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随着日本政府签字的生效,侵蚀我国长达十四年之久的侵华战争在此刻画上了句号。
——以历史铭记英雄,以和平守护未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随着日本政府签字的生效,侵蚀我国长达十四年之久的侵华战争在此刻画上了句号。
同年,在更早的4月25日,苏美盟军在易北河的会师,东西两线盟军的成功连接截断了纳粹德国的防线。自此,战争胜利的凯歌一路高唱,最终迫使德国于1945年5月8日无条件投降。当1945年柏林国会大厦的硝烟散尽,这场波及61个国家、吞噬7000万生命的浩劫,人类文明史上最惨烈的战争终于画上句点。在这场风暴中,既有独裁者的狂妄野心,也有普通士兵的血肉之躯;既有外交官绥靖政策的致命失误,更有无数将领以生命为代价铸就的悲壮防线。
为国捐躯的战士们用生命捍卫了国家的荣誉。遗憾的是,个体数量的繁多无法以简短的篇幅来歌颂。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作为军团首领的将军往往也能体现出文明的血性,接下来让我们站在时间长河的下游回溯一下在那段悲惨历史中,在文明碰撞中被战争夺取生命的同盟国的将领们。
1.中国:民族气节的丰碑——张自忠上将
“因为战区全面战事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38师、179师取得联络,即带3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这是张自忠于1940年5月6日深夜写给第33集团军副总司令冯治安的书信,被认为是张自忠的战前“绝命书”。
张自忠生于1891年山东临清的书香门第,自幼熟读《春秋》《左传》,儒家忠义思想深植血脉。1911年加入同盟会后投身军旅,在冯玉祥部历练出刚毅果敢的将风。1933年长城抗战,他率大刀队夜袭喜峰口,以冷兵器逆袭日军机械化部队,砍杀敌军五千余人,缔造“喜峰口大捷”。此战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公报》盛赞其“为中国军人吐气”。1938年临沂保卫战中,他率59军疾驰300里驰援庞炳勋部,与板垣师团血战七日,以伤亡万余人的代价毙敌6000余,为台儿庄大捷奠定关键基础。周恩来评价此役“挽救了台儿庄会战的危局”。
1940年枣宜会战爆发,张自忠将军亲率2000余官兵渡襄河截击日军。临行前致信副将冯治安以明死志。5月16日,部队在长山遭日军万余人合围。面对飞机重炮的狂轰滥炸,他身中数弹却仍持枪督战,直至腹部被刺刀贯穿。弥留之际,他对卫士高喊:“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日军验尸时发现其左臂“尽忠报国”刺青,全体脱帽致敬。
日军在《一位将军之死》的广播报道中记述了张自忠殉国时的情形:“他(藤冈)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然站起,两眼死死盯住藤冈,藤冈一等兵从他射来的眼光中,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头部,他脸上微微地出现了难受的表情。与此同时,藤冈一等兵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起心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这一刺之下,这个高大的身躯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枣宜会战虽以中方失利告终,但张自忠的壮烈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其麾下的第三十三集团军在后续战役中愈战愈勇,成为华中战场的“铁壁”。周恩来曾指出:“张上将之死,为抗战树立楷模,激发无数将士踏其血迹前行。”
将军殉国引发举国哀悼。延安追悼大会上,毛主席题写“尽忠报国”,朱德称其“取义成仁”;重庆北碚梅花山陵园里,蒋介石扶棺痛哭。更令人动容的是,38师师长黄维刚率敢死队三度冲锋夺回遗体,日军罕见停止空袭任由灵柩通行。这种超越政治立场的集体追缅,折射出张自忠将军的精神价值——他用生命弥合了不同政治立场之间的裂痕,更以“武官不怕死”的气节重塑了中国军人的精神气概。
八十余载光阴流转,张自忠的名字早已超越时空,升华为爱国主义的精神图腾。他的气节如星火燎原,照亮一个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的征程。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张自忠将军正是这种精神的化身。”这座用忠魂铸就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历史的苍穹之下,昭告世人:一个敢于为尊严赴死的民族,终将赢得尊严与未来!
2.苏联:传奇的闪电战将军——尼古拉·费奥多洛维奇·瓦杜丁大将
1944年初,苏联红军已从德军手中解放了乌克兰大部分地区,但此时的乌克兰并非一片和平之地。一方面,残余的德军部队仍在局部顽抗;另一方面,乌克兰民族主义游击队与苏联当局的矛盾日益激化。乌克兰民族主义游击队由斯捷潘·班德拉领导的民族主义者组成,其目标是建立独立乌克兰国,既反对纳粹占领,也抵抗苏联统治。
1944年2月29日,乌克兰的寒风裹挟着硝烟,苏联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尼古拉·费奥多洛维奇·瓦杜丁大将正乘车前往前线视察。这位被德军称为“闪电将军”的统帅,刚刚以雷霆之势合围德军两个军。就在全军上下为获得此次战略性胜利欢呼雀跃之时,孰不治,未战死于冲锋向前的军团将军将牺牲于凯旋的归途。
裹挟着胜利之势的车队行至米利亚蒂诺村附近时,300余名乌克兰民族主义游击队突然发动袭击,子弹如雨点般倾泻。瓦杜丁的腿部被击中,动脉破裂,鲜血染红了军装。尽管副官迅速撕开大衣为他包扎,但简陋的野战医疗条件无法止住致命的失血。他被紧急送往基辅医院,奈何最终医生的手术刀最终也未能抵挡住死神的镰刀,瓦杜丁将军在经过40余天的抢救后,于4月15日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43岁。
尼古拉·费奥多洛维奇·瓦杜丁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最具传奇色彩的将领之一。他出生于俄罗斯沃罗涅日州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早年辍学务工。1920年,19岁的瓦杜丁加入苏联红军,次年成为共产党员,从此开启军旅生涯。在俄国国内战争中,他多次与白军交战,因作战英勇被选送至波尔塔瓦步兵学校、基辅军事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等院校深造,逐渐成为擅长大兵团作战的指挥官。
苏德战争爆发后,瓦杜丁于1941年调任西北方面军参谋长,负责列宁格勒战役的防务工作。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瓦杜丁担任西南方面军司令,参与制定反攻计划。同年11月,他率部从侧翼突袭德军,成功切断保卢斯集团军退路,配合苏军完成对33万德军的包围。此役后,42岁的瓦杜丁晋升为大将,成为苏军最年轻的将星之一。
1943年,瓦杜丁指挥沃罗涅日方面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大放异彩。面对德军1200辆坦克的攻势,他沉着部署,以精锐力量突破防线,彻底摧毁敌方装甲部队的战斗力。同年秋季,他率部强渡第聂伯河,解放基辅,为后续战役奠定基础。因其用兵神速,瓦杜丁被冠以“闪电将军”“小土星”等称号,甚至一度能与朱可夫、崔可夫齐名。
瓦杜丁的早逝,让苏联失去了与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比肩的元帅候选人。但他在短暂生涯中展现的军事革新精神,却永久改变了20世纪战争的面貌。他的“闪电战”不仅是对德军的战术反制,更是将苏军从传统消耗战思维中解放的关键因素。正如其墓志铭所刻:“这里安息着一位用头脑而非血肉赢得战争的将军。”
3.美国:因意外与遗憾而陨落的将星——四星上将莱斯利·麦克奈尔
1944年6月,英美盟军登陆法国诺曼底滩头,成功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随后美国第1集团军群司令布雷德利发起“眼镜蛇行动”。所谓“眼镜蛇行动”,其目的是突破德军的前沿防线,占领法国诺曼底大区沿岸的港口。但是最终,事情的发展在总体效果按照预想发展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小插曲。
多架B-24轰炸机偏离目标区,炸弹扔到躲在战壕中观战的麦克奈尔头上,就在现场的布雷德利后来回忆道:“大地在爆炸中颤抖,烟雾遮天蔽日,我们的很多士兵被自己的炸弹炸上了天。不幸的是,一枚炸弹恰巧落在麦克奈尔躲藏的散兵坑内,他的尸体被炸到空中,再落下来时已成碎片,唯一能辨认的是他衣领上的三枚将星。”
是的,盟军前线将领莱斯利·詹姆斯·麦克奈尔中将倒在了友军误投的炸弹下。这场戏剧性的悲剧,不仅为他传奇的军事生涯画上戛然而止的句点,更将一位深谙训练与战术革新的军事家推离了历史聚光灯。
麦克奈尔的军事天赋早在一战期间便锋芒初露。1917年,他随约翰·约瑟夫·潘兴远征法国,担任第一步兵师训练参谋,与未来的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结为至交。这段经历奠定了他对系统性军事训练的执着。战后,他进入美国陆军军事学院深造,1929年毕业后在炮兵部队中稳步晋升,1937年成为第二野战炮兵旅旅长,同年晋升准将,成为美军最年轻的将星之一。
至1940年,麦克奈尔已升任指挥与参谋学院院长兼作战训练部参谋长。他主导的美军训练体系改革,将分散的地方部队整合为统一的地面作战力量,为后来诺曼底登陆所需的百万大军提供了组织基础。1942年,他出任陆军地面部队司令,成为美军机械化转型的核心推手。
1944年7月发动的“眼镜蛇行动”,本应是麦克奈尔军事智慧的巅峰之作。为突破诺曼底僵局,他亲赴前线评估轰炸效果,却因通讯失误导致的悲剧,使他在散兵坑中被己方炸弹吞噬,烧焦的将星徽章成为其辉煌一生最后的证明。麦克奈尔的阵亡震动了美军高层。1954年,他被追授陆军四星上将,成为二战中唯一获此殊荣的阵亡将领。其葬礼上,巴顿、布雷德利等名将亲自抬棺。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其战术遗产。他首创的“机动防御”概念,在冷战期间演变为北约对抗华约装甲洪流的核心策略;而他对情报整合与后勤优化的重视,至今仍是美军联合作战条令的基石。
4.英国:海空双领域落幕的将星——汤姆·S·Ⅴ·菲利普斯
1941年的大西洋宪章会议后,为了应对日本越来越明显的南下压力,英国首相丘吉尔派东方舰队司令汤姆·S·V·菲利普斯上将率领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战列巡洋舰反击号以及航空母舰无敌号去加强远东防御,防范日本人可能的袭击。
英国新加坡情报机构获知了日本舰队自海南出发的消息之后向司令部报告:日本支援舰队由一艘金刚级战列舰、四艘巡洋舰以及二十艘驱逐舰组成。于是菲利普斯上将决定马上动手,奇袭宋卡,如果运气好就在海上歼灭日本舰队。但是直到足足两天后菲利普斯上将才率领Z舰队出动。
所谓兵贵神速,在现代战争战争中,别说是两天,哪怕是一个小时也足够扭转决定战争的走向了。那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因为大英帝国已经无法为自己的舰队提供空中力量的支援了。但是菲利普斯上将还是率领Z舰队出动了,因为其认为“低劣的日本猴子打不过高贵的不列颠贵族”,更因为他认为飞机不可能击沉高大巍峨的战列舰,只可能给皇家海军造成点小麻烦而已。
从结果上来看,其终将用生命作为代价来缝补高傲的种族蔑视产生的影响。失去了空中优势的英国海军最终被一艘日本潜艇发现了这支庞大的舰队,并向日本舰队司令小泽治三郎中将作了报告。收到报告后,小泽治三郎紧急联系远在西贡的近藤信竹,让他派“金刚”、“榛名”两艘战列舰支援。
南海天气多变,一场热带暴风雨过后,Z舰队消失在了迷雾之中。在一片对未知的恐惧和已知的劣势情况下,菲利普斯上将终于心生畏惧准备打道回府了。与此同时,Z舰队的行踪暴露了。随后日本陆军航空兵就像嗅到血腥味儿的鲨鱼一样扑了上来。虽然在反击过程中英国海军表现出了高超的战术素养。但是,英国人毕竟老迈了,他们面对的是自己所没有见过的全新的作战样式——空中饱和打击。很快,英国人撑不住了。次日清晨,还没清醒的温斯顿·丘吉尔接到了海军大臣的电话:“我不得不向您报告,派往南海的舰队被击沉了,菲利普斯殉国了”。
震惊的首相在反复确认情报真实后,流下了泪水。后来在那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丘吉尔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在整个战争中,我从来没有受到那次那样的震惊……,整个太平洋和印度洋上已经没有了美国或者英国的军舰,日本人现在是这片广阔水域的主人,而我们是那么虚弱,那么无遮无掩。”
舰队的损失不仅削弱了英国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力量,还对盟军的整体战略产生了负面影响。新加坡的失守使得英国远东舰队不得不撤退到澳大利亚和锡兰(今斯里兰卡),进一步削弱了英国在该地区的防御能力。
此外,菲利普斯将军的牺牲也引发了对英国海军战略的深刻反思。在珍珠港事件后,英国皇家海军原本计划依靠美国的支持来对抗日本的侵略,但菲利普斯将军的行动显示了英国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对抗日本海军的脆弱性。这一事件促使英国重新评估其在远东的战略部署,特别是在空中支援方面的重要性。
在分析战争相关的话题时,不论我们是否纠结于立场的问题,都能发现一个通俗的道理:百因必有果。资本主义世界的运行规律,始终绕不开“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魔咒。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企图通过《凡尔赛条约》和《华盛顿公约》构建的体系本质上就是英法美对全球利益的再瓜分。德国资源被夺,背负赔款;日本扩张受挫。此前这种“赢家通吃”的强权逻辑,直接导致德、日、意等国经济复苏后必然要求重新洗牌。当经济和军事实力与国际地位的不平等进一步加大,原本试图提升地位的国家,就不免裹挟着极端民族主义走向法西斯道路的极端。同样的,我们或许可以尝试着从法西斯轴心国阵亡的将领身上剥离出造成这场浩劫的底层逻辑。
1.日本:军国主义的恶魔——山本五十六
日本帝国主义海军大将,二战期间担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二战爆发后,美国担心轴心国取胜,不利于自身,所以开始对日本实行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禁运。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美国的禁运让日本陷入了困境。为了阻止美国干涉日本进攻东南亚地区,从东南亚抢夺战略物资,山本五十六火中取栗,策划了珍珠港事件,让美国太平洋舰队元气大伤。同时,这也给了美国直接接入战争提供了借口。此举无疑是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失败的步伐。
美国工业实力强大,只用了半年时间,太平洋舰队就恢复了元气。山本五十六想通过海上决战,歼灭美国的太平洋舰队,谁知,日军在中途岛海战和瓜达尔卡纳尔海战中接连惨败给了美国海军。面对综合实力更强的美国,山本五十六也无力回天,只能目睹日本的失败。1943年4月18日,山本五十六在视察部队途中被美军击落、毙命,这位害得无数人性命的人间恶魔终于在59岁这一年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2. 纳粹机器的牺牲品——费多尔·冯·博克
1945年5月5日,距离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仅剩两天,一架英国空军战斗机在德国北部的基尔公路上俯冲扫射,子弹穿透了一辆敞篷汽车。车内三名妇女与司机当场死亡,仅存的军官身中数弹,最终在奥尔登堡的医院咽下最后一口气。这位军官,正是纳粹德国27位元帅中唯一死于盟军枪弹的费多尔·冯·博克。他的死亡,既是战争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作为传统普鲁士军人的典范,他毕生效忠“元首”的誓
言,却终沦为纳粹暴政的殉葬品。
冯·博克出身于普鲁士军事世家,自幼浸淫于容克贵族的尚武传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低级军官到二战初期横扫欧洲的统帅,他凭借冷静的战术头脑与严苛的纪律性屡建奇功:1939年率军夺取但泽,揭开波兰战役序幕;1940年指挥北方集团军群席卷荷兰、比利时,直捣巴黎,为法国战役的胜利奠定基础。希特勒曾盛赞他为“帝国最锋利的剑”,并于1940年晋升其为元帅。
然而,博克的军事才华与政治忠诚未能换来善终。1941年莫斯科战役的失利引发与希特勒的战略分歧,他两次被解职,最终在战争末期沦为闲职元帅。1945年5月,他携家人随溃退的德军北逃,却戏剧性地死于盟军轰炸。讽刺的是,这位曾叱咤战场的名将,临终前竟未佩戴任何军衔标识,仅以“、普通伤员身份被草草收殓。
博克的悲剧性结局折射出传统普鲁士军人与纳粹政权间在心理层面的复杂纠葛。他从未加入纳粹党,甚至对党卫军的暴行嗤之以鼻,但却狂热拥护希特勒的扩张政策,认为这是“条顿骑士团征服精神的延续”。当反希特勒组织多次拉拢他时,他断然拒绝:“谁反对元首,我就反对谁。”这种矛盾的忠诚,使其在战后评价中备受争议:一方面,他被视为“纯粹的职业军人”,以卓越才能跻身二战德军顶尖指挥官之列;另一方面,他对纳粹罪行的默许与盲从,使其沦为恶行的共谋者。
历史学者指出,博克的命运恰是纳粹机器的缩影——即便如他这般出身显赫的将领,最终也不过是纳粹集权机器中的可替换零件。博克至死坚守的军人荣誉,实则是纳粹意识形态对人的异化:他将自己物化为战争工具,最终在毁灭与荒诞中结束了对“忠诚”的殉道。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如果他能早日明白这点,会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呢
3.荒诞误伤之下陨落的元帅——伊塔诺·巴尔博
1940年6月28日,地中海上空的一声炮响,不仅终结了意大利空军元帅伊塔洛·巴尔博的生命,更以荒诞的黑色幽默为二战史添上了戏剧性的一笔。这位被誉为意大利“空军之父”的军事天才,未倒在敌军的炮火下,却死于自家海军的误击,成为战争史上最高军衔的“乌龙牺牲者”。
当日,巴尔博乘S.M.79运输机飞抵托卜鲁克港视察前线,恰逢英军空袭结束。意大利海军巡洋舰“吉尔季奥号”误将巴尔博所乘的运输机视为敌机,在未明确识别的情况下发射炮弹,致使飞机如“陨石般”坠海。讽刺的是,击落他的并非敌军的高射炮兵,而是自家海军的精锐战舰。
更荒诞的是,意军士兵起初误以为击落敌机而狂欢庆祝,直至收到急电才惊觉“战果”竟是自家元帅。这一误击事件迅速震惊意大利高层,墨索里尼政府虽对外宣称巴尔博“死于与英军空战”,但内部调查显示,通信混乱与敌我识别系统的缺失才是造成该方面军将领被击落的主因。
抛开争议,巴尔博的军事遗产不可忽视。他主导的空军现代化使意大利成为欧洲航空强国。然而,他的陨落也预示了意大利在二战中的溃败:一支连统帅飞机都无法识别的军队,注定难以支撑帝国的野心。
巴尔博的悲剧是战争荒诞性的缩影。它既是对技术缺陷与官僚失能的讽刺,也是对权力斗争的隐喻。正如历史学家所言:“在战争的迷雾中,最致命的子弹往往来自意想不到的方向。”或许彼时巴尔博不会在意这句话,但是当事故发生时他才能幡然醒悟这句话的奥秘。不过,此时他的生命已经不会再给他继续参悟的机会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从回溯历史的轨道中驶出后,对战争理解的视角终于回到了现代。无论是为和平抛头颅洒热血的同盟国军队,还是铸就灾难的轴心国军队。不论其是冲在一线的官兵,还是位居高层的将领。其对战局的掌控程度必然是高于我等21世纪的人们,但是其对战争结果所呈现的规律的把握却不见得高于我们。在硝烟散去之时,幸存的人们尝试去端详和对比战争后的创伤,试图从中找到消灭战争的脉络。
当他们翻阅美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冲绳战役伤亡报告时,同盟国与轴心国将领的牺牲轨迹呈现鲜明对比:美军巴克纳中将死于日军精准炮击,而日军最高将领牛岛满在战败后切腹自尽。这种差异折射出战争本质的残酷——君子坦荡荡,前者为战略目标在正面战场捐躯;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就注定了后者因战略困局被迫自裁的结局。
战争遗产对当代的深远影响,往往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显现。日本防卫省2024年《安全保障白皮书》披露,其现役将领平均年龄比中美同行大4.3岁,这种结构可追溯至二战末期大量青年军官阵亡导致的人才断层。这是我们不禁要发问:这些因恶行造就的恶果到底要归咎于谁呢?
就在帝国主义在为其恶果买单时,我国却在尽最大努力去还原那些被侵略者抹去的历史。中国退役军人事务部统计显示,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数量已不足千人,这使得口述史抢救工程变得愈发紧迫。更具全球性意义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诺曼底登陆海滩与冲绳战役遗址同时列入世界记忆遗产。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客流数据变化,揭示了历史认知的进化轨迹:1937年南京人口锐减至17万,2023年已恢复至942万;纪念馆年访问量从开馆初期的60万激增至2024年的830万。这种增长不仅是城市的重生见证,更折射出整个民族对待历史的态度转变。当最后一任日本731部队军医在临终前向媒体口述罪行,当美国解密档案证实原子弹投放前的预警传单确实存在,这些迟到的真相虽然不能改写历史,却能塑造未来。
历史从来不是幸存的人民单向的悼亡书,在不为人知的角落,世界的包容性同时修复着这一切。那些深嵌在大地里的弹片在雨水冲刷中正悄然与大地融为一体;见证过血腥屠杀的南京城墙砖缝里萌发出了和平的繁花;大马士革防空洞传出的古老诗篇从未中断;卢旺达万人冢旁破土的新苗也在茁壮发芽……这些倔强的生命构成了对抗战争暴力的包容性。
和平也从不是历史自动书写的结局,而是亿万个冤死亦或是幸存的灵魂共同铸就的和平城墙。纪念馆的玻璃展柜可以是瞭望塔,瞭望遥远却又不远的曾经;战斗机的金属翅膀也可以是翱翔的双翼,他们终能学会与鸽群共舞;所有曾被泪水浸泡的土壤终将在人们虔诚的祷告中成为培育和平与未来的沃土。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今天战争也从未远离,但是铭记历史不是单纯的记住仇恨,而是记住那痛苦的回忆,以免重蹈不幸的覆辙。人性中不只有恶,唯有将记忆锻造成剑鞘,才能在砥砺前行的路上,永远守护人性最善意的光芒。正如即将走出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时导游说的那般:“记住你所看到的!但是你不能停下脚步!要往前走!别回头!前面有光,有国泰民安!”
参考文献
【1】《79年前的今天,日本无条件投降!》.东部战区【2】《“八·一五”日本投降 综合资料》.抗日战争纪念网【3】《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档案(1937-1945)》.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编纂.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4】《革命烈士名录(1949-1955)》. 国务院民政部编. 人民出版社
【5】《苏联卫国战争史(1941-1945)》. 苏联国防部编. 莫斯科军事出版社
【6】《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太平洋战场》. 美国陆军部编. 美国国防大学出版社
【7】《诺曼底战役:误伤事件与战术改进》. 美国国家档案馆解密文件. 美国国家档案局【8】《英国远东舰队作战报告(1941-1945)》. 英国国家档案馆编. 伦敦皇家海军出版社【9】《日本靖国神社内的甲级战犯们》.中国中央电视台【10】《日本帝国衰亡史》【11】《纳粹德国陆军档案(1939-1945)》.德国联邦档案馆编. 柏林历史出版社【12】《意大利海军部解密文件(1936-1945)》. 意大利海军部编. 罗马军事档案局【13】《中国抗日战争史》.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14】《美国陆军战史:欧洲与太平洋战场》. 美国陆军历史中心编.华盛顿政府印刷局【15】《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温斯顿·丘吉尔著.吴万沈等译.南方出版社
来源:热情的逗狐狸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