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罗永浩一条微博,把“预制菜”这个原本不温不火的词,推上了热搜。他说自己在西贝吃饭,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贵,体验“恶心”,呼吁立法必须标注。第二天,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火速反击,坚称“我们没有一道预制菜”,并喊话要起诉罗永浩。罗永浩不服,立马悬赏1
9月10日,罗永浩一条微博,把“预制菜”这个原本不温不火的词,推上了热搜。他说自己在西贝吃饭,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贵,体验“恶心”,呼吁立法必须标注。第二天,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火速反击,坚称“我们没有一道预制菜”,并喊话要起诉罗永浩。罗永浩不服,立马悬赏10万征集证据,西贝则用“罗永浩菜单”回应,一场餐桌上的战争,迅速变成了席卷全网的舆论风暴。
但这场风波早已超出“谁对谁错”的层面,背后其实是关于预制菜标准、食品科技和消费者信任的三重较量。
西贝最先拿出的“挡箭牌”是:国家标准里,我们不属于预制菜。问题就出在这里——国家的定义,和消费者心里的认知,压根不是一回事。
中国对预制菜的正式分类,最早是2022年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标准,把它分为四类:即食、即热、即烹、即配。这其实跟美国的3R标准类似(Ready to Eat、Ready to Heat、Ready to Cook),是工业化食品的一种分类方法。
但消费者理解的“预制菜”,更简单粗暴:只要不是“当天新鲜、店里现炒”,那就是预制菜。尤其是那些加了调味料、保质期动辄几个月甚至一年的,哪怕是中央厨房做的,也逃不过“预制菜”的质疑。
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终于出手,给出了更清晰的定义:只要是经过预加工、调味甚至预烹调的菜肴,不管是谁做的,只要是预包装,哪怕不加防腐剂,也叫预制菜。
唯一的“豁免”:清洗、切配为主的净菜,和包子馒头、糕点这类速冻主食,不算。问题是——中央厨房做的预调味牛肉条、18个月保质期的花菜,这些,在消费者眼里根本“洗不白”。
许多餐厅、甚至品牌方会说:我们没有加防腐剂,靠的是高温杀菌、真空包装、急速冷冻,这些都是现代科技。没错,这些技术本身没问题,欧美和日本早就用得炉火纯青。
比如121℃高温杀菌后的软包装食品,保质期可以长达半年甚至一年,跟传统罐头工艺没什么两样。再比如-18℃冷冻链条,能安全存储预制菜几个月,营养损失也有限。
问题是,你没告诉消费者这些细节。消费者不是怕科技,而是怕“被蒙在鼓里”。尤其是明明点了“铁锅炖”、“手工水饺”、“现炒牛柳”,结果端上来的,是工厂统一配送的预包装产品。这时候,哪怕原材料合规、技术先进,也无法掩盖“被欺骗”的愤怒。
更何况,很多国产预制菜的冷链体系远比日本落后,运输中断、温度波动,都会引发食品安全隐患。消费者怕的,不是科技,而是“科技与狠活”背后那点不肯说清楚的“套路”。
预制菜本身不是原罪。它节省了时间、降低了成本,也让中餐标准化成为可能。但消费者走进一家餐厅,不只是为了吃饱,更是一种信任交换。
当你在店里看到明档厨房、烟火气十足的厨师,点了一桌“现炒”的菜,结果后厨只是简单加热一包包预制好的菜肴,这种“心理落差”才是真正的杀伤力。
这就是为什么老乡鸡能赢得好感——它是第一个公开标注哪些菜是预制的,消费者反而觉得它“有诚意”。而像西贝这种原本靠“健康、手作、西北味”起家的品牌,一旦被揭穿“你也在用预制菜”,就会被骂得更狠。
餐饮行业如果不主动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预制菜只会变成一个个品牌的“定时炸弹”。
这次罗永浩和西贝的争执,谁赢了?从舆论上看,罗永浩确实带动了消费者的不满情绪。但站在更高的角度看,这场风波真正推动的,是预制菜行业的“透明革命”。
中国的餐饮行业,早晚要面对一个现实:工业化的效率,与人情味的体验,如何找到平衡?标准要统一、科技要进步,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告诉我,你到底做了什么。
因为,消费者不是不接受预制菜。他们只是,不愿意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当成“冤大头”。
用不着一上来就立法,只要你愿意坦诚,哪怕是一句“这道菜为中央厨房预加工”,消费者中也有人会选择买单。但如果继续遮遮掩掩、打擦边球,任何品牌迟早会重蹈西贝的覆辙。
所以,别再争“你是不是预制菜”了。你只要告诉我实话,其它都可以商量。
来源:亓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