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饭吃好,把生活过好,每口饭里,都藏着我们的日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23:19 1

摘要:每天工作到半上午,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产生一“难题”,中午吃什么?吃饭对很多人来讲不仅是填饱肚子,也是要把自己生活过好的重要指标。

和朋友吃饭

每天工作到半上午,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产生一“难题”,中午吃什么?吃饭对很多人来讲不仅是填饱肚子,也是要把自己生活过好的重要指标。

吃饭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一碗一筷填饱肚子就成;说不简单,是因为每一口记在心里的味道,都裹着一段忘不了的日子,藏着一个当时的自己。

就像“舌尖上的中国”里拍的那样,炉火旁的双手、饭桌上的闲话,全是最实在的人间烟火。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有哪些和美食息息相关的故事呢?

22 岁的重庆姑娘 @数字 第一次拿到工资时,跟着同事姐姐去了家寿司店。那口天妇罗虾寿司她记到现在 —— 刚炸好的虾还烫嘴,外壳咬着脆,里面的肉嫩得能尝出鲜,蘸点酱油,满足感从舌尖往心里钻。

更让她在意的是寿司米,不是家里剩米饭的干硬,是拌了寿司醋、黏得刚好的软。“那一刻突然觉得,终于靠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了”。

就像我们看到“舌尖 4”里那些靠双手打拼的人,滩涂钓蟹要练上千次甩杆,灶前炒腰花得掐着 10 秒火候,亲手挣来的饭,吃着总多一分踏实。这口寿司的味道,是她初入职场的骄傲,是第一次独立的证明,往后想起,都是 “我能行” 的底气。

天妇罗寿司

在新西兰留学的 @Sylvia ,最想念的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就是在宿舍用小锅煮的家常便捷火锅。丸子、青菜丢进去,咕嘟咕嘟冒热气时,香味裹着乡愁就上来了。“食材可能不是最优,好不好吃在此时已经不重要,吃到那口家乡味,就不觉得孤单了”。

凭借《舌尖 4》里走出国门的沙县小吃,海外华人想解乡愁,找家沙县,一碗扁肉、一碟蒸饺下肚,中国胃就舒坦了。食物从来都是跨越山海的牵挂,一口熟悉的味道,就能把千里之外的家,拉到眼前,美食对很多人而言是故事,也是经历!

在宿舍的小火锅

25 岁的 @抠儿 曾在永福庵吃过一顿素斋。雨天的寺庙很静,只有雨声和钟声,她坐在长椅上慢慢吃,没人打扰,“那一刻好像只看得见自己,不用迁就谁,不用想别的事”。

@若谷 去北欧做交换生时,被日复一日的社交累得够呛,换到小房间后,终于能为自己做顿饭,她泡了朋友送的抹茶,看着窗外的森林,给炒西红柿撒上新鲜葱花;

之前觉得北欧的葱贵,舍不得买,那天却突然想通:“好好做饭就是好好爱自己”。舌尖 4里捏面饼的师傅,双手在烤炉边反复练习,专注时就忘了外界的纷扰。

吃饭也一样,抛开杂念只和食物相处,才能摸到最本真的自己,哪怕只是一口素斋、一碟撒了葱的西红柿,都是给自己的温柔。

素斋

网友@昔乐堡 在英国和朋友一起做的火锅鸡,是她心里的 TOP1。不是味道多特别,是那天的场景难忘:她做饭,朋友洗锅,分工明确;

朋友在旁边夸 “大厨”,她笑着把鸡肉下锅。“其实火锅鸡不难做,但那天的开心,是独属于我们的”,她自己也开心的回忆起来。

舌尖 上的中国里说,县城美食藏着人与人的联结,饶平狮头鹅要街坊帮衬,连州牛肉干靠邻里相传。食物是最好的纽带,一起买菜、做饭、聊天,日子就有了烟火气。

这锅火锅鸡的味道,是朋友间的默契,是异乡互相扶持的温暖,往后想起,都是有人陪的安心。

火锅鸡

18 岁的 @元元 高中暑假打第一份工,每天洗碗、收银、送外卖,累到回家倒头就睡。直到有天早上,同事阿姨把卖剩的手工面煮给她吃。“热腾腾的面进嘴,突然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那碗面没什么特别调料,却成了她至今难忘的味道。

就像太行山的柿子,经冬日霜降变成天然果酱;湘北的豆腐渣,靠微生物发酵出午餐肉口感。平凡的食材,经了用心和时光,就能变美味。辛苦时的一碗热面,是生活给的小甜,提醒我们:再难,也有值得坚持的理由。

北京的朋友 @小 Q 说,她最难忘的饭永远是 “下一顿”。小时候妈妈半夜炒的蛋炒饭、大学第一次吃的大盘鸡、自己炒的第一盘土豆片,还有和朋友在顺德吃的早茶、在日本吃的近江牛…… 每一顿都藏着不同的自己。

“我是悲观主义者,但对下一顿饭永远有热情 ,事已至此,好好吃饭就好”。就像舌尖 4选在春节开播,阖家团圆时,一桌子热菜,一句 “吃饭啦”,所有委屈都能被抚平。

食物是时光的坐标,每一口都记着我们的日子。不管是得意时的寿司、想家时的火锅,还是独处时的素斋、辛苦时的热面,好好吃每一顿饭,就是好好过每一天。毕竟,好好吃饭,就是好好对待生活;好好生活,就是好好爱自己。下一顿饭,咱们一起吃!

和朋友吃饭

来源:暮时史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