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北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人种分布,以及先秦时期古籍对东北的记载。我们说,在中原的视角下,当时把东北人划到了东夷的分支里,叫 “东北夷” 或者 “北夷”,并且按照生活地域的不同,又分成了 “九夷”—— 九种夷。
第二集《东北简史》
东北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人种分布,以及先秦时期古籍对东北的记载。我们说,在中原的视角下,当时把东北人划到了东夷的分支里,叫 “东北夷” 或者 “北夷”,并且按照生活地域的不同,又分成了 “九夷”—— 九种夷。
事实上来讲,“九夷” 从今天的历史和社会学来看,可以分成四大族系。这四大族系从南到北分布,我们逐一来讲。
一、南边:华夏族系(与中原关联最密)最先说南边的华夏族系。它离中原近嘛,离河北、山东比较近,实际上东北里边也包括中原的华夏族系。这华夏族系呢,主要在河北、内蒙、辽宁交界那一带,并且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也认为,这一带是商族的发源地 —— 商族发源地不就是嘛,它属于东夷,东夷的一个杰出代表,活动在山东、河北、辽宁这一带。
所以说,我们也说在这一带,最开始在商朝的时候,就封了孤竹国、令支国,包括箕国呀,还有个韩侯国,都是在辽西、河北,也就是内蒙蒙东这块交界处。
周代的时候,大家不用说了,周代那个燕国,是召公姬奭的封地。燕国不光是管河北(都城在北京),还包括整个河北,以及辽宁的西部这部分。
再一个,周代时候大家可能更熟悉的就是箕子朝鲜,回头我们会把箕子朝鲜做一个专题,跟大家去探讨。
二、西边:东胡族系(草原与大兴安岭间的族群)东北东边是大海,西边则通过大兴安岭与草原隔开,西边这一支就是东胡族系。东胡族系在草原和大兴安岭之间,也就是咱们东三省和内蒙的交界处。
东胡族系最早的一拨人是谁呢?就是大家听说的山戎。7000 年前呼伦贝尔草原不就开始有人了吗?山戎就发源于呼伦贝尔。他们最先开始南下,骚扰燕国、邢国,结果在春秋时候,被齐桓公一顿胖揍 —— 那就是山戎,他们属于东胡系。
但大家真正常听到 “东胡” 这个名字,是到匈奴时期。战国后期、秦朝的时候,还有西汉初期,不是有冒顿单于攻打东胡吗?包括 “东胡” 这个名字,也跟匈奴有关:我们把匈奴叫做 “胡”(胡人、胡闹的 “胡”),东胡就是 “匈奴东面的胡”。匈奴在草原上,东胡就在草原的东边一带,实际上就是呼伦贝尔以东,他们那个时候总欺负燕国嘛。
所以到战国的时候,还有一个故事叫 “秦开却东胡”—— 秦开把东胡打得够呛,打完之后还 “拓野二千里”。现在我们在沈阳浑河边,还有秦开的塑像。秦开的故事呢,我们也可以之后做一个专题来讲。
关键是东胡被匈奴打惨之后,就分裂成两支了:一支叫乌桓,一支叫鲜卑。乌桓在南边,大兴安岭南边;鲜卑在大兴安岭北边,都被冒顿打得跑山里边去了。
乌桓待的地方是兴安岭南面的乌桓山,就在辽吉黑和内蒙的交界处,西拉木伦河以北、大兴安岭以东的地方。但这乌桓也没什么实力,到三国的时候,被曹操一顿胖揍。大家知道,被曹操揍完之后,乌桓就迁到中原了;在那之前,霍去病也揍过乌桓,后来还把乌桓迁到河北一带,设了个 “乌桓校尉”,让他们替中原守边境。到曹操时候,是彻底把乌桓给灭了 —— 当时张辽去把乌桓彻底打败的,乌桓当时就在现在的朝阳,也就是辽西那一带,正是红山文化的核心区域。大家想一想哈,中国文化是有传承的,乌桓就待在辽西喀左、朝阳、赤峰那一带。
那北边的鲜卑,大家知道,后来可就辉煌了。在匈奴被汉朝打跑之后,鲜卑从北边的大兴安岭里出来,南下填补了草原的空白,再进一步南下,把五胡十六国的政权都给灭了,建立了北魏。当然,在北魏之前,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鲜卑就已经很厉害了:东边的东部鲜卑(慕容鲜卑)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建北魏的这波是拓跋鲜卑,来自北边;鲜卑还有一支很大的,就是宇文鲜卑,后来往西去了陕西,建立了西魏、北周。后来杨坚把外孙子的位子篡了,建了大隋朝之后,宇文鲜卑就散了。宇文鲜卑散了之后,又分成了契丹、奚,包括蒙兀,也跟宇文鲜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 蒙兀就是后来的蒙古。
契丹大家知道,建了大辽,就是耶律阿保机他们;奚没建什么政权,但一直跟着契丹一起发展。室韦则是在嫩江那一带,宇文鲜卑被收拾之后,他们一直在北边忍着,慢慢发展,待在大兴安岭里。一直到元朝的时候,也就是南宋时期,他们才发展起来,开始向草原进军。大家知道,成吉思汗出生的时候,赵构还活着呢,他们也是从大兴安岭里走出来的,最后建立了蒙元帝国 —— 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政权,而这蒙兀,根儿上其实也是东胡族系的。
三、腹地:秽貊族系(辽吉黑平原的核心族群)中间这部分,就是辽吉黑平原的地方,是大家说的秽貊族系。“秽貊” 那俩字挺复杂,还带反犬旁,这是当时中原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歧视,总给人起带反犬旁的名字。
秽貊族系其实最开始是两个族系:北秽、南貊。
北边的叫秽族,“秽” 据史书记载,是指像海豹、娃娃鱼这类东西,当时中原瞧不起周边民族,总拿这些动物给人起外号。这个秽族,当时就生活在松嫩平原上,松花江、嫩江这一带,基本上在吉林的东边、朝鲜的北边,再往北就是黑龙江的肃慎了。
还有一个是南貊,南边的叫貊族,“貊” 也是一种动物,类似鹿(东北鹿科动物多嘛)。貊族挺有意思,他们应该是北狄的分支。春秋战国时候,赵武灵王搞胡服骑射,总跟北狄打架;晋国、赵国也经常跟北狄打架,这貊族本来就生活在中原的北边,相当于河北、山西的北边,还有内蒙的南面这一带。但因为靠近秦国、晋国、赵国、燕国,经常被中原胖揍,揍完之后,一部分融入到汉族里来了,一部分被打跑了,就跑到东北去了,基本上在辽宁的东边、吉林的南边 —— 这下就和北边的秽族成邻居了,也就是 “北秽南貊”。
但这两个族呢,因为南貊跟中原接触多,比较先进、发达,总欺负北边的秽族。到了汉朝的时候,这俩基本上就统一到一块了,北秽南貊变成了一个秽貊族。虽然说是统一了,秽族还是被南边的貊族欺负,因为南边人更先进。但也正因为这种融合,南貊带来了农耕文化,而北秽本来是渔猎、游牧为主 ——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东北和纯草原还不太一样,秽貊族不是像草原民族那样只靠游牧,东北这边渔猎、游牧、农耕都有。
就这个秽貊族,到了西汉初期,建了一个非常牛的国家 —— 扶余国。为什么说它牛?因为它存在了 700 多年。最开始扶余国是在吉林市建国的,后来被鲜卑一顿胖揍,迁到了农安,一直到南北朝的公元四百九十几年,才被高句丽灭掉。
那高句丽是怎么回事呢?其实高句丽跟扶余国是一伙的,先有的扶余国,后来从扶余国里分出来一拨人 —— 因为内部权力斗争,史书这么记着 —— 从吉林市往南跑,跑到了辽宁的本溪桓仁,在那建立了高句丽国。据说建高句丽国的,还是扶余国的王子,从吉林跑到辽宁南下建的国。后来高句丽又迁了两次都:第一次迁到国内城(吉林集安),第三次迁到了平壤,地盘不断扩张。
高句丽国是在公元前 37 年建立的 —— 公元前 37 年,离王莽篡汉(公元 8 年)也不远了,就在王莽之前。它最开始在本溪,然后到集安,再到平壤,一直到唐朝 668 年,被唐朝和新罗一起给灭掉,高句丽就不复存在了,族人融入到汉族里来了,它也存在了 700 多年。实际上,秽貊族建立的这两个国家挺厉害的,一个扶余国,一个高句丽国,都发源于吉林和辽宁,最后都是被灭掉的。
四、北边:肃慎族系(白山黑水间的 “后劲” 族群)真正最牛的,其实是肃慎族 —— 也就是后来的女真族。他们在更北边,我们总结一下:南边是华夏族,西面是东胡族,中间是秽貊族,北边就是这个肃慎族。
肃慎族那可早了,按理说他们属于通古斯族,语言是通古斯语,但有专家讲,东北这边游牧、农耕、渔猎混在一块,族群之间不可能分那么细。我们一提到肃慎族,就说他们 “战斗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 白山是长白山,黑水是黑龙江,更多指的是吉林的北边、东北边,还有黑龙江这一带。
史书上对肃慎族的记载也很早,据说在周武王的时候(西周),肃慎族就曾经给周武王进贡 —— 大老远来进贡,有好处啊,能从中原王朝得到大量赏赐。当时他们进贡的是一支箭,箭杆叫 “楛矢”,箭头是石头的,叫 “石砮”,合起来就是 “楛矢石砮”。
这个事记录在《国语》里,《国语》是左丘明写的(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里面记了一个小故事:说肃慎的酋长当时给周武王进贡了这么一套箭(木头杆、石头箭头),周武王挺高兴,后来把这箭当嫁妆了 —— 他有个大女儿叫大姬(“姬” 是周朝的国姓,女字旁那个姬),把大姬嫁给了陈国的陈公满,就把这箭作为嫁妆给了陈国,而且箭上还刻了字:“肃慎氏之贡矢”(肃慎族贡给我们的箭)。
到了陈国之后,这箭就一直放在库房里,没人知道是咋回事,一晃就到了春秋末期 —— 周朝一共 800 年,这都过去七八百年了。当时孔子周游列国,正好到了陈国,陈国的陈惠公听说孔子来了,挺高兴,就说:“我现在有个难题,请你帮我解释解释。” 孔子去了之后,陈惠公就说:“我有一天在院里看到飞来一只大鹰(隼),被箭射了,掉在我院子里,我一看这箭不认识,你给我说说这箭哪来的?”
老夫子还能被难住吗?老夫子多有学问啊!他就把前面我说的故事讲了一遍:“这是当年肃慎族给你们老祖宗周武王进贡的箭,后来作为嫁妆嫁到你们陈国的。” 陈惠公将信将疑,到库房一翻,还真有这箭。春秋时候《国语》写的这个故事,其实只能作为一种佐证,证明很早以前我们就对肃慎有所了解,知道他们远在黑龙江的白山黑水之间。
当然了,肃慎族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名字:先秦的时候叫肃慎,汉魏的时候叫挹娄,南北朝的时候叫勿吉,再往后,到隋唐的时候,就叫靺鞨(其实以前不叫靺鞨,叫 “mò jié”,现在这俩字我们念靺鞨)。
隋唐不是把高句丽给打废了吗?高句丽没了之后,东北出现了权力空白,这时候勿吉(已经叫靺鞨了)就南下填补空白 —— 跟草原上族群填补空白一样。当时的靺鞨分成七大族,其中有一支叫粟末靺鞨,他们南下之后,因为高句丽已经没了,就建立了渤海国。
渤海国是肃慎族第一次建立政权 —— 原来他们都是游牧部落,这是第一次建政权。渤海国的建立,也标志着东北的第一次发展高峰。为什么这么说?之前的扶余国、高句丽国,还比较原始,更像部落联盟,但渤海国不一样,它 “全盘唐化”,跟唐朝学得一模一样:派了大量遣唐使,在牡丹江建起城池,官制、经济政策等等,都跟唐朝学,完全就是个 “小唐朝”。也正因为学唐朝,它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特别发达,更主要的是,渤海国的外贸特别发达,经常跟朝鲜、日本做生意。可惜的是,到了 926 年,渤海国被契丹给灭了 —— 耶律阿保机灭的,还把渤海国改名叫东丹国(东部的契丹),派他儿子去东丹国当国王。
虽然渤海国被灭了,但整个靺鞨族没被灭。再接下来到了宋朝,北宋的时候,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大金国 —— 这时候靺鞨已经不叫靺鞨了,叫女真(也有叫女直的)。大金国是渤海国之后,东北人的第二次发展高峰,大金国当然非常先进了,所以后来有 “金以儒亡” 的说法 —— 它已经汉化得很彻底了。也正因为汉化太彻底,大金国最后被蒙古给灭掉了。在中原这部分的女真,当时大金跟南宋以淮河为界,这部分女真就融入汉族了;但在东北老家的女真,还潜伏着,一潜伏就是 400 年。
400 年之后,就是努尔哈赤他们了。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后来皇太极改成大清,再到顺治和多尔衮入关,统一了全中国。女真是继元朝之后,第二个从东北走出来的少数民族,在全国建立了全国性政权。
实际上东北土著大致分这么四类:南边多与华夏族相关,尤其和商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西边是东胡族系,涵盖鲜卑、乌桓等;中间是秽貊族系,建立过扶余国、高句丽国,影响至朝鲜半岛北部;北边是肃慎族系,最终建立了大金与大清。从这四个族系的发展来看,他们一直在与中原发生各种各样的互动,这些事,我们接下来都会一点一点跟大家介绍。
来源:袁瑟辉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