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刷到老家邻居发的朋友圈,配了张满是谷物的照片,文案写着“忙到天黑,入账780”。我私信问他做啥生意这么赚,他说就是帮村里人做“农产品代加工”,磨粉、脱粒、做豆腐这些活。可他接着叹口气:“村里20来岁的小伙子,宁愿在城里送外卖赚四千,也不愿回村干这个,说太
前几天刷到老家邻居发的朋友圈,配了张满是谷物的照片,文案写着“忙到天黑,入账780”。我私信问他做啥生意这么赚,他说就是帮村里人做“农产品代加工”,磨粉、脱粒、做豆腐这些活。可他接着叹口气:“村里20来岁的小伙子,宁愿在城里送外卖赚四千,也不愿回村干这个,说太‘土’了。”这话让我挺有感触,农村明明有这样接地气又能赚钱的活,为啥年轻人都躲着走?今天就把这门冷门生意的门道和年轻人不愿干的原因说透,或许能让大家看清农村创业的另一面。
先说说这门“农产品代加工”生意到底是咋回事,为啥能一天赚七八百。其实它本质就是帮农户处理自家种的粮食、果蔬,解决“农户没时间干、没工具干”的难题。比如村里人种了红薯,自己磨粉又费力气又磨不均匀,就会找代加工的人;收了玉米要脱粒,用手剥太费时间,机器脱粒又快又干净,农户也愿意花钱请人。
这生意的盈利模式很简单,按“加工量”收费,不同项目价格不一样。像玉米脱粒,一斤收5分钱,一天脱2000斤就能赚100元;红薯磨粉一斤收2毛钱,磨3000斤就是600元;要是做豆腐、粉条这类复杂点的,一块豆腐收1块钱手工费,一天做50块就是50元。农忙的时候,农户订单扎堆,手脚麻利的人一天能同时干好几样活,比如上午脱粒、下午磨粉、傍晚做豆腐,算下来赚七八百真不是夸张。
而且这生意投入特别低,对农村人来说门槛几乎没有。一套小型脱粒机、磨粉机加起来也就一万二三,做豆制品的简易豆腐机几千块就能买到,总成本不到两万。场地更不用愁,自家院子扫干净就能用,水电都是家里现成的,不用额外租门面、付租金。我邻居说,他去年春天开始做,头两个月主要帮周边农户加工,赚的钱刚好够还买机器的成本,从第三个月开始纯盈利,现在每个月平均能赚一万四,比之前在镇上工厂上班强太多。
更关键的是,这生意几乎没有“淡季”。农忙时处理新收的粮食,农闲时农户就会加工储存的干货,比如把黄豆做成豆腐、把大米磨成米粉,还有人会提前加工过年要用的食材,所以一年到头订单都不断。不像有些农村生意,比如卖水果、卖蔬菜,受季节影响大,忙一阵闲一阵,这门代加工生意能保证稳定收入。
可就是这样一门“低投入、高收入、稳订单”的生意,村里的年轻人却没一个愿意干。我专门问了同村几个20-30岁的年轻人,总结出三个最真实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觉得不体面,没面子”。年轻人大多觉得这活“又脏又累又土”,每天要和粮食、泥土打交道,机器一转满是粉尘,衣服上总会沾着碎渣和污渍,忙完一天浑身都是汗味。他们宁愿在城里送外卖、做客服,哪怕工资只有三四千,也觉得“在城里工作、穿干净衣服”更体面,不想回村被人说“没本事,只能干苦力”。
第二个原因是“嫌累,吃不了苦”。做农产品代加工看着是用机器,但也需要体力支撑。比如搬粮食要靠手扛,机器操作要一直站着,忙的时候从早上六点干到晚上八点,中间只能抽空吃顿饭,腰和肩膀都得扛得住。年轻人大多习惯了城里相对轻松的工作节奏,比如在办公室坐班、送外卖能灵活休息,面对这种需要长时间体力付出的活,大多会打退堂鼓。
第三个原因是“没长远眼光,觉得没前途”。年轻人总觉得这门生意“没发展空间”,就是“帮人干活的苦力活”,赚的是辛苦钱,没法像开公司、做电商那样“做大做强”。他们更愿意去尝试看起来“有前景”的行业,比如直播带货、开网店,哪怕初期不赚钱,也觉得“未来有机会赚大钱”,而看不到代加工生意“稳定、风险低”的优势。
其实反过来想,这门生意对年轻人来说,未必没有升级的空间。比如可以把加工好的农产品包装成“农家特色产品”,比如手工红薯粉、现磨玉米面,通过电商平台卖给城里人;还能提供“定制化服务”,比如按客户要求磨细粉、做无糖豆腐,提高收费标准。可惜大多数年轻人只看到“辛苦”的表面,没看到背后的潜力。
说到底,农村不是没有赚钱的机会,而是很多年轻人对“农村生意”有偏见,既放不下“体面”的执念,又吃不了“辛苦”的亏,还缺了点“发现机会、踏实做事”的心态。像李叔这样的老一辈,凭着肯吃苦、肯琢磨,把不起眼的小生意做成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这其实也是一种本事。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农村这门代加工生意值得做吗?如果是你,会愿意回村干这活吗?要是你有农村创业的想法,还有哪些好思路?欢迎在评论区聊聊,让更多人看到农村生意的可能性。
我是知足常乐,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