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南欧常见蚂蚁,不光能繁殖同类后代,还能生成远亲物种Messorstructor雄性的完美克隆体,这事儿直接撞碎了生物学家对物种界限和生殖机制的传统认知。
蒙彼利埃大学进化生物学家乔纳森・罗米吉耶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过一项颠覆性研究。
他们探明伊比利亚收割蚁,是动物界已知首个能克隆其他物种成员的生物。
这种南欧常见蚂蚁,不光能繁殖同类后代,还能生成远亲物种Messorstructor雄性的完美克隆体,这事儿直接撞碎了生物学家对物种界限和生殖机制的传统认知。
伊比利亚收割蚁的生存策略本就特殊:工蚁全是杂交种,蚁后必须和Messorstructor的雄性交配,才能维持蚁群运转。
但研究团队在野外调查时,发现了个奇怪情况,很多伊比利亚收割蚁种群附近,压根找不到Messorstructor蚁群。
本来想以为是抽样时漏了,可把调查范围扩大后,69个不同区域都出现了这种“不可能”的状况。
很显然,这不是偶然误差,而是个实打实的生物学谜题。
这种矛盾让研究团队不得不换个思路,罗米吉耶说过,“必须面对事实,看看伊比利亚种群内是否有特别之处”。
正是这份不回避异常的态度,才让后续的惊人发现有了可能。
要是当时大家随便找个理由搪塞过去,恐怕至今都没人知道蚂蚁还有跨物种克隆的本事。
要解开这个谜题,就得靠实打实的科学分析,研究团队用了精密的遗传分析和显微观察,结果让人意外:伊比利亚收割蚁蚁后能产下含有Messorstructor雄性的卵。
这些跨物种产生的雄性蚂蚁,遗传上和真正的Messorstructor雄性完全一致,就是名副其实的克隆体。
本来想怀疑是杂交导致的相似,可基因测序结果里,连一点基因重组的痕迹都没有,这就把“克隆”这个结论钉死了。
这事儿最颠覆的地方在哪?
以前咱们都觉得,蚂蚁生殖得遵循种内原则,蚁后储存同种精子,受精后产生新蚁后、工蚁或雄性。
但伊比利亚收割蚁偏不按常理出牌,直接跳过了“必须和Messorstructor交配”这一步,自己就能克隆出对方的雄性。
为啥伊比利亚收割蚁会搞出跨物种克隆?
这和一种叫“自私蜂王基因”的东西有关,有人还把它叫“皇家骗子”。
简单说,雄性伊比利亚收割蚁的DNA,会促使幼虫发育成可生育的蚁后,而不是不育的工蚁,这样才能保证自身基因传承。
可问题来了,没有工蚁,蚁群就没法运转,无奈之下,蚁后只能找Messorstructor雄性交配,才能产生工蚁。
但在没有Messorstructor的地方,蚁群咋活?
跨物种克隆就是它们的生存妙招,蚁后能“切换”基因表达,一会儿产同类后代,一会儿克隆其他物种,这种调控能力,至今还是科学家研究的重点。
这个发现的价值,可不止于“知道了一种蚂蚁的特殊技能”,它给克隆技术和物种保护指了新方向。
要是能搞懂蚁后克隆的分子机制,说不定能为人工克隆技术提供新模板,甚至帮濒危物种解决繁殖难题。
未来随着研究深入,咱们或许还能从这种小蚂蚁身上,解锁更多关于生命演化的秘密。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