坨坊金蕊富乡民——记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坨坊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0 11:05 1

摘要:经过蜿蜒入村的柏油马路,路旁两侧的文化墙面令人动容,“小黄花,大产业”、忘忧农场、忘忧驿站……这里流转着致富的密码,吟唱着致富的歌谣。这座位于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的普通村落,正全力破译黄花致富密码,谱写出“特”“优”农业与数字经济共鸣的致富协奏曲,每寸土地都涌动

站在坨坊村口,碧水蓝天下,这个位于晋北大地的小村落正尽情舒展羽翼,蓄势振翅腾飞。

经过蜿蜒入村的柏油马路,路旁两侧的文化墙面令人动容,“小黄花,大产业”、忘忧农场、忘忧驿站……这里流转着致富的密码,吟唱着致富的歌谣。这座位于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的普通村落,正全力破译黄花致富密码,谱写出“特”“优”农业与数字经济共鸣的致富协奏曲,每寸土地都涌动着振兴的热望。

坨坊村党群服务中心

黄花绽放:从乡野小黄花到“致富金蕊”

“那时候,村里乱得就像一团麻。”几位老人坐在一起,聊起以前的坨坊村时感慨万分。那时,坨坊村的村集体砖厂经营不善,一时之间,村集体经济发展陷入困局。坨坊村的未来该何去何从,成为困扰大家许久的一个难题。

那年春天,现代版“凤还巢”在坨坊村上演,岌岌可危的乡村有了新希望,村民们每每谈到都记忆犹新。一位在坨坊村土生土长的村民在生意最红火的时候,毅然决然放弃城里的生活,回乡竞选村支书。当时,村民们半信半疑:“这后生能行吗?”但掷地有声的“军令状”打动了村民:“三年让坨坊摘掉‘穷帽子’,五年让坨坊换新颜!”村民们沉寂的心再次被鼓舞,他们获得了重新出发的勇气。

乡野小黄花成了“致富金蕊”

政策托底为坨坊村的发展筑牢根基,坨坊村紧抓政策机遇才得以完成蜕变。黄花药食同源,是养生佳品,经济附加值显著,但采摘期短、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等原因,限制了当地黄花产业的长足发展,规模化种植黄花对于当时的坨坊村无异于天方夜谭,家家户户想的都是守着自家的土地种点黄花就够了。直到乡村振兴的春风吹进雁门关,政策性保险如同甘霖雨露,适时安抚了村民们忐忑不安的心,坨坊村的黄花产业也真正迎来了属于它的破茧时刻。

如今,在坨坊村广袤的土地上,最耀眼的莫过于那片黄花。每年盛夏,金黄色的花朵随风摇曳,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游览、观光。

“现在,黄花可是咱们的‘金疙瘩’!”村民们一边在田间采摘,一边自豪地说。坨坊村种植黄花已有百年历史,可直到2015年,坨坊村黄花产业才正式步入正轨。在政策的托底下,村里引进了优质黄花品种“大同黄花”,并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黄花产业迎来了新生。

为了满足黄花在生长关键期所必要的水源供应需求,村内及时配备了滴灌设施,黄花产业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以前老一辈人种黄花全靠天吃饭,现在可不一样了,黄花也喝上了‘自来水’!”村民指着田间的现代化滴灌设施说:“村里给我们配了滴灌设备,还定期请来农技专家指导,黄花产量和品质都提高了。”如今,坨坊村的黄花亩产节节攀升,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可以增加上千元。

等到黄花快要成熟时,村民们日夜守在田间地头,做足了丰收前的准备。随着现代化智能水肥车沿着田垄纵横交错,滴灌带如毛细血管般渗透每寸土地,为小黄花注入活力。村民们在地头笑着说道:“现在浇的是‘增产水’,追的是‘致富肥’,就等黄花变成‘金条条’咧!”

科技的关怀贯穿坨坊村小黄花产业发展全过程。黄花生物科技强势入村,带来了科技的种子。

此前,大同黄花的生长在八月就画上了句点,而今大不一样,小黄花迎来了科技“及时雨”。在冷链仓库里,冰鲜黄花泛着盈盈的草木香;冻干生产线上,小黄花花蕾正凝成琥珀色的“黄金粒”;文创车间里,小黄花摇身一变,成了精致的护肤品,一批批黄花面膜、护眼精华正等着包装成箱。这是一条充满希望的黄花产业链,它不仅让一朵花的价值飙升,更催生出许许多多的新岗位。村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奋力追求着致富梦,耕耘着幸福田,觉得自己的生活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了。

2024年盛夏,坨坊村趣野森林露营基地搭起了超级会客厅,开展了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中医药专家热情地展示着黄花提取物在护眼产品中的新应用,食品加工企业不甘落后,推出了黄花破壁粉、黄花益生菌饮料,数字营销团队则点燃了会客厅的氛围,现场直播热闹非凡。因为黄花所以相聚,在这里,一个共识正在达成:乡野里飞出了金凤凰,小黄花这朵晋北“金蕊”,真正成了坨坊村村民的“致富花”!

在产业发展上,坨坊村始终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在黄花产业获得收益后,坨坊村建立完善的制度,确保资金款项合理分配,为村民播撒幸福的种子。村里有户村民,夫妻二人都已上了年纪,过去,经济方面有时捉襟见肘,现在,他们均在黄花基地工作,每个月既能保证有固定收入,年底还能领到分红。“这钱拿得心里踏实,是咱靠黄花挣的!”两个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如今的坨坊村,小黄花不仅是舌尖上的乡愁,更是乡村振兴的“黄金名片”。从田间金浪到车间轰鸣,从电商订单到文旅热浪,这朵承载了千年农耕智慧的小花,正在新时代绽放着产业振兴的璀璨光芒。

忘忧农场:黄土地上的“诗和远方”

何以忘忧,唯有忘忧大道;何以解忧,唯有萱草花。忘忧大道是一条以黄花为主题的农文旅大道,它宛如一条金色绸带蜿蜒伸展,贯穿了沿线的村庄,起笔书写着以坨坊村为代表的晋北乡村振兴华彩篇章。在忘忧大道两侧,集中连片的黄花田为坨坊村带来了希望,也演绎着现代版的“点石成金”。

忘忧大道

黄花,学名萱草,古名忘忧草。它是被古人赋予“疗愁”诗意的萱草,是《诗经》里“北堂幽暗,可以种萱”的孝亲符号,更能发展集食药价值于一身的“黄金产业”。当万顷花海在风中泛起金浪,空气中弥漫的草木清香成为坨坊村乡村全面振兴之路上最芬芳的注脚。

坨坊村忘忧农场背后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三年前,这片土地上还是废弃的塑料大棚,一个至关重要的规划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为其输送了全新血液。

在时代的春风照拂下,占地千亩的田园综合体拔地而起,“忘忧”成了坨坊品牌,铸成一把发展的利剑。“六产融合”的创新模式逐渐确立,全新的商业模式在乡村孵化;科技、研学在乡村成功落地,萱草种质资源圃专为黄花种质资源提供研究场所;与大学共建产学研基地,黄花新品种被精心培育,生物科技助力黄花延长产业链,加工车间里黄花有了新面貌;忘忧农场、忘忧驿站、忘忧疗愈花园……坨坊村成了游客的休闲驿站,研学教室里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劳动基地里,城市家庭也有了诸如三蒸三晒的传统工艺体验。

大同黄花研学基地

合伙人机制让新农人找到用武之地。返乡青年充分施展才智,带回了智慧科技,在科技的助力下,作物根系更加茁壮,“黄花创新天团”强势出击,乡村全面振兴因为人才,因为候鸟归来有了新活力。在农场创客中心,硕士生设计的黄花文创IP“萱萱”萌态可掬,90后团队开发的黄花酒酿在电商平台的复购率屡创新高。这些新农人用科技魔法,让每朵黄花的价值更加凸显。

当夕阳为忘忧大道披上金纱,农场迎来最温馨的时刻。亲子家庭在萱草文化园里制作“忘忧香囊”,星空露营地飘来烤黄花的香气。“孩子说这是会讲故事的黄花。”来自太原的游客李女士展示着女儿的手工作品——用黄花汁液染色的布艺书签,叶脉中清晰可见的“忘忧”二字,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奇妙融合。

忘忧驿站

依托黄花种植基地和忘忧农场,坨坊村发展的“认领农业”和“研学旅游”深受大众欢迎。在“黄花认领”智慧平台,顾客只需轻点手机,便可查看代管花田的实时监控。待到黄花开放时节,游客可以带着父母、子女来坨坊村体验全株采割的传统技艺,完成“从田间到舌尖”的独特体验。

此外,坨坊村将讲堂搬进了田野,专业的老师亲自走到田间地头,实地取材黄花进行教学讲解,游客在显微镜下可亲眼见证这朵“母亲花”的孕育奇迹。市民和学生们在采摘黄花、体验农场生活的同时,还能学习腌制、晾晒等传统工艺。“我以前只知道黄花菜好吃,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用途!”来自大同市区的中学生小王兴奋地说。

如今,黄花成了坨坊村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这朵穿越千年的晋北金蕊,正在新时代绽放着产业融合的璀璨光芒,让火山岩浸润的土地生长出共同富裕的果实。

生态治理:从“老旧村”到“绿富美”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鲜红的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坚实的战斗堡垒。”坨坊村党群服务中心墙面上的铿锵誓言,道出了坨坊村凤凰涅槃的深层密码。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坨坊村始终高擎党旗引领方向,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用“红色基因”激活了共同富裕的“一池春水”。

曾经的坨坊村因环境问题饱受困扰。如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斑驳老墙披上新装,坨坊村对墙壁重新进行粉刷修饰,甚至还开辟出一个农耕文化区,放置着诸多传统农具,农耕文明在这里得到传承。

坨坊村开辟出一个农耕文化区

“我们村可是下了大力气整治环境!以前垃圾乱倒,现在大家都自觉往垃圾桶内投放。”村民王大爷说道。如今,村民们自觉维护乡村环境,每天尽职尽责为美丽坨坊作贡献。村里配备了许多垃圾桶,保洁员定时清运。同时,积极推行美丽农户庭院创建活动,农家小院成了争奇斗艳的舞台,村民们争当文明标兵,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崭新的坨坊,奋进的坨坊

为了让村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坨坊村还建设了公共浴室、活动室、剧院,健身器材、休闲座椅一应俱全。闲暇时,村民们散步、聊天,生活悠闲自在,孩子们追逐嬉戏,一片和谐景象,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剪影。

治理革新如春风化雨,坨坊村的振兴离不开治理体系的创新。每逢村里有大事,村民们便围坐在一起,畅谈村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现在我们也能参与决策,感觉不一样。”村民苟大姐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坨坊村正谋划着更大的发展蓝图:要让坨坊村的黄花文化“活”起来,让忘忧农场成为黄土高原上的“诗和远方”。

坨坊村剧院

从一朵乡野小黄花到“致富金蕊”,坨坊村的蜕变之路虽充满艰辛与汗水,收获的却是满满的希望与幸福。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刻内涵。未来,坨坊村将继续书写新时代的传奇,持续打造乡村振兴的“坨坊样板”。


终审:魏文源
监审:张开丰
编校:李霞
文字:和羽楠
网络:吴飞飞

来源:村委主任杂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