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篇篇出爆款?”“XX个人IP起号手册2.0”“博主起号资料包”……近日,有媒体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发现,不少博主在社交平台兜售起号教程。这些教程多为电子档形式,价格从8元至70元不等。更有卖家直言,若想打造类似爆款,可借助AI软件仿写,还强调“只要操作没问题
“想篇篇出爆款?”“XX个人IP起号手册2.0”“博主起号资料包”……近日,有媒体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发现,不少博主在社交平台兜售起号教程。这些教程多为电子档形式,价格从8元至70元不等。更有卖家直言,若想打造类似爆款,可借助AI软件仿写,还强调“只要操作没问题,基本上都可以涨粉,买家涨粉几千几万的都有”。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近段时间以来出现的多起“闹剧”:“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54岁阿姨考上研究生”……这些故事虽然能在短期内引发大量关注和讨论,但其本质是虚假的,不仅消费了公众情感,更构成一种欺骗。而其背后,正是不少人企图通过“暴力起号”博眼球、引流量,进而攫取经济利益。
图为“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视频评论区。图片来源: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
在剧情摆拍、编造事件、虚构或夸大情节等“起号”手段已被点名禁止的背景下,仍有卖家明确表示:“虚构身份不会构成违规,教程中会教授如何规避平台规则风险。”有卖家更有套路:如果想要做出类似“54岁硕士研究生考上法大”的爆款,可以运用AI软件仿写,“把别人的文字搬过来,放到AI软件中仿写,大体意思不变,但是文字内容不太一样”。
图为“54岁阿姨考上研究生”帖文。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可以说,这些教程精准抓住部分人“急于变现”的焦虑,把编造痛点、制造冲突包装成运营技巧。更有甚者,以推销高价课程为名,行诈骗之实。前不久,某诈骗团伙通过售卖起号课程骗取用户资金,已被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以诈骗罪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提起公诉。
图为售卖的起号教程截图,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暴力起号”破坏了网络生态环境,导致虚假内容和低质信息大量传播,甚至诱发各种群体性对立。更值得警惕的是,当教程把“说谎”包装成可复制的“方法论”,只会让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放弃真实创作,涌入到造假行列。这不仅会削弱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而且会破坏社会诚信体系。因此,对这类乱象必须坚决予以整治。
我国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都对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作出了一系列行为规范。不过,治理售卖“暴力起号”教程乱象并非易事,目前面临着“定性模糊”与“打击滞后”两大难点。一方面,教程内容多游走于“教唆造假”与“内容技巧”之间的灰色地带,比如宣称“适度艺术加工”——既不直接提倡“造假”,又暗示可以虚构内容,这让监管部门难以精准界定违法边界;另一方面,教程传播渠道较为分散,除电商平台以外,还通过社交群聊、网盘链接等渠道传播,监管部门难以全面排查。待到发现时,教程已被大量下载传播。因此,亟须监管部门、网站平台、社会公众共同发力,形成治理合力。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要持续深化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编造虚假信息、误导公众等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对于涉嫌虚假宣传等其他严重违法行为的,不仅要进行封号处理,还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针对教程在社交群聊、网盘等渠道传播的特点,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相关渠道进行穿透式监测与分析,及时进行封堵,从而实现从“发现即泛滥”到“源头拦截”的转变。
平台则必须扛起主体责任,从“被动审核”转向“主动拦截”。其一,升级关键词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过滤虚假内容和不良信息,对“暴力起号”“编造吸睛”等敏感词加强识别,对相关教程予以下架;其二,对售卖创作教程的商家进行资质审核,要求其承诺“不包含虚假诱导内容”,一旦发现违规,立即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其三,平台还可在创作者后台增加“诚信创作提醒”,对购买过可疑教程的账号重点监测,从源头遏制虚假内容产出。
社会公众要清醒认识到,“暴力起号”教程绝非“变现捷径”,而是不折不扣的“短期流量毒药”。那些依靠虚假内容起号的账号,终将因“内容反噬”被用户抛弃。公众既要提高辨别能力,不购买、不传播此类教程,也要积极举报违规内容。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在于传递真实信息、促进真诚交流,绝非“造假者的乐园”。当“暴力起号”教程把创作扭曲为“说谎比赛”,不仅伤害了诚信创作者,更会透支整个网络空间的信任基础。唯有各方协同发力,斩断教程售卖的灰色链条,扭转“流量至上”的歪风,才能让创作回归真实本质,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
来源:开封政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