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龙:深扎历史沃土,以角色为镜传时代之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7 02:11 1

摘要:“国家不会忘记,我们也不会忘记。”在迎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前夕,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主演朱一龙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动情地说道。该片日前荣获第20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影片中,由朱一龙饰演的营教导员李想一角,是万千志愿军英雄的缩影,他真挚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 “国家不会忘记,我们也不会忘记。”在迎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前夕,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主演朱一龙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动情地说道。该片日前荣获第20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影片中,由朱一龙饰演的营教导员李想一角,是万千志愿军英雄的缩影,他真挚而富有张力的表演,生动演绎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忠诚奉献的精神风貌,深刻诠释了英雄矢志不渝的信仰与坚守,映照出一名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扎根角色、挖掘历史内涵,以角色为镜讲好时代故事的责任与担当。

以匠心塑造英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文艺创作最深厚的沃土。面对“志愿军”这一宏大而沉重的历史题材,朱一龙坦言,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把千万志愿军战士的抗争精神、无畏精神体现出来,并能够传递给观众”。

从研读历史、体验生活到军事训练、研磨角色……朱一龙深知,唯有首先让自己被历史触动,才能通过表演触动观众。“竭尽所能地把他们身上的这种无畏的精神、敢于抗争的精神表达出来。”他说,“这种对历史的敬畏与真诚,是身为文艺工作者创作重大历史题材作品的立身之本。”

文艺工作者是时代精神的塑造者和传播者。如何将宏大的民族精神具象为一个有血有肉、可感可知的人物,不仅考验艺术功力,更体现价值导向。

朱一龙在塑造李想时,敏锐地抓住了“家国情”这一具象的情感纽带:“他除了是一名战士,在家里更是一个儿子,一个哥哥。”正是这种对角色平凡身份的精准演绎,使得英雄的牺牲与奉献更加震撼人心。一个“舔糖纸”的细节设计,他反复揣摩其中蕴含的“期盼、希望与家的味道”,让英雄的悲壮与温情在瞬间迸发,直击观众心灵。

以作品书写时代

“根植于时代,与人民共情;既要铭记历史、传递精神,又要在岁月流转中持续引发共鸣。”当谈及一部文艺作品何以经得起岁月的检验,持久焕新时,朱一龙坦言,“作品真正的生命力不在于一时的热度,而在于经年之后,作品中的形象与情感依然能够照亮人心、唤醒记忆、传递力量。”

日前,朱一龙凭借电影《河边的错误》中马哲一角荣膺第二届金熊猫奖电影单元最佳男主角奖。从《人生大事》《消失的她》到《志愿军:存亡之战》……朱一龙始终以突破自我的勇气,穿梭于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之间。他以精准的刻画和共情演绎,将每一个角色转化为鲜活的“时代注脚”,在银幕上铺开一幅幅动人的人生图景。

朱一龙坚信,只有创作者自身更加丰富,才能让人物更加丰满真实,最终创作出能够历经时间检验、滋养时代心灵的优秀作品。

“我一直相信,演员的工作,本质上就是‘以文化人、以艺通心’。借角色搭一座桥,让今天的人也能感受到那些值得铭记的精神。用作品说话,让更多人知道:英雄不会被忘记,他们的精神,我们也一定会接续传承——这或许就是像我这样的文艺工作者,最大的价值和光荣。”朱一龙坚定地说。

来源:音教艺术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