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农业丰收、农民增收的背后,是科技兴农的有力支撑。在农民眼中,什么是新“农具”、新“肥料”?它们又让农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此,记者走访了不同农人。
智明伟在电脑前操作生产数据。图片均为陈莹、沈孙晖/摄
9月23日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农业丰收、农民增收的背后,是科技兴农的有力支撑。在农民眼中,什么是新“农具”、新“肥料”?它们又让农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此,记者走访了不同农人。
时新草莓生态园。
“嘀!”智能温控系统提示音一响,镇海时新草莓生态园3号大棚的湿帘自动张开,细密水雾顷刻降下,棚内顿时清凉起来。
“你看这叶片的厚度、茎秆的粗度,都是大数据‘喂’出来的。”技术员智明伟托起一株草莓苗,语气里透着自豪。
能感知作物“饥渴”的自动滴灌系统、会“望闻问切”的环境传感器、可按配方投料的基质搅拌机……在这个拥有70亩设施大棚的园区里,藏着不少“黑科技”。
智明伟笑着划开手机屏幕:“以前巡一遍棚要两小时,现在点开App,哪个棚缺水缺肥,一目了然。”最让他振奋的,是育苗成活率:“从老一辈的70%提高到现在的95%,多活的每一株苗,都是科技给咱发的‘红包’!”
陈善忠操作水肥一体机。
而园区里安装的物联网设备,更把数据实时汇入镇海区农业云平台,成为明年生产的“数字秘方”。
手机是新“农具”,数据是新“肥料”,农场越来越像“科技公司”。对于农业的甜蜜“变形”,种了半辈子番茄的62岁老农陈善忠更是深有感触。
“以前浇水施肥跟着感觉走,现在‘跟着数据走’,温度、湿度一不正常,手机立马就报警。”他蹲在家圆农场数字大棚里,轻触水肥一体机,营养液均匀渗进番茄小苗。
最让陈善忠感慨的,是番茄“身价”变化,“以前论车卖,现在论颗卖,一颗精品果的价格,能顶过去一斤的钱。”
杨一昕检查番茄苗。
数据的作用,并不囿于农业生产。种得好,更要卖得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丰收。
“家人们看这个番茄,测糖仪显示甜度为14.2度。”在金果园的直播间里,“95后”新农人杨一昕正向网友展示刚采摘的番茄。他的手机里,10个社群不停闪烁着订单信息。一旁,智能分拣线正按各级标准,给番茄“分班”。
“老一辈觉得‘种好地’就行,但我们还得学会‘种数据’。”杨一昕展示了他的“数字战绩”:去年2000万元销售额中,有六成来自线上。
而新旧两个场景的对比,更能说明数字的作用——
在镇海区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展厅里,有一张老照片格外显眼:1984年,农民们推着板车拉着番茄,到收购站统一销售。而如今,交易移到了“云端”。消费者在金果园小程序下单,农场按订单直发,上午9点的订单,当天下午就能到宁波市民的果盘上。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汗流浃背到“指尖种地”,宁波农业的发展、农民脸上的笑容,正在科技滋养下孕育着无限可能……
记者 沈孙晖 编辑 刘挺
来源:甬派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