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豫东平原腹地,坐落着一座与“食”共生的城市——河南商丘永城市。这里没有雄奇险峻的山川,却因一片沃土孕育出“中国面粉城”的传奇;这里不临江海,却以“一粒麦香”激荡起食品工业的澎湃浪潮。当提振消费成为时代强音,永城正以独特的方式书写着中国食品产业的微观样本:从麦
在豫东平原腹地,坐落着一座与“食”共生的城市——河南商丘永城市。这里没有雄奇险峻的山川,却因一片沃土孕育出“中国面粉城”的传奇;这里不临江海,却以“一粒麦香”激荡起食品工业的澎湃浪潮。当提振消费成为时代强音,永城正以独特的方式书写着中国食品产业的微观样本:从麦田到车间,从街巷小店到产业矩阵,每一个切口都折射着乡村振兴的脉动,每一段故事都浸润着家国同频的情怀。
永城的故事,始于土壤里流淌的“硒”望。这片因西汉梁孝王陵寝得名的土地,地下埋藏着全国罕见的富硒矿脉。2012年,农业部门的一次土壤普查显示:永城全域土壤平均含硒量达0.46毫克/千克,是普通土壤的3倍。这个曾因“黑白经济”(煤炭、面粉)闻名的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浪潮中找到了新的坐标。
在城郊的演集镇,种粮大户李大哥的田垄见证着这场变革。“过去种麦子只求高产,现在要戴着白手套收麦子。”他弯腰捧起金黄的麦穗,麦粒在阳光下泛着玉石般的光泽。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永城建立起28万亩富硒小麦生产基地,每斤收购价比普通小麦高出0.3元。在田间地头的检测站里,农技员手持仪器实时监测硒含量,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
这种蜕变在面粉车间里更加明显。走进某企业的全自动生产线,小麦经过36道工序化作雪白的面粉,其中三条专线正在生产富硒面粉。企业负责人指着显示屏上的数据说:“我们给每袋面粉都装上‘数字身份证’,扫码就能看到从种植到加工的全程溯源信息。”
当晨曦初露,永城老城的薛湖牛肉水煎包店铺前已排起长队。第四代传人薛大哥将面团抻成长条,包入用20余种香料腌制的牛肉馅,铁鏊子上的水煎包在滋滋作响中渐成琥珀色。这家始创于1903年的老字号,如今每天要卖出3000多个包子,成为抖音美食榜的常客。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永城美食地图上随处可见。酂城糟鱼的非遗工坊里,传承人王大爷正在指导徒弟们调整真空包装参数;芒山卤羊头的年轻店主把直播间搬进厨房,向网友展示祖传卤料的配伍奥秘。2024年“永城味道”美食文化节期间,这些承载乡愁记忆的小吃创下单日销售额破百万元的纪录,传统技艺在消费新场景中重获生机。
美食IP的打造背后,是永城对饮食文化的深度挖掘。在芒砀山汉文化景区,身着汉服的游客在“大汉宴”体验馆学习汉代分餐礼仪;太丘书院旧址旁,以“孔子厄于陈蔡”典故开发的“君子饼”成为文创爆款。有文化学者感慨:“我们不是在售卖食物,而是在延续三千年的文明密码。”
位于经开区的麦客多食品产业园,展现着永城食品工业的另一种维度。作为第七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该企业拥有国内单套产能最大的手撕面包生产线、国际先进水平的食品生产线16条,建成投产现代化速冻食品生产车间,采用国内先进的成型、速冻、包装设备,并自主研发红豆卷自动成型机,拥有752个地县级经销商,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这种产业集群效应正在重塑永城的产业版图。依托“中国面粉城”的积淀,永城形成了从原粮种植到休闲食品的完整产业链:某品牌的月饼年销1.2亿块,一家企业的冷冻面团占据华东市场35%的份额……2024年,永城上规模食品企业增至68家,产值突破300亿元,带动就业超10万人。
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产业链正在向下扎根。裴桥镇的某食品公司把魔芋种植基地建在脱贫户的房前屋后,农户老赵算着账:“种魔芋比玉米每亩多赚4000块,车间就在村头,老伴还能去削皮挣工钱。”这种“车间驻村、居家就业”的模式,已在永城复制出23个特色农产品加工集群。
面对新消费浪潮,永城食品人展现出惊人的创新锐气。目前,永城市已形成年加工面粉60亿斤的能力,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生产基地,具备20万吨强化营养食品、5万吨含酒饮料和10万吨高档休闲食品生产能力。
行走在永城的土地上,能清晰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现代农业科技馆里,孩子们透过VR设备观察麦苗生长;食品工业旅游线上,游客亲手磨制面粉的欢笑声此起彼伏;深夜的物流园区,满载“永城制造”的货车驶向四面八方。这座把“食”字刻进基因的城市,正以最质朴的麦香作答时代命题——当一粒小麦遇见创新,当传统产业拥抱变革,提振消费就不再是抽象的政策,而是田间地头的希望,是车间机器的轰鸣,是百姓餐桌上升腾的幸福炊烟。
在这曲“食”代壮歌中,永城用实践诠释着最朴素的真理:真正的产业振兴,永远始于对土地的敬畏,成于对创新的执着,终于对民生的守望。当镜头对准这片热土,记录下的不仅是中原粮仓的转型升级,更是一个民族关于饭碗的故事,一个文明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原乡。
(王 新)
来源:中国食品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