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进退两难!西贝自曝菜品制作过程,罗永浩:这把稳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7 00:16 1

摘要:当天下午,第一财经报道了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专家审查的消息,很快就要向社会征求意见。

2025年9月13日,西贝的预制菜风波本已露出平息的苗头。

当天下午,第一财经报道了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专家审查的消息,很快就要向社会征求意见。

这事儿其实挺关键的,之前大家对预制菜吵得厉害,说到底就是没个统一的定义,现在国标有了进展,公众的火气自然能降些。

到了晚上,新华社又发了篇《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的文章。

文中不仅回应了大家的担心,还说了预制菜的好处,最后落到要加快出国标、让商家告诉消费者是不是预制菜上。

老实讲,里面那句“更多理性的消费者也并非反对预制,而是反对隐瞒和欺诈”说得很实在,既劝了消费者别极端,也提醒了商家别耍小聪明。

按往常情况,新华社发了这种文,基本就能定调了,不少媒体同行跟我都觉得,过个周末这事儿就翻篇了。

更关键的是,最先挑起风波的罗永浩也松了口。

他在新华社文章发了几小时后发微博,说“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我要忙正事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他都这么说了,西贝本该顺着这个台阶下。

毕竟那会儿西贝门店营收已经受影响,作为老板的贾国龙,就算之前再强硬,这会儿也该想着让企业回归正常经营才对。

可回头看贾国龙之前的操作,实在算不上明智。

本来罗永浩最初只是作为消费者吐了个槽,结果贾国龙愣是把这当成了“战书”,一下站到了顾客的对立面。

为了证明西贝不用预制菜,他还开放了门店后厨给全国媒体和顾客看。

本来想借直播自证清白,但后来发现,暴露的问题比解释的还多,4天配送一次的牛肉条、去年就送到店里的料理包、保质期24个月的西兰花,全在镜头里看得清清楚楚。

说实话,这波操作纯属火上浇油。

那会儿预制菜国标还没正式出来,大家对这事儿本就敏感,心里的担忧没处发泄。

别的餐饮品牌都想着避开这个敏感话题,贾国龙倒好,主动把引线点了,还说过“生意可以不做,但是非必须说清楚”这种话。

搞不清他当时怎么想的,作为年营收几十亿的连锁品牌掌舵人,这点分寸感好像没把握住。

而且大家对“预制菜”的标准本就不一样,西贝说自己不算,消费者觉得算,但两边说的都不是国标

在没有统一标准的事儿上争来争去,根本就是各说各的,除了让矛盾更激化,没半点用。

就在风波快平息的时候,9月14日晚上,贾国龙又出了新动作。

他在一个餐饮行业群里发言,先承认自己应对错了,还说要向胖东来学习,以顾客为中心。

这话听着还行,可后面突然冒出来一句“罗永浩是网络黑嘴,是网络黑社会”,末了又补了句“他打醒了我,算变相帮西贝进步”。

这话一出来,罗永浩哪儿还能“忙正事”?直接放狠话:“好,贾国龙,那这件事我们没法揭过去了。

”还说贾国龙这是污蔑诽谤,邀他来场“公平公众冷静理性”的对话。

大家都知道,罗永浩嘴皮子厉害,这些年直播带货更是练得能说会道;再看贾国龙之前几次发言,每次都想把事儿说清楚,结果每次都弄巧成拙。

很显然,贾国龙现在陷入了两难。

要是接了罗永浩的对话邀请,大概率会当众出丑;要是不接,大家又会觉得他没胆量,之前那股“非要争个是非”的硬气就成了笑话。

这处境,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

其实之前有品牌遇到过类似的预制菜争议,比如海底捞。

2023年10月,海底捞被说用预制菜不告知,人家24小时内就回应了,不仅承认部分菜品用预制菜,还在全国门店设了预制菜公示台,电子菜单上也标得明明白白,后来还开放生产基地让大家看。

对比下来,西贝光顾着跟罗永浩掰扯,压根没解决消费者最在意的“告不告诉”的问题。

如此看来,西贝这场风波,本质上是“攻击型人格”的罗永浩撞上了“表演型人格”的贾国龙,罗永浩给了贾国龙“表演”自证的机会,贾国龙又给了罗永浩攻击的靶子。

本来是件能小事化了的舆情,愣是被贾国龙一步步推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作为餐饮企业,消费者最在意的从来不是用不用预制菜,而是有没有被隐瞒。

贾国龙要是早把心思放在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上,而不是跟人争是非、搞对抗,也不会落得现在这个“作死”的局面。

接下来不管贾国龙接不接罗永浩的对话邀请,西贝的品牌信誉已经受了影响。

希望其他餐饮品牌能从西贝这事里吸取教训,别跟消费者对着干,也别在敏感问题上乱“表演”,踏踏实实把该说的说明白,才是长久之道。

来源:知夏Pr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