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亿次碰撞筛选16次信号 高能物理实验技术迎极限挑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0 09:30 2

摘要:在66亿次原子核对撞的浩瀚数据海洋中,科学家仅捕捉到16次微弱信号——这相当于从整个地球的沙粒中找出几粒被染色的晶体。近日,中国主导的国际团队通过人类最精密的科学装置,首次观测到迄今最重的反物质超核"反超氢-4",这项看似微小的发现,却可能颠覆人类对宇宙起源的

在66亿次原子核对撞的浩瀚数据海洋中,科学家仅捕捉到16次微弱信号——这相当于从整个地球的沙粒中找出几粒被染色的晶体。近日,中国主导的国际团队通过人类最精密的科学装置,首次观测到迄今最重的反物质超核"反超氢-4",这项看似微小的发现,却可能颠覆人类对宇宙起源的根本认知。当实验室里万亿度高温重现宇宙大爆炸的瞬间,我们是否正在触摸138亿年前那场决定物质存亡的神秘力量?

科学家观测到迄今最重反物质超核 重离子碰撞产生反物质超氢-4

宇宙的终极谜题:为什么我们还存在?

138亿年前,宇宙从炽热的奇点中诞生,根据物理定律,正物质与反物质本应等量产生。但今天的星空、山川、生命,乃至你我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是正物质构建的奇迹。那个本该湮灭一切的大爆炸,为何留下了百亿分之一的物质火种?这个困扰物理学界百年的问题,答案或许藏在比针尖还小的反物质超核中。

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地下,金原子核以99.99%光速对撞,瞬间释放的能量将温度推高到5.4万亿摄氏度——这相当于太阳核心温度的30万倍。在这个重现宇宙初生的"人造火球"里,正反物质如同镜像般成对涌现。但就在它们即将湮灭的刹那,科学家用环绕在碰撞点周围的STAR探测器,捕捉到了转瞬即逝的反超氢-4。

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

从沙海寻针到量子捕手

"这就像在撒哈拉沙漠里寻找16粒特定形状的沙子。"研究团队成员这样形容他们的工作。每秒钟发生数百万次对撞的装置,三年间积累了66亿次碰撞事件。而反超氢-4的信号,仅在其中出现了16次。这种由1个反质子、2个反中子和1个反Lambda超子组成的粒子,其寿命仅有百亿分之一秒,衰变前飞行的距离甚至不及一根手指的长度。要捕捉这样的存在,科学家必须突破三重技术极限:

1. 时间囚笼:STAR探测器的硅像素单元能以0.0000000001秒(100皮秒)的精度锁定粒子轨迹,这相当于用高倍望远镜看清月球表面蚂蚁的移动。

2. 数据炼金术:研究团队开发的卡尔曼滤波算法,能从每个碰撞事件中数千个粒子轨迹里,筛选出反氦-4与π+介子的特定组合模式。这种算法效率的提升,让信号识别率从近乎为零跃升到可观测水平。

3. 宇宙级验证:为保证16个信号不是统计误差的假象,团队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交叉验证。当信噪比最终达到5.5σ(统计学上"发现"的门槛是5σ),实验室爆发出的欢呼声,与1919年爱丁顿验证广义相对论时的历史回响形成了奇妙共振。

对称性牢笼与破壁之光

反超氢-4最震撼的发现,恰恰在于它"毫无新意"的平庸。其2×10⁻¹⁰秒的寿命,与正物质超氢-4完全一致,再次验证了标准模型的CP对称性假设。这就像在凶案现场找到了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已知的物理规律无法解释宇宙为何选择了物质主导。

反氦-4与π+介子不变质量谱中的反超氢-4信号

这种矛盾将物理学推向十字路口:

可能一:我们需要在更重的反物质超核中寻找蛛丝马迹。就像用更精密的秤才能察觉细微重量差,含多个超子的反核可能放大潜在的对称性破缺。可能二:早期宇宙存在某种超越标准模型的作用力。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理论物理学家提出,或许在宇宙冷却过程中,某种尚未发现的粒子介导了正反物质的不对称分离。可能三:人类对时空本质的理解存在根本缺陷。当中国HIAF装置将测量精度提升到10⁻¹⁵秒量级,我们或许会发现,时间箭头本身就在量子尺度发生偏转。

站在科学前沿的悬崖边,我们不得不思考:当实验室复现宇宙创世图景时,人类究竟在寻找什么?

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的控制室里,研究员仇浩的电脑屏保是敦煌壁画《飞天》。他说:"古人用飞天表达对宇宙的想象,而我们正在用量子探测器触摸真实。"这种跨越千年的呼应,揭示着科学探索的本质——人类既是宇宙的孩子,又是它的解谜者。

但更深层的困惑随之浮现:如果反物质超核的研究最终证明CP对称性完美无缺,是否意味着我们永远无法在现有物理框架内解释物质宇宙的存在?又或者,那些藏在66亿次碰撞中的16个信号,正在暗示某个超越四维时空的宏大叙事?

技术的边疆与人类宿命

寻找更重反物质超核的征程,正在重塑人类的技术边疆。为了观测含6个反核子的超核,我们需要:

将粒子加速器能量提升到当前水平的10倍,这相当于在千米长的管道里,把一粒沙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建造时间分辨率达10⁻¹⁸秒的探测器,这比测量光穿过头发丝直径所需时间还要精确百万倍。开发能实时处理百亿级碰撞事件的人工智能系统,其数据处理量相当于同时监控全球所有人的实时通讯。

这些挑战让人想起阿波罗登月工程——当科学目标足够崇高时,技术突破总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反哺文明。STAR探测器研发中诞量的新型半导体材料,已在癌症精准放疗中挽救生命;而对反物质衰变的超精密测量,正催生革命性的量子时钟技术。

星海中的一粒反物质

回望这项耗费数亿美元、集结全球顶尖智慧的研究,有人质疑:花费如此代价寻找16个转瞬即逝的粒子,是否值得?答案或许藏在日内瓦CERN大楼的铜牌上:"献给那些探索物质本质的人,他们的工作没有实用价值——而这正是其最高贵的价值。"

当夜幕降临,仰望银河时,请记住:你眼中每一颗恒星的辉光,都源自远古时期正反物质湮灭后残留的百亿分之一幸存者。而今天,在中国兰州的地下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正在用人类智慧铸造的"时光机器",试图与138亿年前那个决定存亡的瞬间对话。或许终有一天,这些在数据沙海中淘洗出的量子信号,会让我们真正理解:为何浩瀚宇宙中,能有这样一片物质构筑的天地,容许生命睁开眼睛,追问存在的意义。

来源:吴闲职

相关推荐