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渭县傍晚的黄土路上,大晟演艺的大巴刚停稳,几个小孩就围上来问:“今天唱《铡美案》还是《火焰驹》?
通渭县傍晚的黄土路上,大晟演艺的大巴刚停稳,几个小孩就围上来问:“今天唱《铡美案》还是《火焰驹》?
”司机老赵摆摆手:“老戏单,没新活儿。
”孩子们散去,尘土扬起,像一声轻叹。
隔壁会宁县,安万剧院的车队却刚在西安奥体中心卸完灯架,后台的化妆师一边给花脸勾线,一边刷手机看实时售票——又是秒空。
差在哪儿?
不是戏码,是活法。
大晟的老板孟真,原先在县城开手机店,爱唱两句《走雪山》,一冲动买了行头、租了车,把爱好干成了剧团。
演员一半是他老同学,一半是安万剧院跳槽来的“老面孔”。
人来了,可心气没带来——排练场是旧粮站改的,冬天漏风,夏天漏雨,鼓师老李蹲在墙角啃饼子:“咱这班子,像临时搭的灶,火一灭就散。
”
安万那边,老板安万本人就是秦腔世家出身,唱、做、打、舞样样拿得出手。
他招人不看亲戚,看真本事:女演员得能翻跟头,男演员得会拉二弦。
排练厅恒温,伙食四菜一汤,墙上贴着“今天不流汗,明天票卖完”的红标语。
更扎心的是,安万剧院三年前就把直播玩成了主业。
晚上八点,花脸将军在镜头前唱《斩单童》,弹幕刷得比鼓点还密,打赏礼物飘成雪。
后台小姑娘顺手挂出同款髯口链接,一晚上能卖两千套。
大晟也开过直播,孟真举着手机在后台转悠,信号卡成PPT,评论区只有三条:“这是哪儿?
”“唱得还行。
”“能包邮吗?
”——没人回。
政策的风不是没吹过来。
省里文件写着“民营剧团每场补贴三千”,可申请表递上去,大晟被卡在“年度演出不少于50场”的硬杠杠——他们去年满打满算才42场,庙会唱三天,中间还因暴雨歇了一场。
安万剧院呢?
全国巡演排期表密密麻麻,政府补贴只是锦上添花,人家早靠商演吃饱了。
说到底,大晟不是输在戏,是输在“没把秦腔当成生意”。
安万剧院懂得让老戏长出虎牙:给《三滴血》加LED大屏,血滴变成3D特效;把《周仁回府》改成沉浸式,观众跟着演员跑。
大晟还在用三十年前的布景,幕布一拉,后面露出半截拖拉机。
不过,也别急着唱衰。
上个月,通渭县文旅局把大晟叫去开会,说要在新修的温泉小镇搞“秦腔小剧场”,游客泡完脚顺道听戏,票钱三七分。
孟真回来连夜开会:“要不试试把《拾黄金》改成方言版?
再让小花旦直播卸妆?
”老李敲着鼓边笑:“早该这么折腾,再端着,连粮站的麻雀都不来了。
”
秦腔这口老锅,安万已经炖出了新味道,大晟还在找盐。
但只要火没熄,就还有下一锅。
来源:风姿卓越荷叶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