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遗憾,都是另一种成全——著名杂文家鄢烈山莅临抱朴书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6 18:15 1

摘要:鄢文龙:江西丰城人,作家,教授,学者,江西省高考语文命题人。今日头条专栏作者。曾任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语言学教授。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师从著名音韵学专家刘晓南先生,著名修辞学家吴礼权先生。中国思辨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修辞学会副秘

作者简介

鄢文龙:江西丰城人,作家,教授,学者,江西省高考语文命题人。今日头条专栏作者。曾任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语言学教授。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师从著名音韵学专家刘晓南先生,著名修辞学家吴礼权先生。中国思辨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修辞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中国模糊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委员会常务理事。出版学术专著19部,其中,代表作有散文集《月点波心》《月在波心》;长篇小说《相爱,只为情》(又名《庄生晓梦》),短篇小说《领养》(又名《非婚生育》);文学评论《颠覆与超越——史铁生文学作品的修辞化生存》;传记《晚唐巨擘郑鹧鸪》《姚勉评传》《周德清评传》。

所有遗憾,都是另一种成全

——著名杂文家鄢烈山莅临抱朴书院

洞若(鄢文龙)

鄢烈山先生,从我读高中开始,就在《杂文选刊》等杂志,经常读到他的文章,从此植入了我的记忆。

原来,他是湖北仙桃人,竟然是宗亲

原来,他是著名杂文家。还是知名的时评家。

原来,他就在南方报业集团担任《南方周末》的总编助理。

原来,他的《一个人的经典》,获得全国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先生的杂文,以尖锐的批判性和深切的现实关怀著称,其作品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批评往往结合历史、哲学和制度分析。旨在挖掘问题的根源,其思想的深度,使他的杂文超越了简单的情绪宣泄,独具建设性,文风犀利,语言精准。

他是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代表,继承了鲁迅以来的杂文传统,更注重理性分析与制度建构。

可是,一直遗憾未能谋面,促膝闲谈。

昨天,著名杂文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鄢烈山先生夫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作家邓醒群夫妇一行,从广东到江西,从萍乡市芦溪县十八湾国家森林公园凯迪部落羊角湾森林驿站出发,来到宜春观澜湖畔别墅区我的“抱朴书院”。

一场久盼的遗憾,终于以特殊的相会而如约成全。

我们一起欣赏观澜湖畔的粼粼波光;

我们一同品饮广西六堡茶,红浓陈醇,一享槟榔之香;

我们一览洞若工作室的精品藏书,算不上丰富,只是两万余册而已。

我们共赴代表袁州文化的“袁州宴”。短短半天时间的接触,我发现了先生的一个人生生活哲学,持行“四不”主义,不喝茶,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辣。

这么炎热的秋日,他从广东来,来到萍乡市芦溪县十八湾国家森林公园凯迪部落羊角湾森林驿站,从城市中心来到了乡村,享受的是乡村的原生态。

之后,我们便冒着户外38度高温,参观了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谯楼。

遗憾的是恰逢周一,没有开放,只好管窥。本来还想带他们去参观袁山的“昌黎阁”和中山路的老街,只是太阳一直热情的狂吻着我们的脸,只好遗憾的放弃。

好在所有的遗憾,都将以另一种形式成全。

回家的路上,打开豆包,查看了一下邓醒群先生的简历,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作品散见《诗刊》《星星》《羊城晚报》等多家报刊杂志,出版诗集《生命的行者》等,好像他一生就在诗歌里筑造自己的巢穴。此外,他还爱好摄影,曾举办以客家民居为主题的“诗意乡村个人摄影展”。

这么炎热的秋日,他们从广东来,来到萍乡市芦溪县十八湾国家森林公园凯迪部落羊角湾森林驿站,从城市中心来到了乡村,为的只是单纯享受乡村的原生态。

他们一个个都很低调,低调得就像弯腰的稻穗。弯出了姿态,弯出了硕果,弯出了高风亮节。

晚上休憩的片刻,想起了烈山先生的很多细节:

先生慨然允许为我的首部散文集《月在波心》作序,并介绍著名书法家朱墨先生为我题写书名。

在序言的结尾,似乎表达了这样一层旨意: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我们践行了严歌苓的一句名言——“成功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勤奋。”

记得疫情期间,先生送了我三本大作:《威凤悲歌:狂人李贽传》《我们这些人的幸与不幸》《江山如有待》。

孟德斯鸠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大多数作品中,我看到了写书的人;而在这一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思想者。”

我恰好也在细读先生《威凤悲歌:狂人李贽传》中,读出了先生的思想。

先生深知,对一个思想家的尊敬,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让他的思想抖落历史的尘垢而大放光彩。

李贽曾经有言:“狂者不蹈故袭,不践往迹,见识高矣,所谓凤凰翔于千仞之上,谁能当之?”而李贽正是这样一只在精神宇宙翱翔的凤凰。

《我们这些人的幸与不幸》,是先生的首部回忆录,重温的是一个甲子的苦乐年华,折射出的是一代中国人的荣辱悲歌。

《江山如有待》,是先生的又一本游思杂记。他在读无字之书,观古今之变;他从旅行中来,到历史中去;他寄情山水,修心养志;他始终在行走,让思想流得更远。

在我的抱朴书院里,有他的题词:“见素抱朴,苏世独立”,这是对我最好的激励。

王尔德说:“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似乎,先生的处世,与之异口同声。

当我邀请先生在我的洞若工作室书桌前合影留念,临走时还特意问我有没有把那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剑珍藏拍上,看来文化人就是文化人。。

饭桌上,先生对刘白羽、梁晓声和余华谈论得更多,从聊天中,我听出了先生更多的言外之意。

与“大家”的接触,交流,碰撞,我只愿醉倒在河床,管他多晚,醒来时酒杯里装着日出。

从此,没有遗憾。

2025年9月16日写于抱朴书院洞若工作室

来源:鄢教授的退休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