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2001从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博士毕业,论文题目是关于中国的社会分层与流动。毕业之后的发表,也一直是顺着这个方向走。我研究户口、单位等具体制度安排对社会分层和流动的影响,以及市场转型过程中这些制度的作用如何式微的。我把这些研究总结为“一户一位”(户口和
我2001从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博士毕业,论文题目是关于中国的社会分层与流动。毕业之后的发表,也一直是顺着这个方向走。我研究户口、单位等具体制度安排对社会分层和流动的影响,以及市场转型过程中这些制度的作用如何式微的。我把这些研究总结为“一户一位”(户口和单位)的研究。我分析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UCLA博士导师Donald Treiman教授、斯坦福大学Andrew Walder教授1996年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搜集的 “当代中国生活史和社会变迁” (Life History and Social Change in Contemporary China)的全国抽样调查项目。在我看来,这个项目与后来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发起、持续至今的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有着密切的学术联系。两个调查项目的设计恰好也是每个住户随机抽一位受访者。
做研究的人,常常有一种内在的焦虑,就怕自己过几年没有新东西可做。2003年我到香港科技大学工作后,计划将自己的分层流动研究向两个方向拓展:一个是教育研究,因为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另外一个是我最近一直做的城市研究。我对教育社会学开始有明确的研究兴趣,源自于2006-2007年度我所获得美国教育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NAEd)的Spencer基金会博士后研究资助。这个博士后基金好像当年全世界有200多位申请者中,最后选中了18个,我是唯一一个来自北美之外的。基金会除了寄一张支票之外,还每年举办两次研修活动,我可以飞到美国去参加。NAEd组织活动也会邀请一些资深教授,参加分组讨论,给年轻学者提供职业发展的指导。回头想起来,我感觉收获还是蛮大。比如,我2020年从香港搬到上海, 加入上海纽约大学。我第一次听到纽约大学有在上海发展的想法,就是纽大前校长、担任过美国国会众议员的约翰. 布雷德马斯(John Brademas) 2007年秋季在华盛顿参加我们的一次小组讨论会上提到的。通过这些活动,我有机会接触到社会分层领域之外真正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也萌发了搜集一种不一样的数据的想法,即基于学校的调查数据。2008年春港科大正好有一笔内部资金。我就写了一个计划,拿到了几十万块钱。作为试点,我原打算是在北京做几所大学,在上海做几所中学,因为我也就在这两个地方有点关系。
我当时想找中国人民大学参与CGSS合作的一位老师,不巧他正好要离开人大。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北京市教工委的一位领导,正在找人大的冯仕政老师做一个首都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课题(其实9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也经常被拉去为这样的项目设计问卷)。我们决定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合作一下,好好设计这个项目,使用多阶段分层抽样,获得一个对全市大学生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这就是“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Beijing College Students Panel Survey, BCSPS)的由来。后来我又获得香港研究资助局一项优配基金 (#64451) 资助,加上冯仕政在人大找到的校内资助,做了两期。我们都觉得这样做实在太累,因为既要找钱、又要组织实施调查、还要发表文章给资助方有交待。此外,我因2009年获得香港特区中央政策组-研究资助局一项为期五年的数据搜集项目,“香港社会动态追踪调查” (Hong Kong Panel Study of Social Dynamics, HKPSSD),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香港的项目上,无暇他顾。于是和冯仕政商量,决定把这个项目交给人大新成立的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由机构资助,到2013年为止,一共进行了5期追踪调查。这个项目,后来扩展为人大调查与数据中心2013年开启的另外一个品牌项目Chinese Educational Panel Survey (CEPS)。当时我们的计划是在中国同时开始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基于学校的全国性追踪调查数据搜集工作。“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可以说是“中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试调查。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便不了了之。
“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 (Beijing College Students Panel Survey, BCSPS)作为一个独立项目,也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2009年的基线调查来自代表北京市范围内所有教育部直属和其他中央部委或北京市所属非民办大学。 我们通过多阶段、分层、概率与规模成比抽样方法获得的15所高校5100名 2006年和2008年入学的全日制本科生 (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精英大学),成功访问4771名,其后与2010-2013追踪四次。数据涵盖这个群体的整个大学生涯,以及他们从学校向职场/研究生过渡的过程。利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团队首先出版了由李路路教授领衔主编的的三本数据报告,即《中国大学生成长报告2012》、 《中国大学生成长报告2014》、和《中国大学生成长报告2015》。对BCSPS数据的深度开发,经过一段时间的停滞,我们自2016年以来开始陆续在国内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延续至今。我原本计划用调查数据写一本专著,因为忙于其他杂务,一直未能如愿。本书的出版,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弥补了这一遗憾。
本书精选12篇论文,作者不少曾在我的指导下在港科大社会科学部就读(李骏、李忠路、许多多),或从事博士后研究(李晓光),参与过BSCPS调查的设计和和数据分析。文章有的是他们的博士论文章节发展而来。与复旦大学胡安宁教授在这个项目上的合作也非常愉快,这里一共收录了我们共同发表的四篇文章。这些论文聚焦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与大学经历和劳动力市场表现,对理解中国高等教育内部的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层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我特别感谢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的冯仕政教授在项目初期的参与和对项目一如既往的支持,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王卫东副主任和李丁博士对BCSPC数据搜集和清理的贡献,使得我们这些研究者能够“坐享其成”。王建平博士参与了最初的抽样设计,在此一并致谢。
BCSPS在2013年进行了最后一次追踪调查,此后我们一直希望有机会再跟踪一次,后来因为疫情耽误了几年。好消息是,人大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近来开启了BCSPS又一次追踪调查。课题组期待不久的将来,有很多的成果与大家分享。
吴晓刚
2024年11月2日
纽约曼哈顿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