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写字楼里依然灯火通明。二十八岁的李明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代码。连续三周的加班让他疲惫不堪,升职的机会却依旧遥不可及。茶几上放着早已凉透的盒饭,手机屏幕一亮,是前女友最后一条消息:“你永远都没时间陪我。”他苦笑了一下,脑海中忽然浮现出《
凌晨两点,写字楼里依然灯火通明。二十八岁的李明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代码。连续三周的加班让他疲惫不堪,升职的机会却依旧遥不可及。茶几上放着早已凉透的盒饭,手机屏幕一亮,是前女友最后一条消息:“你永远都没时间陪我。”他苦笑了一下,脑海中忽然浮现出《论语》中的一句话:“欲速则不达。”
公司突然裁员百分之三十,李明惊讶地发现,被裁的大多是那些最听话、最专注岗位的人,而留下的,都是不断学习、敢于跨界的人。他猛然醒悟,自己一直努力成为“专业”的代名词,却成了可以被轻易替换的零件。他想起孔子说的“君子不器”,于是开始自学产品设计和项目管理。半年后,新项目启动,他是唯一懂技术又懂产品的员工,顺利晋升为项目负责人。
升职后的李明开始带团队,却陷入了新的困境。他习惯性地要求下属加班,晚上十点还在发工作消息,团队怨声载道。直到有一天,他听见下属低声抱怨:“李总自己没生活,还不让我们过日子?”这句话让他心头一震,想起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开始换位思考,不再强求别人和自己一样拼命,给予团队更多空间和尊重。结果,团队氛围越来越好,效率反而大幅提升。
李明曾是知识付费的忠实用户,买过无数课程,却越学越焦虑。直到他重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才意识到自己只是在机械地收集知识,从未真正消化。他改变方式,每学一个内容,都问自己三个问题:这本质是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落地?学习时间少了,收获却多了。他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应用,带领团队做出创新项目,获得公司大奖。
他也曾脾气急躁,项目出问题就对团队发火,情绪低落时把压力带回家。结果团队士气低迷,家人也渐行渐远。直到他读到孔子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深受触动。他开始练习觉察情绪,发火前先问自己根源在哪,责任在谁。他还写下“错误日记”,记录每一次失误和反思,避免重蹈覆辙。渐渐地,他成了团队信赖的领导,也修复了与家人的关系。
面对“内卷”与“躺平”的两难,李明一度迷茫。孔子的“过犹不及”让他明白,极端皆不可取。他开始追求平衡:工作时全情投入,下班后彻底放松,培养爱好,陪伴家人。这种节奏反而让他思路更清晰,创造力更强。他懂得了,中庸不是平庸,而是智慧地选择最合适的尺度。
五年后,李明成为科技公司合伙人。每到招聘季,他都会送新人一本《论语》,并在扉页写下:“这是比你早生两千五百年的职业生涯顾问。”那些古老的话语,穿越千年,依然照亮前路。当世界飞速变化,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最朴素的经典里。
来源:妙招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