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男子肝癌,换肝手术后第二天自行拔管跳楼,医生:术后并发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0 20:56 1

摘要:上海的某个秋夜,空气中还带着一丝湿冷的凉意。43岁的张强(化名)躺在医院的隔离病房里,刚刚经历了一场长达10小时的肝移植手术。6年前,他被确诊为原发性肝癌,从此开始了与病魔的漫长搏斗。无数次的手术、化疗,肝癌却像个甩不掉的影子,一次次复发。这次换肝,是他和家人

上海的某个秋夜,空气中还带着一丝湿冷的凉意。43岁的张强(化名)躺在医院的隔离病房里,刚刚经历了一场长达10小时的肝移植手术。6年前,他被确诊为原发性肝癌,从此开始了与病魔的漫长搏斗。无数次的手术、化疗,肝癌却像个甩不掉的影子,一次次复发。这次换肝,是他和家人最后的希望。然而,谁也没想到,手术成功后的第二天晚上,张强却从病房窗口坠楼身亡,留下了撕心裂肺的遗憾和无数疑问。

“他为什么要跳楼?”这是家属、网友,甚至医生们都在追问的问题。张强的故事并非个例,而是无数患者和家庭在面对重大手术后可能遭遇的缩影。

今天,我们就以张强的经历为起点,走进这场悲剧背后的医学真相,聊聊术后并发症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它能让人从希望的巅峰跌入绝望的深渊。

张强,43岁,上海本地人,是一家物流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身材中等,微胖,平时喜欢打打羽毛球,周末陪陪老婆孩子,生活不算富裕但也温馨。6年前的一次体检,他被查出肝癌,医生告诉他,可能是长期熬夜、喝酒应酬加上家族遗传的“合力”结果。从那以后,他的人生彻底变了轨迹。

确诊后,张强接受了两次肝部分切除手术,但癌细胞总能卷土重来。6年间,他瘦了20多斤,头发也掉得所剩无几,脸色常年蜡黄,像是被病魔一点点榨干了精气神。家里为了给他治病,花光了积蓄,还借了不少外债。直到今年,医生说,肝癌再次复发,唯一的出路是换肝。

好不容易等到匹配的肝源,张强和家人满怀希望地住进了上海某知名医院。他对手术并不陌生,甚至有些麻木,但这次,他对手术室外等候的妻子小声说:“这次好了,咱们就能重新开始了。”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的最后一句话。

10月某日,张强被推进手术室,10小时后,医生宣布手术成功。新肝脏顺利植入,生命体征平稳,家属悬着的心终于放下。然而,术后第一天,张强被转入隔离病房观察,情况却开始不对劲。他变得异常沉默,时而盯着天花板发呆,时而小声嘀咕“有人要害我”。护士发现他眼神涣散,像是陷入了某种恐惧。

第二天晚上,情况急转直下。张强突然变得躁动不安,试图扯掉身上的引流管监护仪。护士赶紧按住他,安慰了几句后通知医生。医生初步判断,可能是术后谵妄,开了点镇静剂,希望他能平静下来。然而,当晚11点左右,值班护士出去处理另一位病人时,张强趁机拔掉所有管子,踉跄着走到窗边,从六楼跳了下去。

事后,监控显示,他跳楼前一刻,脸上带着一种奇怪的释然,仿佛终于逃离了某种“迫害”。家属接到噩耗时,哭得撕心裂肺,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手术成功的病人会走到这一步。

张强的死因,是个复杂又沉重的话题。医院事后表示,这很可能与术后并发症有关,但具体原因,可能永远是个谜。不过,根据医学经验和文献数据,我们可以推测几种可能性。

术后谵妄,听起来陌生,但其实是手术后常见的“隐形杀手”。简单来说,它是一种急性的意识障碍,患者会突然变得神志不清、行为异常,甚至出现幻觉、妄想。比如,有人会觉得“护士要毒死我”,有人会突然大喊大叫,甚至动手打人。

张强的情况很像。术后第二天,他出现了“被迫害”和“恐惧”的症状,这正是谵妄的典型表现。据《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报道,肝移植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在10.0%-47.0%之间,而国内某医院的研究显示,159名肝移植患者中,42人术后发生谵妄,发生率高达26.4%。这意味着,每4个换肝病人里,就可能有1个会经历这种精神异常。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复杂。手术本身是个大创伤,麻醉药、镇痛药(如阿片类药物苯二氮卓类镇静药)会干扰大脑功能,术中血压波动、电解质失衡也可能“点燃”谵妄的导火索。更别提张强这样的肝癌患者,6年的病痛折磨,心理压力早已超负荷,手术只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人会问:“手术才两天,伤口那么痛,他怎么爬起来跳楼?”其实,谵妄状态下,患者可能完全感知不到疼痛。他们的意识被恐惧和妄想占据,肾上腺素飙升,像被“操控”了一样,做出常人无法理解的事。医生通常会用镇痛药控制疼痛,术后第二天鼓励下床活动也很常见,所以张强能起身并不奇怪。

另一种可能是肝性脑病。张强患肝癌6年,多次手术后,肝功能很可能早已受损。肝移植虽然换了新肝,但术后短期内,新肝可能还没完全“接管”功能,导致血氨等毒性物质堆积,影响大脑,引发精神混乱。

《肝脏病学杂志》(Hepatology)曾指出,肝移植术后发生肝性脑病的概率虽低,但在102名并发症患者中,仍有1例确诊为肝性脑病。张强术前可能已有肝硬化,术后又经历巨大应激,诱发肝性脑病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除了谵妄和肝性脑病,术后抑郁、焦虑,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如地西泮过量)也可能推了张强一把。但从他“被害妄想”的症状看,谵妄仍是最大嫌疑。

张强的悲剧让人痛心,也让人思考:术后精神障碍到底能不能防?答案是:能防一部分,但无法完全杜绝。

医生的应对之道

术前,医生要和患者充分沟通,缓解恐惧,还要优化患者的身体状态,比如纠正电解质紊乱。术中,尽量减少麻醉药用量,避免血压波动。术后,一旦发现异常(如焦虑、胡言乱语),要立即评估,必要时用氟哌啶醇等药物控制症状,绝不能用苯二氮卓类镇静药,否则会加重谵妄。

对于高风险患者,像张强这样有长期病史的,24小时看护是理想方案。但现实中,护士忙不过来,护工也有疏忽的时候,悲剧往往就在这些“空隙”里发生。

家属的角色

普通人能做什么?如果亲人做了大手术,术后几天别掉以轻心。哪怕只是说几句胡话,或眼神不对劲,都要立刻告诉医生。陪床时尽量不离开,实在要走开,也得找人替班。张强的例子告诉我们,术后1-6天是关键期,精神异常可能随时爆发。

家属索赔43万,法院判医院补偿2万,外加3500元鉴定费。这结果合理吗?不好说。

从法律上看,医院在术前告知了风险,家属签了字,跳楼属于“不可抗力”,与治疗无直接因果关系。但医院承认陪护不足,这成了纠纷的突破口。2万块,对一条人命来说,太少;对医院来说,却可能是“合理范围”。家属花了钱、丢了命,心有不甘;医生尽力抢救,却背上责任,也觉委屈。

这件事没有赢家。或许,真正的解决之道不在赔偿金额,而在如何改进医疗流程,避免下一次悲剧。

张强的故事,像一记重锤,敲在每个关心健康的人心上。术后谵妄肝性脑病这些名词,听起来遥远,却可能悄然降临。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为未来做点什么——医生更警觉,家属更用心,制度更完善。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愿每一个走进手术室的生命,都能平安归来。

参考文献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肝移植术后谵妄发生率研究。

《肝脏病学杂志》(Hepatology):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分析。

国内某医院肝移植科数据(2018-2019):术后谵妄发生率26.4%。

《中华麻醉学杂志》:术后谵妄的药物诱发因素探讨。

来源:健康日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