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夏季,舟山近海海域海水持续呈现清澈的蓝色,市民与游客纷纷赞叹并分享这片难得一见的湛蓝景象。专家分析指出,该现象源于台湾暖流北上、东南季风推动、潮汐活动减弱及长江流域降雨减少等多重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报道也强调,舟山近年来以“美丽海湾”创建为抓手实施的
薛卿
今年夏季,舟山近海海域海水持续呈现清澈的蓝色,市民与游客纷纷赞叹并分享这片难得一见的湛蓝景象。专家分析指出,该现象源于台湾暖流北上、东南季风推动、潮汐活动减弱及长江流域降雨减少等多重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报道也强调,舟山近年来以“美丽海湾”创建为抓手实施的一系列海洋治理措施,为海水水质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据《舟山日报》9月8日报道)。
舟山海域常年受长江、钱塘江等河流输沙影响,海水多呈黄褐色,此次出现持续“蓝海”景象实属难得。从科学上看,暖流替代沿岸流、季风抑制浑浊水扩散、潮汐力降低使海底泥沙不易翻涌,以及入海径流减少使悬浮物含量下降,这些自然条件的“天时地利”,确实为海水变蓝营造了重要前提。但更值得思考的是,“人和”的力量同样关键:正是我市长期以来持续推进的海洋生态治理,为这份自然的馈赠提供了可持续的保障。
报道中所提及的“美丽海湾”建设、入海排污口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净滩净海”行动及“蓝色循环”机制,不仅是舟山海洋治理的具体实践,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体现。近三年来,舟山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均值达到50%,高于“十四五”设定的33%预期目标。这表明,即便在自然条件不利的情况下,通过系统、持续的生态治理,海洋环境仍可实现有效改善。而当适宜的天然条件与人的治理努力叠加,“蓝海”就不再是偶然,而成为一种必然。
这片“蓝海”对舟山而言,不仅是生态环境向好的直观体现,更是推动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作为海岛旅游城市,海洋景观是舟山的核心资源。清澈的海水极大提升了滨海旅游的体验感,有望吸引更多游客,促进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社交媒体上“无滤镜的蓝”等热议,本身就是城市形象的一次高效传播。从更长远视角看,优良的海洋环境还关乎渔业可持续发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城市品牌塑造。
然而,“蓝海”不应仅是昙花一现的美景,更应成为舟山可持续的生态常态。我们在欣喜之余,也应更加清醒:碧海蓝天是自然的恩赐,也离不开人类的守护。有关部门需进一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动态掌握环境变化,科学优化保护策略;持续强化对入海污染源的管控,依法打击非法排污,保障入海水质稳定提升;同时,积极引导市民和游客增强海洋环保意识,使保护海洋成为社会自觉,鼓励更多人参与“净滩净海”等公益活动。
唯有政府、企业、市民和游客多方协同、形成合力,以持续的“人和”努力巩固“天时地利”的成果,才能让“舟山蓝”长久驻留,使之成为舟山一张熠熠生辉的生态名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支撑。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