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词到历史03:《钱塘湖春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6 15:30 1

摘要:《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杭州西湖的名篇。其诗云:“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杭州西湖的名篇。其诗云:“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通过对杭州西湖(即钱塘湖)早春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在822年七月出任杭州刺史,任满后回京。后又在825年三月出任苏州刺史。因此,这首诗应该创作于823年或824年的春天。

当时唐朝正处于唐穆宗时期。就在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的822年,发生了著名的唐朝和吐蕃会盟的事件。在吐蕃再三请求下,唐朝与吐蕃先是在长安,后又在拉萨举行会盟仪式。当唐朝使者到达吐蕃参加会盟仪式时,吐蕃演奏唐朝名曲《秦王破阵乐》以示隆重。由此可见,当时《秦王破阵乐》在周边国家和国际上就已非常流行,显示出大唐对周边的文化影响力。

而白居易之所以出任杭州,其实是他自己申请的。

唐穆宗李恒

唐穆宗是宦官扶立的皇帝,受宦官操纵。而且他自身能力也有限,只知奢侈享乐,根本不关心朝政。朝内的一些大臣为争权夺利,或者与宦官勾结,或者互相排斥。白居易虽然向穆宗提过改进政治的建议,可不被采用,因而有些灰心,于是请求外放。

白居易对去杭州是很愉快的。可是,在他的思想深处,也有矛盾的一面。诗人由于看到朝政荒废,藩镇跋扈,自己所提的正确政治主张不被采纳,故有些灰心丧气,甚至想自己独善其身。这在他赴任途中写的一首七律《舟中晚起》诗中,就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其诗云:“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泊处或依沽酒店,宿时多伴钓鱼船。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

唐朝时的交通条件当然无法和今天相比。白居易此去杭州,在路上走了一个月,居然还未到达。因此,我们的诗人在途中又写了一首《夜泊旅望》来感叹路途的漫长。其诗云:“少睡多愁客,中霄起望乡。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塘。

享乐天子唐穆宗

而唐穆宗呢,胸无长策,采纳了朝臣建议,实行“消兵之策”。唐朝密令各藩镇每年在一百名士兵中要有八个人或逃或死,消除兵籍。

其实消兵本身没有错,有利于削弱藩镇军力、减轻财政压力。白居易也曾早在唐宪宗时期就提出过类似建议。但是唐穆宗长庆消兵的失策之处在于他根本没有考虑遣散士兵的安置问题。于是各地消籍兵士无处可去,啸聚山林,反倒扰乱了地方治安。

河朔三镇复叛

结果到朱克融、王庭凑叛乱时,之前被消籍的士兵纷纷前往归附。反倒是唐朝中央和藩镇兵力不足,结果被一万叛军击败。河朔三镇不复听命于朝廷,唐宪宗大力削藩的成果付之东流,朝廷府藏因之耗竭,外部藩镇割据日益加剧。再次拉开中央与地方争斗的序幕。

而且在唐穆宗时期,唐朝著名的“牛李党争”正式开始。

牛李党争是指唐代统治后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以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

在821年,礼部侍郎钱徽主持进士科考试,右补阙杨汝士为考官。考试结果中书舍人李宗闵之婿苏巢﹑杨汝士之弟殷士及宰相裴度之子裴撰等登第。前宰相段文昌向穆宗举报称礼部贡举考试不公,录取之人都是通过“关节”而非真才实学。

唐穆宗询问翰林学士李德裕、元稹、李绅。对,就是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和写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

结果李德裕、元稹、李绅都说段文昌举报属实。于是唐穆宗安排人开战复试﹐结果原榜十四人中﹐仅三人勉强及第。如此结果,钱徽、李宗闵、杨汝士等当然难逃罪责,都因此被贬官。于是,李、杨等大为怀恨﹐从此“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双方各从派系私利出发,互相排斥。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朝腐败衰落的集中表现,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来源:火心月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