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病机制到长期管理,中外大咖共话AD诊疗新理念、新进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0 20:41 1

摘要: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Peter Schmidt-Grendelmeier教授于2025年3月26-30日进行中国巡讲,与众多中国皮肤科专家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Peter Schmidt-Grendelmeier教授于2025年3月26-30日进行中国巡讲,与众多中国皮肤科专家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皮肤病,以2型炎症为基本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AD通常初发于婴幼儿期,超过60%患者在1岁内发病,部分患者延续终生[2],患者平均每年AD复发时间为136天[3],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因此,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长期管理,减少和预防AD的复发,是临床关注的焦点问题。

2025年3月26日至30日,来自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的Peter Schmidt-Grendelmeier教授开展了为期5天的中国行,先后抵达杭州、海口、福州三座城市,分别对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参观访问及学术会议,并于3月28-29日在海口全国皮肤病防治学术年会进行大会发言与专家访谈,与国内众多皮肤科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分享了AD诊疗与临床管理的前沿理念,为国内临床医生管理AD提供了参考。

聚集过敏性疾病学科建设及AD管理,中外院际经验分享

3月27日,Peter Schmidt-Grendelmeier教授中国巡讲的首站由杭州启程,对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进行参观,随后与满孝勇教授、陈佳琦副主任等专家参与了ENLIGHTEN中国2型炎症卓越中心项目交流会。

苏黎世大学医院过敏科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已成为欧洲领先的过敏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Peter Schmidt-Grendelmeier教授自2003年起担任过敏科主任,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他曾在多个国际知名医疗机构深造和研究,如瑞士过敏与哮喘研究所、美国哈佛医学院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等,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为全球过敏性疾病的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满孝勇教授对Peter Schmidt-Grendelmeier教授表示热烈的欢迎,陈佳琦副主任和Peter Schmidt-Grendelmeier教授分别分享了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和苏黎世大学医院的介绍和经验分享。

左右滑动查看

2型炎症是AD发病的核心机制,创新生物制剂实现AD长期控制与预防复发的双重突破

3月28日,在海口举办的全国皮肤病防治学术年会上,Peter Schmidt-Grendelmeier教授发表了题为“探究AD的深层机制:2型炎症的作用”“通过靶向2型炎症实现中重度AD的长期控制和复发预防:临床和真实世界证据”的专题演讲。Peter Schmidt-Grendelmeier教授从病理生理学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2型炎症在AD发病中的驱动作用,并强调了AD治疗中预防复发的重要性,解读了生物制剂治疗AD的长期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证据。

左右滑动查看

AD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其皮肤表现仅是该病症的一部分。AD的核心特征是2型免疫通路失调,表现为IL-4、IL-13等2型炎症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导致皮肤屏障破坏和瘙痒[4-8]。2型炎症是AD各亚型的主要炎症通路,并启动其他免疫通路[9-11]由IL-4和IL-13驱动的2型炎症是瘙痒性皮肤病的核心。IL-4和IL-13在AD的发生中具有多重重叠作用,驱动了AD局部和系统2型炎症反应[7]。2型炎症导致AD患者屏障功能障碍、菌群失调和皮肤感染、神经免疫功能障碍等[7,12],导致AD的临床特征。中重度AD患者发生皮肤感染(包括金葡菌感染)的风险增加[13-14];2型细胞因子可促进神经元敏化,并在AD慢性瘙痒中发挥关键作用[12]。

图1:IL-4和IL-13在AD中的驱动过程

阻断IL-4/13信号转导,对因治疗实现AD控制

创新生物制剂可靶向IL-4Rα亚基,双重阻断IL-4和IL-13的信号传导,直击2型炎症,使AD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正常化,降低皮肤感染的风险,降低对致痒原的神经敏化[15-17],实现AD的对因治疗。临床数据表明,生物制剂治疗后,AD的重要生物标志物CCL17(TARC)水平显著降低[18],血清总IgE水平也随时间推移降低[19],有助于改善AD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合并症。

精准靶向2型炎症,生物制剂实现AD长期控制与预防复发的双重突破

AD疾病负担沉重,治疗应注重预防复发

AD是中国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其伴有瘙痒、疼痛、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和工作效率降低等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20]。自2015年以来,AD的总疾病负担呈上升趋势,尤其是5岁以下和5-9岁年龄组的儿童中,AD的负担更为显著[21]。未控制的AD疾病负担会不断累积,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累积生命轨迹损害(CLCI),包括特应性合并症及心理障碍等。

图2:AD病情未控制患者CLCI水平

因此,需要及早控制疾病,防止CLCI的进展,最大限度地减少AD对儿童潜在的终生影响。目前,AD的治疗目标已经演变为预防复发并维持疾病长期控制[24-25]研究显示,生物制剂治疗1年,不同年龄组患者均维持EASI-75应答[26-30],显著改善了瘙痒、睡眠状况及生活质量[26-32]。此外,超过80%接受生物制剂治疗1年的成人患者未经历复发[33]。安全性方面,生物制剂(靶向IL-4Rα)治疗长达4年,发生严重或重度感染、非疱疹或疱疹性感染以及皮肤总感染的累积患者数量均有所减少[34]在真实世界中,创新生物制剂(靶向IL-4Rα)同样表现出了预防复发维持疾病长期控制的治疗潜力。在对真实世界研究进行的一项大型荟萃分析中,生物制剂(靶向IL-4Rα)显示出AD临床体征的快速和持续改善,超过一半的患者从第26周开始达到EASI-90[35]。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生物制剂快速改善瘙痒和睡眠,并持续3至4年[36-37]。定期持续使用生物制剂使疾病达到了长达3年以上的持续控制[38]。一项中国的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创新生物制剂(靶向IL-4Rα)停药后的复发中位时间为270天,而JAK抑制剂仅为18天[39]。

中外深度对话,引领AD诊疗前沿

3月29日,Peter Schmidt-Grendelmeier教授还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耿松梅教授共同参与了一对一深度对话,探讨了AD的病理生理机制、疾病修饰、靶向药物进展、长期管理策略等前沿话题。

Peter Schmidt-Grendelmeier教授和耿松梅教授对比了瑞士与中国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的具有地域特征的疾病表型和环境触发因素,强调了2型炎症在AD发病机制中的核心作用以及欧洲与中国患者特征的差异。面对AD治疗领域不断涌现的新靶点和新药物,两位教授分享了欧洲和中国在靶向药物研发方面的最新进展,探讨了这些创新疗法将如何改变AD的治疗格局。在讨论AD的长期管理时,Peter Schmidt-Grendelmeier教授和耿松梅教授结合瑞士和中国的临床实践,交流并分享了维持治疗阶段的用药策略、多学科协作实践经验等。

左右滑动查看

Peter Schmidt-Grendelmeier教授中国巡讲的最后一站是福州。3月30日,Peter Schmidt-Grendelmeier教授在纪超教授龚婷教授的陪同下参观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史馆、病房、医技室等,随后参加了2025皮肤免疫医学教育会及2025皮肤科常见疾病规范化诊疗巡讲(福州站),和与会专家针对AD的管理及创新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展开了讨论。

左右滑动查看

总结

此次Peter Schmidt-Grendelmeier教授来华巡讲活动,不仅是一次学术的盛宴,更是一次中瑞皮肤科专家携手共进、共同推动AD诊疗发展的新契机,专家们深入探讨了AD的病理生理学进展,剖析了创新生物制剂在长期控制AD和预防复发等方面的治疗潜力,为我国AD诊疗提供了新的视角。期待未来Peter Schmidt-Grendelmeier教授能与中国同道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AD诊疗领域的创新与进步。

更多皮肤前沿内容

快来“医生站网页版”瞧一瞧👇

来源:医学界皮肤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