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战多败俱伤!烧光百亿,谁在买单,谁在狂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6 01:40 1

摘要:凌晨一点的街头,35℃的余温还没散。女骑手把电动车扎在树荫里,从保温箱右侧抱出昏睡的女儿,用矿泉水毛巾擦着孩子发烫的额头箱子左边是 20 份待送的奶茶,右边是患恶性肿瘤的三岁娃。

夜晚的骑手

凌晨一点的街头,35℃的余温还没散。女骑手把电动车扎在树荫里,从保温箱右侧抱出昏睡的女儿,用矿泉水毛巾擦着孩子发烫的额头箱子左边是 20 份待送的奶茶,右边是患恶性肿瘤的三岁娃。

“闯红灯扣 50,超时一单罚 200,那是孩子一天的药钱。” 她盯着手机里倒计时的订单,声音发颤。这画面背后,是 2025 年外卖市场的魔幻现实。

规模突破 1.5 万亿元,一天要送 1.5 亿单,可打了几个月的平台大战,没一家真正赢了。美团二季度赚的钱比去年少 115 亿,京东少 147 亿,阿里少 103 亿。

三家加起来亏掉近 370 亿。外卖行业究竟还能兴旺多久?面对亏损的现状,各个外卖巨头又该如何抉择?

外卖小哥

答案藏在平台的账本里,以美团为例,赚钱就三条路:向商家收 6 到 8 个点的佣金、广告费,还有配送服务费。

可尴尬的是,配送根本不挣钱,2021 到 2023 年送一单赔一单,2025 年二季度每单配送费更是跌到 3 块 2,连成本的零头都不够。

说白了,外卖生意全靠佣金填配送的窟窿。美团每单佣金也就 2 块多,想赚钱只能拼规模,怕单子被对手抢走,只能靠补贴抢市场。

外卖咖啡

京东携 300 亿补贴杀进来时,三家单周就烧掉 80 亿,什么 “百亿补贴”“无上限让利”,本质都是用真金白银换订单量。

但这钱可不是白烧的,平台抢的根本不是外卖,是更大的 “即时零售” 地盘。美团财报里第一次明说 3C、家电卖得好,这些本是京东、淘宝的饭碗;反过来,京东做闪购卖化妆品,淘宝靠外卖带活月活用户,都是在抢对方的蛋糕。

就像美团搞 “闪电仓” 卖饮料,阿里和支付宝合作电梯广告 “碰一下就送外卖”,其实都是在抢便利店的生意。

这场大战里,最惨的是夹在中间的商家和骑手。有麻辣烫店接到 25 元的订单,消费者实付 0.01 元,商家倒贴 18 块打包费;奶茶店单杯利润不到 1 块,30% 的订单没人领,一天浪费两千多。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两度约谈平台,戳破这 “共贫游戏” 商家利润率跌破 - 4%,全成了平台的数据血包。骑手更成了算法的 “工具人”。平台把配送时限压到 8 分钟,超时一次扣的钱要送 5 单才能补回来。

刘强东

2025 年夏天,骑手高温中暑月均超千起,猝死率比去年翻了番。虽然美团说高频骑手月收入能到万把块,还试点养老保险,但单均成本一涨,算法压榨反倒更狠。

骑手们的处境难上加难,刮风下雨对他们而言就是家常便饭,即便如此还是得夜以继日,埋头骨干,加上外卖行业平台的抽血式补贴,这对商家来讲就是赔本赚吆喝

骑手们的难日子不会因为外卖而终结,不出几年,外卖行业就会达到顶峰,待到那时各位外卖小哥的困局又会付出水面。

美团

医学数据显示,34% 的 95 后骑手有腰椎病,平均职业寿命才 5.2 年,40 岁以上基本就被行业淘汰了。有人说科技能救场,可深圳试点的无人机配送根本不顶用。

载重超不过 3 公斤,刮风下雨 70% 的时间没法飞,单均成本 18.6 元,是骑手配送的 4 倍,而平台每单利润才 0.8 元。所谓 “科技赋能”,不过是转移矛盾的烟幕弹。

其实破局的苗头已经出现。生鲜订单一年涨 2 倍,冷链技术员月薪飙到 2 万;夜经济火了,帮商家设计 “烧烤 + 观赛” 套餐的顾问成了香饽饽;还有面馆关掉外卖专心做堂食,直播手工制面,客流反倒涨 40%。

这样不断地思考才能将餐饮外卖行业发扬光大,就像刘强东新推出的七鲜小厨,以全方位无死角监控和员工全武装佩戴为“噱头”,这很大程度上让一些对外卖存在卫生考量的顾客放心。

平台也该明白,靠补贴堆起来的繁荣长不了。五部门要取消 “0 元购”,补贴一停估计 45% 的用户会走;骑手养老保险、人力成本涨上来,30 块的麻辣香锅迟早要涨到 54 块,消费者终会回到社区餐馆。

就像那位女骑手说的:“谁愿带着孩子闯红灯?可实在没选。” 我们薅的每笔羊毛,可能都藏着别人的无奈。

当补贴退潮,商业终要回归本质 —— 别让商家赔本赚吆喝,别让骑手用命换收入,这样的外卖市场,才真的有人能赢。

外卖小哥

来源:暮时史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