟到不了手,待售的农特产品难以顺利寄出。”天堂镇党委书记杨发勇说,镇上将游客服务中心改造成“同心快递服务驿站”,邀请所有快递站点入驻,给出帮扶政策,减免租金并添置货架、电子屏等设备。

如今的驿站,早已不是单纯的快递点。营业厅里,沙发整齐摆放,墙上“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标语格外醒目;角落被改造成特产集市,酥油、馓子、酸奶等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常有游客来买特产,买完直接在这里寄走,既方便又能了解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唐登梅拿起一罐白牦牛酸奶笑着说,“今年代寄特产的业务比去年多了,帮乡亲们卖了不少好东西。”

河对岸的青海互助县加定镇,过去仅有邮政快递服务。当地群众郑怀宝作为驿站常客,提起往日取件经历,他摇了摇头:“以前取快递,比翻北龙山还难。”

有一年冬天,郑怀宝骑摩托车去加定镇取快递,大雪天路面结冰打滑,摔了两跤,膝盖磕得青一块紫一块。

窘境已成过去。站在大通河河畔,郑怀宝笑着说:“现在取件,到对岸的甘肃天堂镇,不仅路程短,还能在驿站里喝杯热茶,跟天堂镇的老朋友聊聊天。有时候看到驿站里挂的民族文化照片,就觉得咱们虽然民族、地域不同,但都是一家人,都在为好日子奋斗。”

纽带连心促共荣

曾经,甘青两省群众的交往多限于亲友联姻;现在,驿站成了跨区域交流的“新纽带”。

回族小哥帮汉族大爷查询儿女寄来的包裹,一举一动都是牵挂;小孩们在驿站里分享网购的玩具,欢声笑语中满是童真;土族大妈取快递时,顺手拎来一袋热乎乎的青海小吃洋芋津津,笑呵呵地分给驿站里的乡亲们……

驿站的成长,离不开“嵌入式治理”理念的践行。让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受益。

起初,群众对驿站有不少顾虑:“快递统一整合混放会不会增加分拣差错?”“老人不会扫码取件怎么办?”“各家快递配送时效不同,协调起来压力大?”

为化解这些疑虑,镇干部邀请本地和互助县加定、巴扎两个乡镇的各族群众代表召开“圆桌会议”,大家围坐在一起提建议:“用不同格式的取件码分区摆放,解决分拣找件问题”“让志愿者帮助老人使用取件码”“镇里协调快递方确定统一交接时间”……

这些建议次日便逐件落实,正如杨发勇所说:“我们就是让各民族群众在参与中增强归属感,让驿站真正成为‘大家的驿站’,让大家明白,驿站的好坏关乎每个人的利益。”

在天堂镇的基层治理版图里,同心快递服务驿站还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微支点”。

这里是基层治理的“前哨站”,志愿者值守时会关注河边动态,及时劝阻孩子们的危险行为,守护一方平安;也是政策传递的“直通车”,干部们用“家常话”讲解政策,把“产业补贴”说成“种药材养牛羊能领钱”,让藏族阿妈一听就懂。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更放大了这种“共建共享”的效应。镇干部主动以短视频、直播等鲜活的线上形式,将民族政策、团结故事转化为生动直观的视觉内容,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突破地域限制,深入群众心中。线下,同心快递服务驿站则成为民族文化交融与政民互动的重要纽带。驿站室内设计巧妙融入各民族特色文化元素,通过图文展示、实物陈列等方式,打造出兼具物流服务与文化交流功能的“微型民族文化馆”。

这种日益增强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为天堂镇的发展注入了更为深沉而持久的动力。通过构建“农户+基地+电商+快递”模式,天堂站特色农牧产品飞出大山、走向全国。城乡配送网点覆盖、信息平台搭建加速城乡融合,物流发展还带来就业与交流机遇。

晚上九点,驿站的灯依然亮着。赵生瑞在核对明天要发的快递单,唐登梅在整理货架,将待寄的特产整齐摆放在角落。

窗外,大通河的水声隐约可闻,月光洒在河面上,泛起温柔。明天,赵生瑞又将准时出发,沿着这条连接两省的邮路,将包裹、问候与深情送达。

来源:凉州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