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在中科院1区TOP期刊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发表题为 “Integrated transcriptomic and physiological analysis highligh
2025年9月,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在中科院1区TOP期刊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发表题为 “Integrated transcriptomic and physiological analysis highlights the candidate genes regulating enzymatic browning, antioxidant capacity, and lipid metabolism in pomegranate aril browning”的 研究论文,在石榴采后生理与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鲜食石榴籽粒冷藏过程中易发生籽粒褐变,导致外观品质、营养价值下降、商品寿命缩短,严重影响了石榴产业发展,但其分子调控机制仍不清楚。
该研究以转录组分析为基础,结合籽粒品质指标与氧化相关指标,系统揭示了石榴籽粒在冷藏期间褐变的生理变化及其分子基础。结果表明,冷藏处理120小时后,石榴籽粒表现出显著的失水率增加、感官品质下降以及可溶性固形物、总酚和类黄酮等物质含量减少。同时,活性氧(H₂O₂)积累以及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是导致籽粒褐变的直接原因。
进一步的转录组测序共鉴定到33,822个基因,并揭示了褐变过程中关键富集途径。抗氧化防御、苯丙烷代谢和膜脂代谢等关键通路是影响籽粒褐变的关键因素。抗氧化相关基因( PgSOD 、 PgAPX4 等)下调,氧化酶相关基因( PgAAO 、 PgPPO 、 PgPODs 等)上调,而,膜脂和角质层合成相关基因( PgFAR2/3 、 PgCER1 、 PgSYT5-like 等)表达受抑,导致ROS清除能力减弱、细胞膜完整性受损,从而促进酚类底物与PPO作用,加速籽粒褐变进程。此外,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还挖掘出一系列与类黄酮和木质素合成、脂代谢以及转录因子家族密切相关的关键侯选基因,为深入解析石榴褐变分子机制提供了线索。
该研究成果不仅为阐明石榴籽粒冷藏褐变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今后通过分子育种和采后调控技术减轻果实褐变、提升果实品质与商品价值提供了重要参考。
河南农业大学青年教师申亚文博士和已毕业硕士研究生王森为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史江莉教授和郑先波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HARS-22–09-Z2)和河南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Z20241471014)的资助。
文章链接:
来源:唐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