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6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期间,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项目展在古都西安亮相。全球近百家机构参展,系统呈现古籍、文物、古建遗址和非遗等领域文化遗产保护和数字化传承的创新成果。
在人类文明数千年历程中,各类文化遗产灿若星辰,其中也有不少湮没于历史长河。如今,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多失落的遗珍正在焕发“数字生命”。
9月16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期间,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项目展在古都西安亮相。全球近百家机构参展,系统呈现古籍、文物、古建遗址和非遗等领域文化遗产保护和数字化传承的创新成果。
“藏在深闺”的千年石窟“云端亮相”
提及延安,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承载着红色记忆的革命遗址,而拥有千年历史的延安石窟,却因宣传力度有限、分布较散等原因,知晓率相对较低。
事实上,延安石窟是陕北地区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凿于北魏,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不断营建,现存石窟群主要分布在黄陵、富县、甘泉等地,现存窟龛数百个,造像数千尊,壁画面积达数千平方米,题材涵盖佛教故事、世俗生活场景等,风格兼具北方石窟的雄浑大气与地方文化的独特韵味,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艺术、陕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延安石窟的价值被低估太久了,比如富县石泓寺石窟,其中的大佛像高逾十米,衣纹流畅、神态庄严,丝毫不逊色于一些知名石窟;黄陵万安禅院石窟的壁画,色彩虽历经千年仍有留存,生动再现了宋代陕北地区的社会风貌。”展览现场,延安市文物研究院龚欣向陕西网记者介绍,长期以来,受自然侵蚀、宣传不足等因素影响,这些瑰宝面临着“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成为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
延安重点石窟数字化保护项目,与敦煌数字化研究院合作对6个重点石窟进行了全面的三维建模,历时三年对重点石窟群进行逐窟、逐像、逐幅壁画的采集工作,通过毫米级三维激光扫描,获取石窟空间结构与造像立体数据;利用亿级像素相机拍摄壁画,捕捉色彩细节与纹理信息;借助多光谱成像技术,还原壁画被覆盖或褪色的原始画面。
“这些数据最终整合形成延安石窟数字资源总库,不仅为石窟的病害监测、修复方案制定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还搭建了线上虚拟展厅,后续观众只需登录平台,就能360度‘走进’石窟,近距离观察造像的衣纹褶皱、壁画的笔触细节,甚至能通过交互功能,了解每一尊造像背后的历史故事。”龚欣说。
“人脸识别”实现古今“跨时空对话”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俑远是你”兵马俑人脸识别互动展位前,当参观者拍摄面部照片后,系统会快速提取参观者的面部特征参数,与数据库中兵马俑的特征模型进行比对,通过计算特征相似度,匹配出最“相似”的兵马俑。
之所以能实现精准的“古今匹配”,背后离不开庞大且精细的兵马俑样本数据库的支撑。
“要让参观者与兵马俑实现面部特征匹配,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涵盖兵马俑面部特征的‘标准库’。”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信息资料部副主任王亮解释道,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从2018年起,就启动了兵马俑面部特征数据采集与数据库建设工作。团队选取了已出土的不同兵种、不同等级、不同风格的兵马俑作为样本,涵盖将军俑、军吏俑、普通士兵俑等各类别,共计采集了1200余尊兵马俑的面部数据。采集过程中,采用了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对兵马俑面部的轮廓、五官比例、皱纹纹理等特征进行毫米级记录,甚至连发丝、胡须的细微形态都被精准捕捉。
“这些数据并非简单存储,而是经过了多轮处理与标注。”王亮进一步介绍,技术团队运用计算机视觉算法,对采集到的面部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将兵马俑的面部拆解为额头宽度、眉骨高度、鼻梁弧度、下颌线条等80余个关键特征点,并建立标准化的特征参数模型。同时,结合考古研究成果,为每一组特征数据标注对应的时代风格、兵种属性等信息。
王亮表示,样本数据库的建立,不仅让互动体验更具科学性与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为兵马俑的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通过对数据库中不同兵马俑面部特征的统计分析,能更清晰地了解秦代雕塑艺术的演变规律,甚至能推测当时工匠的创作风格与地域流派,实现了技术服务于学术研究的双重价值。
国家级非遗开启“虚拟创新”
“我们从大一就组建项目团队,耗时近两年,完成了汉中藤编80多种编法、400多件产品的数字化采集,目前还在持续完善数据库。”在展览现场,陕西理工大学汉中藤编编织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虚拟创新项目团队,通过实物、视频与AR设备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展示了汉中藤编数字化保护的成果。
作为始于汉代的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的每一件作品都藏着独特的纹样与编法,团队通过“图文采集、阴影视频录制、三维扫描建模、虚拟仿真编织+ AR应用”的全链条技术方案,既守住了老手艺的“根”,又为年轻群体参与创新搭建了平台。
“你看这把藤椅,扶手处是回纹,椅面是万字纹,每一种纹样都有专属名称和历史渊源。”项目成员王梦瑜指着展台上的藤椅介绍,团队首先开展的就是系统性图文采集工作。针对每件藤编作品,先对不同部位的纹样、编法进行多角度高清拍照,确保细节清晰可辨,然后和图片对应存入数据库,让每一种编法都有身份信息可查。
“光有图文不够,老匠人编织时的手部力度、藤条穿梭角度,这些‘动态技巧’才是技艺的核心。”王梦瑜说,团队专门邀请多位技艺传承人现场演示编织过程,用多台相机从不同角度录制“阴影视频”——通过调整光线,突出手部动作与藤条的动态轨迹,清晰呈现“破藤时刀具如何倾斜”“编织时经纬藤如何交叉”等关键步骤,为后续的虚拟仿真打下基础。
目前数据库已收录家具类、文创类、日常物件类三大类共400多件产品模型,不仅能永久保存这些实物的形态,还能为后续的产品设计、修复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团队开发的AR眼镜应用,这一设备实现了“线上研学”与“虚拟创新”两大功能。“戴上AR眼镜,全国各地的人都能‘沉浸式’学习藤编——眼前会出现虚拟的藤材和工具,跟着系统提示就能模拟编织,解决了非遗研学‘会的人少、地域限制大’的难题。”王梦瑜说,更重要的是“虚拟创新”功能,团队将数据库中的80多种编法、各类纹样、产品骨架等元素,都植入AR系统,用户可以自由搭配组合,比如用“回纹”编扶手,用“熊猫纹”做椅面,甚至创造全新编法。“只要在AR里能编出来,我们就能对接工厂,把虚拟设计落地成实物产品。”
从“静态留存”到“动态创新”,互联网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重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新方式,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正以全新姿态“活”起来。
来源:陕西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